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緒教育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情緒教育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從情緒教育的意義、重要性和教學原則探討情緒教育的意涵,再 者,探討情緒教育的影響因素,以及圖畫書的教學,最後分析情緒教育之 相關研究。

壹、情緒教育的意涵

在情緒的特性中,瞭解到情緒的可教育性,因此衍生出現今的情緒教 育,也因情緒的理論眾多,所以情緒教育的內容也是相當多元,以下針對 情緒教育的意義、重要性以及情緒教育的教學原則,進行探討。

一、情緒教育的意義

最早的情緒教育是 1952 年由 Buillis 所設計的,他讓教師說故事給幼

44

兒聽,故事內容以情緒問題為主,並鼓勵幼兒討論(張富湖,2002)。但 情緒教育並未普遍受到重視。

情緒教育受到重視要到 1960 年代之後,美國教育學者鑒於學校教育 過度重視智育發展,而忽略了情緒問題(葉姿伶,2011),因而造成幼兒 的負向態度,影響幼兒的學習動機和自我概念,於是教育改革可以重視情 緒的影響,學者也開始提倡情緒教育。

相較於美國,臺灣的情緒教育起步較晚,一直到 1995 年 Goleman 所 著<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上市暢銷後,國人才開始對情緒教育日 漸重視,同時正視情緒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也有更多的學者投入相關研 究。Goleman(1995)提到實施情緒教育時,必須先教導幼兒五個主要能 力:認識自己的情緒、管理情緒、激勵自己、認知他人的情緒以及處理人 際關係。

葉姿伶(2011)提到情緒教育就是教導幼兒和情緒有關的事物,學會 覺察自我情緒,並用適當的方法表達、抒發、進而能正確的解讀、同理和 瞭解他人的情緒,達到和諧的人際互動。蔡秀玲、楊智馨(2011)認為情 緒教育在提昇個體的情緒適應,使個體對於情緒變化能有良好的自我覺察 與約束,並運用理性避免過度反應。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幼兒形成一種有計劃的心理或行為好的改變,情緒 教育就是提供幼兒適當的環境,以期待幼兒的情緒狀態能趨向完善,再經 由教學的過程,使幼兒學習與他人互動,也充分瞭解自己,進而設法分析 自己的情緒,以利日後的人際關係。

幼兒情緒教育的目標包含:增進幼兒的信任、自主及自發等基本態 度;幫助幼兒學習與家人分離、以遊戲及創造性材料來解決情緒問題;學 習面對現實、處理危機情形、面對自我感覺但能控制自己行為以及開始建 立對他人的同理心。

45

情緒教育有助於幼兒對於所處環境的適應與瞭解、知曉情緒的存在與 其意涵,以及學習面對和處理情緒問題。

二、情緒教育的重要性

情緒能影響個體的身心發展,不論是心理或生理,若從自身做起,培 養情緒能力,不但能修身養性,亦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從小接 觸情緒教育是相當必要的。情緒教育的重要性,歸納成下列三點,說明如 下(蔡秀玲、楊智馨,2010;張玉真,2009;盧瑩榕,2009)。

(一)情緒教育能因應生活中實際需要

許多社會事件的禍源並不在情緒本身,而是在於情緒產生後,是否能 覺察、處理情緒,以避免情緒失控。唯有覺察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 緒,並適當的情緒表達,善用情緒調節,才能自我實現促進人際和諧。到 底如何做,才能因應生活中突發的情緒反應,是令人深思的問題,因此,

情緒教育顯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

(二)情緒教育是當今時代趨勢

社會變遷、政治亂象、經濟不景氣等,都對人們產生挑戰。在教育部 的推動下,學校開始重視幼兒的情緒教育,從早期的「教訓輔合一」、「友 善校園」、「公民教育方案」等政策,就是希望透過情緒教育,進一步培 養幼兒關懷、同理、自尊等的品格,並以適切的方式表達情緒,促使人際 關係和諧。

除了學校教育,職場員工的進修、各級考試的職前訓練、大學的通識 課程等,也都將情緒教育視為必修課程,由此可見,情緒教育乃當今時代 所需、社會時勢所趨。

46

(三)情緒教育能促進個體自我實現

許多人可能很會唸書,卻在生活上無法自理,在人際關係上無法融 洽,一旦遇到挫折、失敗,無法理性思考,無法以適切的方式來面對,所 以造成許多社會事件和個人的遺憾。

情緒教育的目的在於讓每個人具備自我獨處、與人相處溝通的能力,

情緒教育提昇個體情緒的成熟度,使個體朝向自我實現的目標邁進。透過 情緒教育,能讓人更有效的知覺情緒狀態,進而情緒調節,從中接納自身 情緒,並瞭解他人的情緒,促進自我成長與人際和諧,因而擁有自我實現 的人生。

綜合上述,情緒教育乃當今時代的趨勢,並且能因應生活中的需要,

以及促進個體的自我實現,可見情緒教育的重要性。幼兒園應輔導幼兒對 於情緒的認識和瞭解,並學習善用情緒能力,進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以期在成長過程中獲得健全的全方位發展。

三、情緒教育的教學原則

情緒教育的教學是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與情緒問題,方式多元且具有 彈性,教師若能掌握教學原則,必能有效推動情緒教育。以下就學者的觀 點,整理出情緒教育的教學原則,分別說明如下(王文君,2008;陳淑琬,

2001;魏惠貞,2006;盧瑩榕,2009)。

(一)以身作則

身教重於言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道理。教師以身作則,瞭解自身的情 緒、理性的情緒表達,並適當的處理自身情緒等都是幼兒學習的教材。因 此,教師在教授情緒教育前,應先學會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自身的情緒,

才能成為幼兒榜樣,促進幼兒的學習。

47

(二)做個會聽話的教師

對於幼兒的情緒問題,教師應讓幼兒充分表達意見,做個積極的傾聽 者,讓幼兒說清楚心理的感受,可先消除幼兒的激動情緒,也是讓幼兒學 習的機會,避免一昧的指責,造成幼兒的心理負擔,亦造成師生的對立,

影響日後的發展。

(三)當幼兒的支持者與陪伴著

教師應接納且同理幼兒的感受,做幼兒情緒的支持者與陪伴著,有助 於幼兒的情緒覺察和調節,幫助幼兒面對困難,輔導幼兒人際互動,促進 師生交流,使教師成為幼兒的支持者與陪伴著,伴隨幼兒健全的成長。

(四)保持對幼兒情緒反應的敏感度

教師若發現幼兒的表現異常、情緒起伏,都應時時關切,以間接的方 式詢問幼兒或同學,以預防幼兒的情緒爆發。教師應對幼兒的情緒保持敏 感度,才能及時協助幼兒,並幫助幼兒解決問題。

(五)尊重幼兒的真實感受

教師應採用民主的觀點,建立開放的討論空間,促成幼兒善於表達的 習慣,同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幼兒流露出其真實感受,教師才能予 以回饋,也促進師生交流。

(六)善用引導原則

使用認知教學是教師慣用的教學方式,但較難打動幼兒,若能使用幼 兒實際生活實例,安排體驗活動,再經由教師的引導,引起幼兒的共鳴,

48

更能達到教學成效。引導式的教學能讓師生充分互動,能讓幼兒有更深刻 的感受,進一步省思自身,並促進內化。

(七)落實機會教育

教師應掌握生活中的情緒事件,把握機會實施情緒教育,幼兒經過真 實的體驗,更能感受到情緒的前因後果,教師在這時提供適當的輔導協 助,更能讓幼兒印象深刻。

整體而言,幼兒的情緒表現與其日常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因此,教師 應時時注意、重視幼兒的各種情緒,先接納再予以輔導,進一步提昇幼兒 的情緒能力,且要教師以身作則,適當的情緒表達以成為幼兒學習的榜 樣、示範,有助於幼兒的情緒發展。

情緒教育課程的設計應考量幼兒身心的發展,提供其安全溫暖的情境 學習,鼓勵其運用語言及肢體表達情緒和過往情緒經歷。教師透過角色扮 演、遊戲和討論活動的課程設計,帶領幼兒進行情緒相關知能的學習。

四、情緒教育的實施方式

依情緒教育的實施方式來區分,每種方式各有其優缺點,當然有其偏 向的重點(王文君,2008;陳淑琬,2001;盧瑩榕,2009),分別說明。

(一)以認知策略增進情緒的認知功能

以認知策略增進情緒的認知功能即「問題解決」或「作決定」的過程,

是指運用理性思考,從多方面瞭解所處情境及所面臨的問題,並先設想各 種可行的方法,再選擇最佳的一、二種以應付情境並解決問題。如:協助 幼兒認識情緒意義並清楚自己情緒發生的原因、協助幼兒面對並接受自己 情緒表現的缺點和困擾、提出各種可行的辦法等。

49

(二)以行為策略增進情緒表現的適切性

行為策略是指從具體行為觀察開始,運用行為主義的增強及消弱原 理,改善不良的情緒行為,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行為策略可以是自發的,

也可以接受別人的訓練。改變的行為必須是具體、可觀察而且是在行為者 的能力及意願範圍之內,如:訂定行為契約、學習楷模、獎懲等。

(三)以情感策略增進情緒的感受能力

情緒感受能力是指察覺自己及別人情緒感受的靈敏度及正確度。瞭解 自己的真實感受,是為了從接納及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開始,使情緒感受 不因壓抑而變質,化解不愉快的感受;體察別人的情緒感受,才能增進人 際的瞭解,縮短人與人的心理距離,如:角色扮演、心理劇,都是以情感 策略增進情緒的感受能力的方式。

(四)以間接策略疏導情緒

以間接策略疏導情緒是指陶冶情感運用某些技能課程疏導情緒,或運 用某些情意課程,使幼兒將不當情緒昇華至藝術的創作中,如:體力宣洩、

以間接策略疏導情緒是指陶冶情感運用某些技能課程疏導情緒,或運 用某些情意課程,使幼兒將不當情緒昇華至藝術的創作中,如:體力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