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的發展與實施

本節內容共分為七個部份,分別加以說明。性別平等教育之重要性、性別平 等教育之意涵、性別平等教育的內容、性別平等教育目標、校園中的性別偏見、

性別平等教育的發展與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現況。

壹、性別平等教育之重要性

學童在人格發展與學習的歷程中,對社會文化所給予的性別期望與限制行為 是會全然模仿與吸收的。這種兩性間互動失衡的現象對兒童人格成長形成深遠的 影響,如否定或窄化其天生的興趣傾向與能力,更可能會使得他們無法充分發揮 自己的潛能(林惠枝,民89)。而兩性間不平等的現象成為全球各國普遍面對的問 題,所有國家莫不以致力於達成兩性平等為目標(教育部,民86)。

國內許多研究者(林惠枝,民89;周淑儀,民89;張玨,民85;陸穗璉,民87;

劉淑雯,民85;謝小芩,民85;蘇芊玲,民85)對兩性平等教育的研究指出,要達 到兩性實質的平等,必須從小紮根、從根做起。所以如果能透過教師於課程教材、

師生互動和教師期望、班級的學習環境上,傳遞兩性平等教育的理念和內涵,兩 性實質的平等才得以實現。

綜上所述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乃是利基於人權平等的基本理念,希望透過 教育歷程,檢視生活中的性別迷思與偏見,以促進兩性的相互了解,進而包容多 元的差異現象,並使兩性擁有均等的潛能開發機會,進而培育相互尊重、欣賞,

以建構理性和諧的人文社會。它是一種適性發展的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是一 種生活教育、是一種機會均等的教育,也是一種多元文化的教育。它是基於人性 尊嚴的闡揚,了解人的基本權益,將人本主義的精神充份發揮,尊重每個個體,

使其能充份了解自我、發展潛能,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貳、性別平等教育之意涵

性別平等(gender equity)意指「能在性別基礎上免於歧視,而獲得教育機會均 等」。而性別平等教育(gender equity education)的意義,是指兩性平等教育關心因 社會建構造成兩性差異與限制發展的因素,並藉由剖析及修正不當的社會、文化 制度來消弭兩性間的不平等能在性別的基礎上免於歧視,而獲有教育機會均等 (莊明貞,民88)。

張玨與王舒芸(民86)認為兩性平等教育意涵中應含括兩個概念,即呈現與尊 重多元化,意即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歷程中,反省、反映並探討男女兩性生活體驗 經驗的差異,破除兩性不平等的現象,才能建構符合多元文化教育精神的兩性平 等教育。

蔡培村(民88)指出兩性平等教育之意涵為透過教育來闡揚基本人權觀念,讓 學生透過自我覺察及反省的歷程來發展個人潛能並學習兩性間的互尊互重,以建 構平等的和諧社會。

謝臥龍(民86)認為性別平等教育的本質,應是讓受教者在學習歷程中能檢視 並解構自我潛在的性別歧視意識與迷思,認知性別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層面的異 同建構性別適性發展與相互尊重新文化,始能落實性別平等教育的真諦。性別平 等教育並不是要完全強調相等,而是在解構社會文化中的性別認同、性別刻板印 象和性別差異,並發展出尊重彼此和他人的互動關係(蘇芊玲,民91)。

張志明(民92)指出性別平等教育屬於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環,是基於對每一個 生命的基本尊重,相信人生而平等,是不分性別、種族、宗教信仰與畛域的,希 望透過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展,促使各種「性別」在教育的公平對待下排除因生理 性別或性傾向所造成的障礙,使個體獲得適性發展的機會。

王珮玲(民92)則認為兩性平等教育的意義是透過提供一個不具性別偏見及性 別歧視的教育環境,使男女受教者能藉由反省並探討男女兩性生活經驗的差異,

以破除兩性不平等的現象,使「兩性」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發展潛能,不受到 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因素限制,促進男女在社會上的機會均等。

王文玲(民 95)認為性別平等教育不僅限於消除性別歧視、隔離或刻板印象而 已,同時也要兼顧教育品質的均等,學者認為所謂的教育均等不應只是以公平開 放的「入學」機會均等,還應強調入學後教育過程與教育內容的均等。

故教育部所稱性別平等教育,係指教師根據新課程綱要,學生對性別平等教 育的認知及日常生活相關之經驗加以結合,教師以社會多元角度的觀點日常生活 出發,引領學生共同討論,在家庭、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意識型態,希望透過

「教育」的歷程和方法,協助學生認知文化的多樣性, 導正學得正向積極的價 值觀、態度與行為,破除性別歧視、偏見與刻板印象,促進族群融合,同時以同 理心反思、關懷,如何重新建立新的性別平等觀念,期使能落實社會,達到真正 性別平等之教學活動(教育部,民89a)。

從Banks(1989)研究發現以下三方面,來界定「性別平等教育」的定義:

一、性別平等教育是一項理念或概念

兩性平等教育的概念或理念是透過教育,使男女學生在學校之中皆能獲得均 等的受教機會,期望由教育上的兩性平等,促進男女性在社會上的機會均等。

二、性別平等教育是一股教育改革

兩性平等教育是一股教育改革運動,係繼1950 及1960 年代少數族群爭取政 治及社會地位的民權運動後,如火如荼展開的女權運動;1970 年代許多女 性主義者積極為婦女爭取權益、主張在學校課程中納入女性研究相關課程。

三、性別平等教育是一個歷程

兩性平等教育是一個永不止息的歷程,其目的在改變社會結構,以及學校與 其他教育機構的文化,以便使所有的男女學生,都獲致學術成功的機會(引 自方德隆,民87)。

Voorhees(1994)認為兩性平等乃是對待兩種不同性別的人給予同樣的尊重 (treating people of both genders in the same manner)。因此兩性平等教育為解放性別偏 見與歧視之平等教育,幫助學生將自己從限制、規定、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及性 別偏見中解放出來。即透過教育,學生將了解、思考並準備未來的生活,尤其是 男性與女性的生活角色、關係及生涯發展等議題(引自吳雪如,民92 ) 。 美國學者Klein(1985)曾在其主編《經由教育達成兩性平等》(Achu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手冊中,以社會、文化、經濟、心理等概念來倡導兩性平 等教育,其宗旨為:

一、「激發個人潛能,開創未來,並避免受限於當今社會傳統性別角色刻板化印 象。

二、了解人群的基本權益,相互尊重,以減低並削除性別間的偏見、歧視與衝突。

三、經濟、文化、社會與教育等資源需合理而公平的分享,才可形成兩性和諧的 杜會。

四、兩性平等應建立在倫理道德與人性尊嚴的闡揚。

所以性別平等教育關心的課題,是社會建構造成兩性差異與限制發展的因 素。以期了解社會或文化制度不當設置而限制男女的發展,以謀求改善。因此在 對兒童進行兩性平等教育時,教育者首先要提昇其自省能力並引導兒童從日常生 活中覺察兩性的不平等,進而鼓勵兒童以更開放的心胸來看待兩性角色的多樣 性,才能重新建構兩性平等的社會(蔡培村,民88)。

綜上所述,總歸來說,性別平等教育之意義為:

一、機會均等的教育:不因性別之限制,在公正、平等的立足點上,充分發展兩 性之潛能,並使兩性權利和義務處於實質之平等。

二、適性發展的教育:針對個體在生理與心理上的個別差異情形,以公平公正的 原則,提供兩性適性發展的教育環境,以激發個人的潛能。

三、負責任的性教育:除了教導兩性心理與生理的各種知識之外,更應讓學生學 習為自己「性的行為」負責任。

四、尊重關懷的教育:去除性別的刻板印象,化解兩性誤解和對立,學習兩性 互相尊重關懷的態度,透過良好的溝通能力,營造兩性和諧的氣氛,共同建 立兩性平等互助之社會。

五、全人格的教育:學習自我反省的能力,認知自己所處的環境,了解兩性間的 偏見歧視與衝突,建立起自我的人格。並且教導兩性於生活中,扮演好人生 階段中不同角色,並進一步從事生涯規劃和終身學習,以達到個人自我實現 之目的。

叁、性別平等教育的內容

國內學者(張玨、王舒芸,民86;謝臥龍,民86a)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各 有不同的主張,綜合分析可以歸結出以下的內容:

一、性別歧視與偏見

二、女性的不利地位 (包括較低的職業收入、雙重收入) 三、女性的成就與貢獻

四、性別的職業隔離

五、兩性對家庭工作的合作與分工 六、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七、生理、心理與社會文化的性別差異與平等 八、兩性的相處之道

九、兩性經驗的差異

十、社會文化中性別階段與權力關係 十一、性騷擾與性侵害迷思

張玨(民87)則由高等教育中「性別與兩性關係」出發,提出性別教育應包含 底下之內容:

一、破除與導正性別刻板印象的偏見與迷思;

二、具備反思、分析、質疑與批判社會之性別角色意涵之能力;

三、具敏銳的性別意識,並能意識性別角色是社會建構的過程;

四、意識性別角色隨不同時代、文化脈絡、社會情境、生命週期與地域而有所差 異;

五、 瞭解兩性在社會制度中所受到之不平等對待與處境。

林佳慧(民95)認為性別平等教育之內涵所包含的層面為以下四點:

一、生理層面:包括生理結構、生理發展、性知識、性行為、性的衛生保健、懷 孕、生產…等。

二、心理層面:不同性別的認同(gender identify)與人格培養(personality modify)、性 與愛情的心理歷程、負責任的性關係(性的道德)、尊重與和諧的不同性別互 動關係。

三、社會層面:良好的婚姻與家庭觀念、不同性別的權利義務與法律關係、與異

三、社會層面:良好的婚姻與家庭觀念、不同性別的權利義務與法律關係、與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