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緒因應策略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情緒因應策略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分別從因應的定義、分類、幼兒常用的情緒因應策略、教師常用的情緒因應策 略和相關文獻來探究。

一、因應的定義

Lazarus 認為所謂的因應就是,我們對於壓力及其相關情緒之管理所採用的作法和 想法,而且不管它們是否管用,都在因應的範圍內(引自李素卿譯,2002)。因應的結 果沒有好壞之分,所謂的因應是指所處環境因個人能力不足或是無法適應而造成困擾,

個人必須尋找方式來處理或是克服此一情境(王欣雅,2012)。

個人採取一些因應方法,以避免可能問題情境導致之不適當感受或情緒(如:壓力 感、挫折感、威脅感、憂鬱感、恐懼感、憤怒感等),或改善(或降低、維持、消除)

因問題情境導致之下不適當感受或情緒之過程(因應過程)。前者可稱預防式因應,後 者可稱為解決式因應(陳世雄,2011)。

二、因應的分類

有關因應策略的研究,會因為目的、功能和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方式,研究者 將整理關於因應策略的文獻作以下整理:

(一) Lazarus 和 Lazarus 的分類

談及人們會採取何種因應策略取決於他們所面臨的情境、該情境所帶來的威脅、他 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該策略所產生的直接結果。人們採用的主要因應策略有兩種(引 自李素卿譯,2002):

1.以問題解決作因應

一個主要的因應模式是,採取行動,藉以改變問題的情境,這個行動必然連帶著解 決問題。當你已經評估某個情境有採取預防或矯正行動得必要時,你就會察看各項事

物,以便了解發生什麼事、問題出在哪裡,以及要怎麼加以處理。

2.以情緒為中心的因應策略

以情緒為中心的因應策略是屬於內在和私密的事情,當我們無計可施時,這類策略 可用來控制我們的苦惱情緒和它可能導致的失能情況。其策略包含在我們致力於這種控 制的過程中,我們會怎麼告訴自己,我們對自己所說的話可以改變我們對所發生之事的 思考方式,進而把威脅賦予較正面的評價。

Lazarus 認為最佳的因應策略需兼顧問題解決和以情緒為中心的因應策略,在多數 的因應情況中,問題解決和以情緒為中心的因應策略經常會被結合在一起(引自李素卿 譯,2002)。

(二) Justice 的分類

Justice(1988)透過矩陣的表格來融合各學者之觀點並詳細說明因應的策略,其因 應的策略有直接行動、間接行動、抑制行動以及因應的資源,來減緩或解決個體內外在 與情緒的問題,如表 2-3-1。

表 2-3-1

(三) Powell 的分類

Powell(1996)認為因應的方式係維持個體心理平衡之行為,如圖 2-3-1。

圖 2-3-1

Powell 之因應策略

資料來源:引自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頁 22。

(四) 張春興的分類

張春興(2010)對因應提出兩種相對的類型:一為「問題取向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是指個體因應挫折情境的方法之一,採取問題取向因應方式者,因挫折而焦慮 不安時先冷靜思考,找出生活中的問題所在,然後集中心力去解決問題。顯然,此種因 應方式是健康的。另一種與本詞相對的是「情緒取向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

即遇到挫折時以激動(如哭泣)或憤怒(如攻擊)的情緒因應環境,結果是問題非但不 易解決,反而加深自己的痛苦。顯然,此種因應方式是不健康的。

在上述所有因應策略中,對於中班和小班幼兒年齡的孩子而言,「獲得他人協助」、

「解決問題」、「運動」、「防衛機轉」、「不採取任何行動」和「社會支持」是有可能會採 自我保護(低層次)

直接控制(中層次)

自我防衛:壓抑、否認、投射、反向作用 因應措施:壓抑、合理化、昇華、抵銷作用

調適機轉:認同、幻想、同理心、預期

生理法:吃東西、做運動 心理法:放鬆訓練

資源法:社會支持

三、幼兒常用的情緒因應策略

黎樂山、程景琳與簡淑真(2008)探討幼兒情緒調節策略以及相關因素,包括幼兒 氣質、照顧者反應方式以及其他背景變項,研究發現幼兒使用情緒調節策略的頻率依序 為「尋求照顧者」、「語言表達」、「認知引導」、「攻擊及發洩」和「安撫策略」, 且幼兒的氣質類型會影響其情緒調節策略表現。

李梅齡和葉玉珠(2004)編製的「幼兒情緒調節策略檢核表」中將幼兒情緒調節 策略分成六個向度,包括「認知策略」、「逃避策略」、「攻擊策略」、「放鬆策略」、「分心 策略」和「社會策略」等六大向度,如表 2-3-2:

表 2-3-2

從上述的因應相關研究中,歸納出幼兒的因應情緒的策略大致有三個層面:

(一) 問題處理因應:包括問題解決、達成協議。

(二) 情緒行為因應:包括情緒宣洩、壓抑情緒、表達情緒、轉移情緒或注意力、逃避問 題、攻擊行為、放鬆行為、逃避行為。

(三) 社會互動因應:包括尋求支援與幫助、建立社會支持網絡、扮演遊戲、得到照顧者 或同儕慰藉、平行遊戲或簡單的社會性遊戲。

四、教師常用的情緒因應策略

在幼兒園中,教師常會遇到孩子不同情緒的反應以及衝突事件,林亮吟(2004)將 其處理策略定義為四種,分別為「問題解決」、「交涉調解」、「間接介入」、以及「權 威仲裁」四種。其定義與解釋如下:

(一) 問題解決策略:在教師協助下,讓幼兒雙方面對問題、坦誠溝通、公開協商,並歸 納雙方意見,尋求滿意的解決方法,是一種雙贏的策略。

(二) 交涉調節策略:教師採第三者身分居中協調,在協調過程中需要發現問題原因,傾 聽不批評,給予建議,並保持客觀的立場。

(三) 間接介入策略:教師未直接處理幼兒的情緒問題,在幼兒告狀後,將事件的處理權 保留給幼兒本身,其方式包含:請幼兒自己表達、自己想辦法、傳達教師的叮嚀,或是 社交能力好的第三者代為出面處理等。

(四) 權威仲裁策略:藉由幼兒對教師的服從性,教師使用一些技巧性的策略來處理問 題,但只能壓抑情緒事件不會擴大,無法消除情緒問題的本身,如隔離、權威的命令。

面對孩子的情緒時,快樂的情緒總是容易被成人接納,但負面的情緒若沒有被了解 和處理,只有壓抑和漠視的話,則一旦爆發便不可收拾。於是有許多專家開始呼籲:情 緒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被壓抑,沒有方法可以紓解,當我們在面臨孩子情緒的問題 時,可以用以下步驟來協助孩子(陳質采、呂俐安,2000):

(一) 接納孩子的情緒。

(二) 幫助孩子辨識是哪一種情緒。

(三) 解釋引發情緒的情境。

(四) 協助孩子處理情緒。

(五) 增加孩子的問題解決策略。

邱淑雅(2002)也提出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原則:

(一) 透過觀察指標,了解孩子的情緒。

(二) 成人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三) 幫助孩子察覺與辨識情緒。

(四) 增加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讓孩子能將情緒以語言具體明確地表達出來。

心理療法已證明,人們可以在任何年齡學習「情緒語言」,而最能清楚表達情緒的人,

就是年幼時即學習「情緒語言」的人。

(五) 引導孩子適當的處理情緒:用「我訊息」代替「你訊息」、影響情緒最重要的原因 不是「事件」,而是「想法」,多引導孩子正向思考、鼓勵孩子改變肢體動作及表情、幫 助孩子暫時轉移注意力或離開現場,等心情平緩再回來面對事情。

(六) 幫助孩子擬定計畫解決問題,當孩子越有能力解決問題,他所積壓的情緒就越少,

也就越能自由愉快地學習。

黃志成(2008)認為幼兒情緒的控制是幼兒情緒發展上的重要課題,為了協助幼兒 有最佳的情緒發展,教師可以使用的輔導策略有:

(一) 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由於情緒刺激大多來自於環境,若能營造和諧愉快 的學習 環境,對幼兒的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二) 情緒的宣洩:幼兒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若表現出不良的情緒反應,應「適 時」

的給予宣洩,以免積壓在心理,產生更嚴重的情緒問題,如:遊戲、唱歌、故事、運動

(三) 良好的管教態度:教師應公正一致地對待每一位幼兒,在一些特別的時間、場所與 情境,避免造成幼兒的情緒,如吃飯、睡覺、遊戲前後或幼兒疲倦、

飢餓時,勿對幼兒訓話、算舊帳。如幼兒鬧情緒時,教師應該冷靜分析原因,並誠懇堅 定的態度告知幼兒知道適可而止,並恢復平靜。若幼兒利用「情緒化」來做威脅時,應 嚴詞拒絕,不可妥協投降,而養成習慣。

(四) 良好的情緒示範:從社會學習論觀點來看,幼兒時期模仿能力強,因此, 教師的 身教很重要。當幼兒發生緊急事件,導致情緒狀態很憤怒或焦慮時,教師應以鎮靜的態 度迅速處理協助,給予安全感。

(五) 注意情緒的調整:當幼兒情緒反應很激烈或是正在接受情緒輔導時,教師應給予幼 兒「調整情緒時間」,也就是留給幼兒考慮「反應方式」的時間,讓幼兒平息下來,例 如數到十,你就不能再哭了。

(六) 注意新情境的調整:遇到轉學、家中新增弟妹的情形,幼兒可能產生恐懼不安、嫉 妒的心理,教師應多加留意幼兒的反應。

(七) 運用心理學的方法、技術來解決情緒問題:如增強、消弱、類化、制約等行為改變 技術,來維持或增強幼兒的良好情緒。

(八) 遇到恐懼情緒的輔導:轉移注意力、直接面對、比擬法、社會學習法、交替學習法。

(九) 遇到憤怒情緒的輔導:不要以動怒來對付動怒、教導學習控制情緒、協助疏緩而避 免傷害自己或攻擊他人、幫助幼兒建立下一個合理的限制、削弱法。

除了以上對幼兒的情緒輔導策略之外,在最新教育部(2012)公佈的幼兒園教保活 動課程暫行大綱的情緒領域也提到教師針對幼兒情緒教育的實施原則,包含以下幾點:

(一) 提供可被幼兒接納的安全環境。

(二) 鼓勵幼兒表現正向情緒,並接納負向情緒的流露。

(二) 鼓勵幼兒表現正向情緒,並接納負向情緒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