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筆者所見到的世界真的與觀者相同嗎?筆者不敢給予過於肯定性的答案,這 主要歸咎於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使用二分法來絕定,成績的優劣、答案的對錯、

犯罪與不犯罪、當選或不當選……等等。有太多的「可能」與「不確定性」的存 在,這也使的繪畫創作充滿了更加寬廣的可能,在加上個人觀點的不同,有著不 一樣的審美標準,所以更加確定了藝術創作毫無對與錯,而是群眾賦予了作品什 麼樣的價值?

筆者自己的繪畫創作以主觀想法的成分居多,想要表現的是一種社會現象,

力求構圖的簡潔及精準,集中主體物件的輪廓塑造,要作品不再只是單純的對自 然物的視覺描繪,而是加入了「隱喻」與「象徵」的手法,使作品對「自我主觀 性的精神層面」有更深一層的剖析於觀者的眼前,此研究的主要系列為以家情為 主的「草地系列」以及對社會關懷為導向的「芭蕉葉系列」,這兩個系列,藉由 不斷的思考,對人間情誼的細微察覺,逐漸轉移到對城市事物的仔細觀察,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透過不起眼的物件,或是常為人們所遺忘的物件與自然對話,「草 地系列」的主要宗軸放在人與家鄉情誼的建立上面,此系列多藉由晦暗不明的陰 影來加以表現人為建築的出現,大自然因為愛而默默的承受;而後來的「芭蕉葉 系列」則做了更縱深的探討,非自然物件不再只是以影子的方式出現在畫面上,

而已以極為遙遠的方式出現或是以反射的方式入畫,讓觀者觀看時並不會馬上注 意到,很明顯的,想要表達的是對於大自然應有的迫切關懷,所以在選擇物件方 面,無論是自然物或是人為物,都更增添了擬人化的手法,讓各個物件都有了自 己的語言。

舉例來說,芭蕉葉創作之二的《寞》來講,要造就工業城市的繁華,是必須 要出現一段時間的陣痛期,所以會有圍籬的出現,而圍籬的出現將世界分隔成了 兩邊,在鐵圍籬後方活潑的芭蕉葉,靜靜地搖擺,天空上的海難球,獨自漂泊,

要表現的是一種孤獨的感覺,當然,孤獨的感覺大可用電影的方式,藉由一兩個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小時的時間加以呈現,但,筆者所追求的是一個比較屬於抽象尋靈層面的畫面,

只想靠單單一張的畫面,就能精準地呈現出所想表達的思維,所以在挑選元素物 件上,必須更加精確,以防有失焦的情況發生。

綜觀現在的創作路線,筆者認為「藝術」脫離不了生活,無法獨一而存在,

需要其他物件的輔助,使得一加一有時等於三,更甚至是等於四,這是正所謂「藝 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之觀念的湧現,筆者現在認為人類藝術的創作題材應以 反應當時的社會現況為主,試著去發掘及傳達自己的想法。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台北:藝術家,2001)。

2.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再版)。(台北市:台北美術館,1997)。

3.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初版)。(台北市:淑馨出版,1996)。

4. 李明明,《形象與語言》(初版),(台北市:三民書局,1992)。

5.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第五刷)。(台北市:允晨文化,2000)。

6. 何政廣 著,《美國寫實派大師魏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7. 何政廣 著,《世界名畫家全集》,(台北:藝術家,2002)

8.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初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9. 高尚谷著,《西洋美術史一》。

10. 高行健,《沒有主義》(第三刷)。(台北市:聯經出版,2006)。

11. 黃海雲,《從浪漫到新浪漫》(初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1)。

12. 黃海鳴,《心像寫實繪畫的再認定》。(藝術家,330 期,2002)。

13. 葉維廉,《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再版)。(台北市:東大圖書,1996)。

14. 愛因斯坦接受記者採訪。《星期六晚郵報》。(1929 年 10 月 26 日)。

15. 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初版),(台北市:生智文化,1997)。

16. 錢鍾書,談藝錄,1939。

17.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2002)。

18. 劉千美,《實踐與差異: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初版),(台北縣:立緒文化,

2001)。

19.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三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8)。

20. 劉豐榮,《幼兒藝術表現模式之理論建構與其教育意涵之研究》(初版),

(台北市:文景書局,1997)。

21. 謝東山,《架上繪畫新美學》,(典藏今藝術,121 期,2002)。

22. D.Simonnet 著,方勝雄 譯,《生態主張》(第三刷)。(台北市:遠流出版,

2004)。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23. Heinrich Wolfflin 著,曾雅雲 譯,《藝術史的原則》(再版),(台北市:雄獅 圖書,2000)。

24. Herbert Read 著,梁錦均 譯,《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6 年)。

25. Hubert Damisch 著,董強 譯,《雲的理論:為了建立一個新的繪畫史》,(A Theory Of Cloud: Toward a History of Painting)(初版),(台北市:揚智文化,

2002)。

26. Raffaella Russo 著,王梅春 譯,《佛烈德利赫》(初版),(台北縣:木馬文化,

2002)。

27. Walter Benjamin 著,許綺玲 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初版),(台北市:

台灣攝影工作室,1999)。

在文檔中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頁 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