•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改善大學校院原住民學生輔導機制,原先教育部規定當校內的原住民 學生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額時,設立全校性的輔導老師,但大學系所各有其特色,

想要培養出原住民學生的能力也不同,故本研究建議可以由各系設立專門的老師 來輔助原住民學生課業上的學習。再者,教育部的規定,當原住民學生達 100 人以上學校,「建議」設立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但本研究認為當原住民學生達 100 人以上學校,「必須」設立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更可以有助於輔助原住民 學生課業以及生活上的輔導。

第五,大學設置原住民語言與文化相關課程,可以列為透過外加名額或是加 分措施入學原住民學生的必修科目之一,畢竟原住民學生是因為具有原住民身分 才可以透過這些積極優惠措施進入大學就讀,而原住民語言、文化的教育,是身 為原住民不可獲缺的教育過程,藉由課程上的設計可以達到原住民語言、文化存 續的效果。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壹、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從教育機會均等來探討申請入學原住民外加名額,因為研究者時 間、精力、能力之不足,而有下列研究上之限制。首先,本研究雖將教育機會均 等之定義分為入學機會均等、教育過程均等、教育結果均等面向,但並未去探討 教育結果均等之問題,因為本研究在訪談對象的尋找上,無法找到透過申請入學 原住民外加名額畢業的學生,且若要研究教育結果均等必須涉及到未來就業的問 題,而本研究希望凸顯原鄉原住民學生與都會原住民學生在教育背景、成長環境 之問題,主要將心力都放在此分析,所以本研究未探討教育結果均等,是為本研 究之研究限制之一。第二,本研究在分析原住民學生教育過程均等的問題時,發 現原住民族學生資原中心執行成效的問題,其執行的效果似乎與本研究受訪者的 認知有所落差,而造成執行落差的因素為何,本研究並未多加探討。第三,本研 究提出原住民部分外加名額參考離島外加名額之做法,必須劃出原鄉地區,但原 鄉地區該如何劃分會引起很大的爭議,若要繼續研究必須深入各個原鄉地區對教 育資源、學生成長環境加以了解,所以本研究並未多加探討。第四,本研究指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原住民外加名額的保障使都會原住民學生較容易申請到較佳的學校,使原鄉原住 民較為不利,所以提出的政策建議主要在改善原鄉原住民學生的教育機會均等,

但本研究並未考慮到都市中少數中低收入戶的原住民學生,所提出的政策建議可 能會排擠到都市中少數中低收入戶原住民學生的入學機會。最後,本研究主要將 原住民學生概括分為都會原住民學生與原鄉原住民學生,但原住民共有十四族,

而十四族分布的地區又有所不同,若可以針對十四族在申請入學的成績表現上加 以研究,更可以凸顯出地域差異的因素,但本研究無法取得十四族在申請入學的 錄取率,也不了解是否有相關的統計數據,故僅能從都會原住民學生與原鄉原住 民學生加以分析。

貳、未來研究建議

基於前述研究限制,在未來的研究建議上,本研究認為後續的研究可以從以 下的問題加以切入。首先,本研究在分析原住民學生教育過程均等的問題時,發 現原住民族學生資原中心執行成效的問題,此係屬於政策執行之問題,若後續研 究者可以針對此加以研究,找出執行成效落差的原因為何,更可以達到保障原住 民學生教育過程的效果。

第二,我國有許多文獻探討原住民升學上的積極優惠措施,但大部分都是從 全觀的角度來分析,對於個案的研究甚少,未來研究者可以從指定科目考試的加 分制度或是繁星計畫的原住民外加名額加以探討,從個案的分析過程,更可以了 解原住民升學上的積極優惠措施是否可以真正保障到我們想要保障的原住民學 生。

第三,全國原住民共有十四族,分別分布在不同地區,而這十四族在學業表 現上是否存在差異,未來研究者可以從申請入學或是指定科目考試上的表現來加 以分析,更可以凸顯出原住民因為地區差異在學業表現上的落差。

最後,我國有許多文獻探討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對於弱勢族群學生的影響,但 都並未明確指出對於哪些弱勢族族群學生造成影響,未來研究者可以針對大學多 元入學對於中低收入戶學生與低收入戶學生所造成影響加以分析,並提出一些改 善中低收入戶學生與低收入戶學生因為教育資源、社經背景所造成入學機會均等 差異的做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雖然在原住民升學上的積極優惠措施以及大學多元入學已經有許多文獻探 討,但希望透過前述的研究建議,期許未來研究者可以針對個案研究或某一類型 的弱勢族群學生加以分析,以提供對實務現況的理解,以及未來升學制度設計上 的建議,藉此改善弱勢族群學生的升學機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編)(2013)。102 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作業注意 事項。嘉義: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編)(2013)。103 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簡章。嘉義: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

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編) (1992)。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建議書─大學多 元入學方案。台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王玉葉(2004)。美國高等教育優惠待遇何去何從─美國最高法院拒絕審理 Hopwood v. Texas 案之省思。歐美研究,34(3),457-509。

王秀槐、黃金俊(2010)。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從自我決定理論看大學多元入學 制度中學生的科系選擇與學習成果。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2),1-27。

王家通(1998)。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1(2),

118-132。

王雅萍(2010) 。大專原住民學生受教育經驗與學校適應支持系統─政大的調查報 告,2010 第三回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會議手冊,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149-167。

王雅萍(2011)。大專院校急需成立原住民學生教育資源中心。原教評論,38,8-9。

王筱君(2010)。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繁星計畫新聞文本框架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098NTNU5023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丘昌泰(2009)。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三版。台北:巨流。

丘昌泰、李允傑(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

田芳華、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比 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全正文(2006)。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 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 碼 094NCNU063101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12)。我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評估研究。台 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101 年度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 力證明考試簡章。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102 年度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 力證明考試簡章。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部(2011)。原住民教育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教育部。

但昭偉、郭瑞芬(1997)。兒童受教權的理論與實務。教育研究雜誌,68,56-69。

余筱嵐(2011)。繁星計畫之執行工具及成效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界所,

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099NDHU5055059)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定(2013)。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舜文(2011)。我國綠建築政策評估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 所,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李大偉(2012)。我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研究報告(編號:RDEC-RES-100-022)。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惠宗(2012)。憲法要義(第六版)。台北:元照出版社。

李嘉文(2013)。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政策評估:以台中市為例(國立暨南大學,公 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周哲進(2011)。以苗栗縣動員、防災、戰綜三合一會報政策評估之研究(玄奘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祝瑛(2008)。台灣教育怎麼辦?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惠民(2008)。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的發展與現況-兼論 2003 年美國密 西根大學最高法院判例的特徵與啟示。載於施政鋒等編,Affirmative Action 與大學教師聘任,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周惠民(2012)。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省思原住民教育。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5(3),1-18。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第四版。台北:五南。

林 民 程 (2009)。弱 勢 學 區 的 明 燈 ? --對 社 區 繁 星 計 畫 與 北 星 計 畫 之 評 估 。 師 友 月 刊 , 507, 52-55。

邱 玉 玲 (2008)。 從 「 繁 星 」 為 誰 而 閃 亮 ? 談 多 元 入 學 方 案 。 台 灣 教 育 ,

652, 45-49。

邱思瀛(2009)。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探究。銘傳教育電子期刊,創刊號,83-93。

金國城(2010)。我國居家照護政策執行之評估(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姚霞玲(2007)。甄選入學與繁星計畫的實施成效與檢討建議。考試學刊,3(1),

81-109。

施正鋒(2003)。行政體系中的原住民族─由「優待惠待遇」到「積極行動」。考 銓季刊,40,47-61。

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

范盛保(2009)。澳洲積極賦權實踐之評述─兼論原住民積極賦權在澳洲大學機構 之實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1),75-94。

范麗娟(2010)。台灣原住民教育:社會學的想像。台北:松慧出版社。

范麗娟(2010)。台灣原住民教育:社會學的想像。台北:松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