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異想場域的營造

在文檔中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頁 65-73)

第三章 創作形式與技法解析

第四節 異想場域的營造

本節將呼應第二章第第一節「自由心靈與自覺原創」,提供實際面對「異 想」的創作時所使用的手法,將於本節說明筆者如何將日常所見的平常之物或 是平常之景在想像力的催化下,加以畫面中改變了它固有的位置或是所生長的 環境,在筆者面對自然景物的各樣元素的同時,如何在作品畫面中得到解構原 物、取捨物件、重組物像、延伸意涵或是轉化背景,進而自我造境,達到異想 場域的營造。

一、微觀世界下的自由聯想

在微觀的世界中,處處留心皆學問,當然,筆者也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態度 來從事自己的繪畫創作,在微觀的世界裡,例如:顯微鏡下的世界中,是沒有 美感的,看不到對方美麗的容顏以及具有性靈的微笑,所看到的只有毛孔、細 胞與生物組織。「觀察」在自然科學實驗之中,是屬於最初始的範圍,若是將 此觀念放進藝術的範疇之中,則可視為對外在事物的樣貌,作最初步地靜觀與 資訊蒐集,也可以說是對自然界一切視覺美感上的敏銳感應,藉由「觀看」的 方式來聯繫創作者與自然環境間的情感交會,運用創作者的「觀察」能力來察 覺自然界所呈現的視覺形象以及創作者對其的感受,若能再加上創作者本身天 馬行空的自我聯想或世對於社會歷練後所積累的經驗,更能進一步的淬鍊出強

55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烈自我創作風格的表現形式,而當面對一個大千世界,對於一個自己深刻感受 的外在景物的如何取捨?則成左右了一張畫面是否成功的關鍵。

筆者平時常會蒐集自然界的某個小角落、城市中不起眼的地方、被遺忘的 地方、被忽略的地方,它往往能提供筆者創作時的初步構想,經由小場景的基 本架構再去連結自己的想像營造出大場景的氣勢氛圍,這些揮灑自如的想像能 力有時可能打破既有的正確比例或是一點透視法則,想呈現的是眼睛所看不見 的真實由眼見所感,內心經營出的異想場域繪畫創作,雖然說,這樣的創作方 式對於真實的大自然而言,可能是背叛者,但對創作者而言卻是更逼近了心中 的真實世界。

筆者「芭蕉葉系列」中的《無菌空間》(圖 3-4-1)是從一個道路邊不起眼 的逆光雜草堆作落在小水窪之中(圖 3-4-2)所引發的創作靈感,基本上,可以 清楚看出筆者對於城市角落的心象轉化。微觀下的小水漥似乎放大成了一片海 洋,讓背景平坦地展開,原有的雜草堆,被筆者省略、置換成像一座孤島的茂 密森林,原本金黃逆光的積水,也在筆者的轉化下,置換成波光淋漓的湛藍海 洋,其籠罩在有著夢幻色彩的天空之中,呈現厚重沈穩的凝結大氣,彷彿一切 都已凝結,顯眼的造形加上明亮的色彩成為畫中重要的焦點。

圖 3-4-1 白穆君《無菌空間》2012 油彩畫布,15F,畫家自藏

圖 3-4-2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二、渲染富含背後意涵的白色之雲

筆者以大自然作為創作圖樣的主要題材,其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具有空 靈意味的「雲」,這也是筆者在繪畫創作上所喜愛的元素之一,特別是運用在 芭蕉葉系列的創作中。

在筆者的作品中,「雲」的出現有其特別的功能與意涵存在,略述如下:

(一)在畫面中具有「模糊」與「放」的神秘面紗:

以物理學來說,雲是地球上龐大水循環的有形結果。太陽照在地球的表 面,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氣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塵四 周,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這就產生了雲的外觀。所 以,一般說來,雲具有模糊的特性或是說具有遮蔽的效果,在畫面中的雲通常 為一塊「白」所覆蓋,但是它不代表「無」,反倒是使人對於雲所覆蓋的地方,

產生了未知的不確定性,進而造成不安與神秘感的產生;若是在空蕩蕩的容器 中,就算沒有放置任何物品在內,也不代表毫無價值,反倒是可以視為在虛無

60(Emptiness)之中,似乎也能代表某些 「徵兆」與創造性的能量即將釋放。

通常來說,一件好的作品通常會引導觀者的視覺焦點,畫面主角除了精密 描寫之外,其他部分的適當放鬆 、 模糊可以讓主題焦點更加凸出,顯示它的 與眾不同,在「雲」的烘托下自然呈現出期待中的朦朧美感。

60 虛無作為哲學意義,為懷疑主義的極致形式。認為世界、生命(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是沒有 客觀意義、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與其說它是一個人公開表示的立場,不如說它是一種 針鋒相對的意見。

圖 3-4-4 泰納,暴風雪中駛離港口的汽船,1842 油 彩‧畫布,91.5x122 公分,英國倫敦泰德畫廊收藏 圖 3-4-3 長谷川等伯,松林圖・右半,16 世紀,

156.8×356 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無論是東方或是西方藝術,在一定的古典氛圍影響下,改革者都會盡力突 破古典主義所主張的清晰輪廓線之框架,挖掘那模糊下特有的美感,例如:東 方的長谷川 等伯61(1935-1610)(圖3-4-3),西方的泰納62 (圖3-4-4)(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等皆為此類型的代表。

(二)自由的可塑性:

「雲」,它沒有既定的形狀,它的造型因為外在因素而千變萬化,在畫面 中,往往能讓創作者自由運用,搭配畫面中所需要的形狀或是特殊角度。

柯雷喬(le Correge,1494-1534)繪製在帕爾瑪(Parme)修道院中的一幅穹 頂壁畫為中心點,再將畫中的「雲」作延伸探討來連貫全文,其中對繪畫中雲 霧的可塑性有很直接的陳述:「借助於它們(雲),可以對身處其中的人或物 進行任意的調配」;「可以任意縮短、變位、變形、頓挫、拉近,把雜七雜八 的事連到一起」63;「『雲』並非只是一種風格手段,而是一種具有建構性的 物質材料」64。由此可知,適當的運用雲的造型變化,能夠有效的修正畫面中 會干擾觀者視覺焦點的元素,並將各元素加以整合,是畫面更趨近完美。

(三)精神的流動性:

「雲」,早在水墨畫中就已有其存在的地位價值,當今運用的媒材中,應 無法再找到一種媒材猶如水墨畫一樣的重視「雲」的處理。在中國水墨畫中,

「雲」的佈局與連貫整體畫作中的「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可避免的,

61 長谷川等伯,(1539-1610),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的畫家。最初本名為長谷川信 春、專門繪畫佛像,祥雲寺金碧障壁畫(現在一部份藏於京都智積院)即為當時的代表作。

62 泰納,是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著名的水彩畫家和版畫家,他的作品對後期的印象派繪畫 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晚年,其將油畫畫得更為透明,用淺層顏色表現純淨的光線效果,在 作品中,幾乎很難辨別出物體的輪廓,緊張的色調和瞬息的光影,使泰納不僅躋身於英國畫 家的前列,更對後來法國的印象派畫家有很大的影響。

63 Hubert Damisch著,董強 譯。《雲的理論:為了建立一個新的繪畫史》,(A Theory Of Cloud:

Toward a History of Painting)(初版)。(台北市:揚智文化,2002),頁178。

64 同注 63,頁 188。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在腦海中會直接聯結到的是,六朝時謝赫65所提出之「六法」中的「氣韻生動」,

這是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的重要審美範疇。意指作品中蘊含的生機、氣勢、節奏 和意韻。但在理解上卻常有分歧,理解上的分歧源自氣韻這一概念的複雜性。

傳統繪畫中的氣韻,實際上包括三個方面:「客觀世界的描繪」、「主觀精神 的表現」和「富有個性的藝術語言」的運用。氣韻生動作為一種藝術效果是這 三個方面的有機统一,是由感物、應心直到傳達創作全過程完成後所達到的審 美境界,這也成為了日後歷代水墨畫家創作時追求的最高境界及精神。

雖然,「氣」與「韻」的原義是接近品評人格風範的用語,後來於文學藝 術中借來用以評論作品的優劣,而與眼睛所見的真實「氣體」多已無直接的關 連,但放眼觀看歷代水墨畫,水墨畫重視雲氣的程度看來,所謂作品的背後精 神意涵展現,多多少少跟現實中的「雲」於山水之間的流轉有所關聯,其中,

水墨畫與重視光影變化的西洋油彩不同的是,水墨畫中並非只是單純的外觀形 似或光影變化上的技巧問題而已,特別重視的更是人格精神方面--「氣韻」的 缺乏與否。再來,評斷繪畫中的人格價值之優劣,端視畫家是否具備崇高的內 在精神,明白說來,就變成了這還需要建構在「德」與「藝」亦兼備的條件下,

才能夠觸及的範疇;不然,一幅水墨畫若是缺少了雲氣的流動,則僅只剩下堅 硬的山石及樹木或是平凡的房子、高樓,則畫面給人的感覺就如同缺乏了活力 的因素或是色彩,猶如雞肋一般,棄之可惜。筆者以「雲」作為繪畫語言的元 素之一,讓筆者的異想場域系列發揮出一種象徵著靈性的精神力量,若觀者靜 靜地傾聽玩味,畫面就彷彿會靈動起來,伴隨著因應大氣原理下的雲霧流動,

若隱若現的自然景物,使畫面更具有動態的美感。

芭蕉葉創作—「不老騎士」(詳見彩圖P.99)是筆者異想風景系列的代表 作品之一,筆者在畫面中運用了類似中國山水雲彩的變化來增加場景的虛無,

筆者將前方的雲彩外型明顯描寫而出,並非如水墨畫中的飄渺渲染,後方則以

65 謝赫:擅長人物肖像畫[1],但其更著名的是他在藝術理論方面的造詣。在其創作的《古畫品 錄》中,謝赫提出了「繪畫六法」。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淡淡的雲彩顏色變化作為背景,讓厚薄不一的雲霧川流其中,讓芭蕉林若隱若 現、虛無飄渺,更增加異想場域的神秘與流動感。

三、異想的蔓延

「藝術所追求的境界恰恰是現實中不可企及的,否則又何必白費這番苦

「藝術所追求的境界恰恰是現實中不可企及的,否則又何必白費這番苦

在文檔中 心靈的異想場域創作研究 (頁 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