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象的異想超越

在文檔中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頁 39-42)

第二章 創作精神及主題元素之探討

第四節 心象的異想超越

本論述主要是從草地及芭蕉葉等加以深入討論筆者內心異想風景之營造 由來,西方自然主義之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曾說:「大自 然是善良之母,是擁抱一切高深莫測的偉人,是事物的宇宙系,是幸福與愉 悅的泉源。34」這是筆者更加確信大自然為一實實在在的寶山,也是一個生命 體,擁有極為豐富的資源同時也是有耗盡的時候,筆者藉由大自然外在「物 象」到內心「心象」的轉化,先是結合異想及超越,後藉由自然客觀的外在 景物,進而引導發展出自我內心的異想畫面,再加上「想像力」的催化,使 得心象的「異想」有了更豐富的表現形式。

一、記憶與想像

照常理來說,一件藝術作品除了能夠表現出創作者在創作當下的思想內 涵、社會背景外,更有趣的是作品可以提供讓「觀賞者」沿著作品形式進入 另一個由創作者所開創出的異想空間,指引觀賞者通往創作者曾經感動過的 記憶,或者是置入性的方式強迫觀賞者觸及自我內心深層的內心。

1824年,德拉克洛瓦曾寫道:「我認為,只有想像力,或著換一種說法,

只有感覺的細膩性,才能使人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東西。」35無庸置疑的,藝

34 D.simonnet 著,方勝雄 譯,《生態主張》,(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4 年),頁 13。

35 高尚谷 著,《西洋美術史一》,頁 132。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術創作的靈感多來自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觸」、「認知」以及「成長 歷程」中獨特「記憶歷程」的呼喚,話雖如此,但這並不代表「現實」當下 及「記憶」過往是唯一的創作來源,不容忽視的是在藝術創作成分中占有重 要地位的「想像36」因子。

科林伍德(Robin c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指出:「藝術是想像性的 經驗,藝術不是製作而是創造一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

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37;人類之所以與其他生物有所區別,即在於人類擁 有無限的想像力,也就是人類創造力的基礎。每個人都具有想像力,而藝術 創作者則比一般人擁有較敏銳的洞察能力,並擅於將想像力轉化為藝術創作 過程中自由的活性媒介,「想像」是作品形式與內涵是否能夠豐富的重要因素

38。所以說,「想像」是心靈的一種實驗性的部分,在功能的基礎上創造理論 和觀念。

把對象從真正的感知那裡區分出來,運用複雜的「假設功能」來創造新 觀念,或者改造觀念。心靈的這個部分,對於改善和提高完成「新的」和「舊 的」任務的方式,是重要關鍵。這些實驗性的觀念,可以穩當地在虛擬的世 界裡執行;然後,如果這個觀念是很可能的,其功能是真實的,那麼這個觀 念就可以在現實中實現。想像是心靈的新發展的關鍵,可以粗略分為以下兩 類:

 自動性想像 (多半來自潛意識夢境和白日夢)

 不自動性想像 (多為再生性想像、創造性想像及對前景的夢想)

愛因斯坦(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October 26,1929)曾說,「想像力……比

36 想像:亦稱想像力,是形成意象、知覺和概念的能力,其實意象、知覺和概念不是通過視覺、

聽覺或者其他感官而被界定義出另一感知。想像是心靈的工作,有助於創造出幻想。

想像有助於為經驗提供意義,為知識提供理解;想像是人們為世種意義的一種基本能 力。關於人類想像力的進化過程的一個假說是:想像力允許有意識的物種可以通過利 用心智模擬來解決問題。

37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初版)。(台北市:淑馨出版,1996) ,頁 506。

38 高行健,《沒有主義》(第三刷)。(台北市:聯經出版,2006,頁 89。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囊括了世界。39」這就可加以說明,一旦 對「當下」與「過往」的連結淪落於直接詮釋,這只可能變成單純的事件敘述,

僅僅止於文章報導的範圍,有著清楚的說明細節,但卻缺少了「藝術性」的語 言。但若運用「想像力」加以改造這篇文章報導,讓它被賦予了更多天馬行空 的創造力,這將會為作品拓展出更具饒富意味內涵的可說明性以及令人為之一 亮的可看性。以筆者的創作題材為例,貫穿作品中軸線的草地及芭蕉葉主角,

是成長過程中的「記憶」密碼,此系列是受到了當下「現實」社會各種狀態所 引發的直接感觸,轉嫁到作品中加以探討後,做為藝術創作議題的自然延伸,

運用「想像力」協助筆者對作品本身各種面相的「異想」,進而促成「異想場 域」產生的可能。

二、超越框架

藝術創作者到底想要表現什麼?想要留下什麼?生命由「白色的卵」躍變 成彩色的生命後又回歸白的枯骨的過程中,究竟能掌握多少痕跡?思考,才能 打破自己看不見的框架。想創造價值,不是要能力強,而是要轉變心態,分辨 出那些自以為是的限制,才能超越那看不見的框架。

筆者認為:「現今數位相機普遍人手一機,無論是單眼數位或是手機相機,

在現在物資充裕的情況下都極為容易取得,而藝術創作者之所以仍舊進行創 作,雖然相機可以擷取瞬間定格的重要影像,但加上了藝術創作者的詮釋,將 片段加以揭示顯現,進而連接成一個生命流動的議題,搭建起創作者與觀賞者 之間的溝通橋梁,是藝術品得以流傳千古、穿越時空,成為觀者所能感觸的情 感之橋」;利用現實中有限的元素營造出無窮的想像世界,「時間」這個問題,

在畫面中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那既然畫面中沒有時間、出現的當下、消逝的 過去以及無未來性之別,那也就可以是現在、過去與未來,此時即作品越過了

39 愛因斯坦接受記者採訪。《星期六晚郵報》。(1929 年 10 月 26 日)。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時空的藩籬,試著在有限的生命中自然延伸、擴張,超越畫面表象所呈現的一 切。

三、小結

本節重點在針對「心靈的異想場域」發展系統的理念加以說明,筆者以「想 像」連結現實與觀者記憶,想呈現給觀者有「超越」、「異想」的感覺,運用有 限的素材來展現藝術的無限可能,期望可勾起觀者的某些記憶經驗,讓畫作呈 現出無限可能的創造性,幻化出更多樣的色彩。

在文檔中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頁 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