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態度

壹、性別平等教育態度的意涵

一、態度的涵義

心理學上所謂態度(attitude),即是指個體對於一特定對象--人、事、物所持有 的評價感覺(evaluative)及行動傾向。一般心理學者認為,態度包含有認知、情感 與意向三個成分。而態度必有其對象,態度的對象既可是人、事、物,也可以是 抽象的思想或觀念;另更具類化傾向,若對某一單獨因素持正面態度,則對同類 對象也傾向正面態度。態度的形成與文化傳統、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等因素相關,

所以,態度是經由經驗學習、模仿而得,是社會化的結果(康雅玲,民93)。

二、性別態度的涵義

黃尹杰(民91)認為「性別態度」(gender attitude)係指個體對於兩性方面 的訊息所產生的認知、情感與行動的傾向,在認知部分是個人對兩性關係與兩性 議題所持的信念;在情感部分是個人對兩性關係與兩性議題所表現的內在感覺;

在行為部分是個人對兩性關係與兩性議題所展現的實際行動。

林玉玫(民91)指出性別態度是指個人對有關性別方面人、事、物及週圍世界,

憑其認知及好惡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久一致的行為傾向,它是屬於人格的一部 份,短期之間的改變較不明顯。其擁有正確的性別觀念與價值評斷。

康雅玲(民93)認為性別態度是指個體對性別方面訊息所持有的認知、情感與 行動之傾向。「兩性態度」包含幾個重要的概念,除強調生理層次的態度外,更 包含兩性心理、人際互動、社會層面與融入兩性平等概念等。

李卓夫(民89)指出性別態度是指能尊重男女天生性別上的差異,並且不被錯 誤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拘束,而能依此做出適當的選擇,也就是與他人應對時,

不受他人性別影響的態度。

高景誼(民 95)則表示性別態度是指一個人與人互動時所表現出的行為,表現 於外的行為是不以對方的性別為反應,也不以社會文化中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為準 則,或受及性別刻板化所約束,而應以尊重對方為前提,了解對方心裡真正需求,

做出合宜的反應。

综合上述,性別態度即是指個體對於性別角色有關的人、事、物及概念之認 知、情感、意向上較為持久的一致性傾向。是一種能跳脫性別刻板印象,打破性 別區隔,尊重兩性個別差異的感受、反應、價值判斷的行為模式。所以當性別態 度與行為有所爭議時,孩童的社會化經驗即具有重大影響(張春興,民84)。兒童 的性別態度是社會化歷程發展的結果,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形成,如提供兩性 平等的楷模、概念與環境,可以及早幫助兒童建立健康平等的性別態度。

三、性別平等態度的涵義

平等(equity)的涵意也就是「公平、無私、公正地對待不同屬性的個體,例 如對不同性別、種族或階層等人一律平等對待」。「平等」的內涵應包括「共通」

與「多元」,而非一味地強調兩性相同對待的平等;換言之,「平等」一詞有尊 重差異、包容異己之意。而性別平等意指「能在性別的基礎上免於歧視,而獲得 教育機會的均等」(莊明貞,民86)。

Voorhees(1994)認為兩性平等是對待不同性別的人給予相同的尊重。

Bitters 與 Foxwell 於1993 年為性別平等下定義:讓男女兩性能擺脫刻板性 別角色,依個人的興趣與能力去發展在生活或職場中所需的技能,建立互信互助 的兩性夥伴關係,促進共同合作能力,建立滿意及穩定的家庭關係,拓展職業機 會減少性別偏見、兩性角色的刻板化及性別歧視現象(高淑娟,民87)

蘇芊玲(民87)認為所謂的性別平等至少具有兩層意義,一方面用生物學的觀 點來論斷或誇大的謬誤予以闢除,二方面要檢視由後天文化所造成的性別不平 等,探究其成因、居心及造成的傷害,然後加以匡正及重建。

蔡培村與余嬪(民88)指出性別平等的意義,就是要消除不因性別的不同而有 差別的待遇或受到不當的限制與歧視(差異的平等);男女皆有平等機會,去開發 潛能、選擇適性發展、追求自我實現(機會的平等);突破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創 造兩性和諧的環境,能夠建立互尊、互重、互諒、互信的和諧社會(人文的平等)。

陳金定(民 93)則指出「性別平等」之意涵為:

一、承認每個人具有表現不同性別行為的潛能。

二、允許多元性別的存在與尊重每個人的自由選擇。

三、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四、擴展生活層面。

五、每個人須為自己的生命負更多的責任。

六、提升不同性別間良性競爭、互助與互動的機會。

七、體驗「全人」的完整感與提升兩性關係。

湛雅喬(民93)認為所謂「性別平等」,其精神即在由最根本性別歧視進行剖 析,如何建立一個人人都被尊重,個個都能夠發展的體制,自立而後立人,自尊 而後尊人,自愛而後愛人的大社會環境,使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身心健康。

而所謂的「平等」的性別態度是一種「對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正當性與公平 性判斷」的平等態度(Corsini & Auerbach, 1996)。也就是男性與女性在本質上並 沒有差別,都是平等的個體,可以接受女性表現出傳統的男性角色行為,而男性 表現出傳統的女性角色行為(Suzuki, 1991)。

綜上所述,性別平等態度就是在打破傳統社會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及性別偏 見,讓男女都能適性發展,不受限於自己的性別角色,皆能達到自我潛能的充分 發揮,並完成自我的實現的一種兩性平權的性別態度。

四、性別平等教育態度

郭維哲(民91)指出,兩性平等教育態度包含「兩性平等」、「兩性關係」、

及「性侵害防治」等三個層面。其內涵包括了價值判斷、批判省思、行動力、性 別刻板印象、兩性交往、同性戀、身體自主權、性騷擾與性侵害等層面。

性別平等教育態度是指個人認為何謂男性與女性的適宜行為與對兩性角色 的期望、偏好、認知或取向,於性別問題上,所表現的一種正向平等的性別態度。

從兒童個人的身心發展而言,性別角色觀念與性別平等態度是受到個人家庭 生長背景、經驗、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教育上知識與觀念的傳 遞是一項重要的關鍵。

綜上所述,「性別平等」教育在校園上的意義不是指學校中學生兩性人數上各占 一半,而是透過性別平等教育校園裡能給予兩性同等機會學習及推動良性互動關 係。透過學校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打破教學歷程的性別刻板化印象,消除性別隔 離,經由師生互動提供性別平等的學習經驗,增進兩性了解、互動、合作,讓學生 都能跨越傳統性別界定的角色,建立起性別平等態度,使兩性都能站在公平的立

足點上發展潛能,建構兩性平權的社會,其間關係,研究者整理如下(見圖2-2):

圖2-1 性別角色觀念與性別平等教育態度關係圖 個人因素 學校因素

家庭因素

社會因素

性別角色觀念 性別平等

教育態度

教 育

兩性平 權社會

第四節 性別角色觀念與性別平等教育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