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愛國獎券時期

一、 愛國獎券發行背景

臺灣彩券的發行歷史可追溯至 1950 年發行的愛國獎券,而愛國獎券的 前身則是「愛國公債」。1949 年國民政府遷臺初期,當時百廢待舉,社會 經濟情況普遍不佳,政府財政困窘,無足夠經費發展國家建設,為籌措財 源,遂公布「民國 38 年愛國公債條例」,據以發行「愛國公債」籌募「建 設復興基地」的資金,惟當時臺灣社會尚未穩定,人民對政府信心不足,

以致公債籌募成績不甚理想,臺灣省政府遂考慮另闢財源。1950 年初,公 布「臺灣省愛國獎券發行辦法」及「臺灣省愛國獎券發行要點」,由省政 府財政廳委託臺灣銀行發行愛國獎券,於是第 1 期愛國獎券於 1950 年 4 月 11 日發行。

「臺灣省愛國獎券發行辦法」第 1 條規定:「臺灣省政府為建設臺灣,

發行愛國獎券,訂定本辦法」,即提醒民眾,購買愛國獎券不僅可以致富,

還可協助政府建設臺灣;此外,政府為取得民眾信任,於各大報紙刊登愛 國獎券的廣告,並表示對中獎人「絕不派募任何捐款」,另為提升獎券銷 售量,提出「發財不忘愛國,愛國可以發財」、「只花五元錢,可立成鉅富」

等口號(胡其瑞,2002)。

二、 愛國獎券之發展歷程與影響

(一) 愛國獎券之發展歷程

愛國獎券第 1 期每大張售價 150 元,每大張分 10 條,每條 15 元(「條」

係指一單張的意思,10 條稱為一大張),至發售獎券第 2 天,即售出預計 發行量之一成(15,000 條,共 22 萬 5,000 元),銷售情況熱烈,但當年國 民所得約新臺幣 1,407 元,獎券售價偏高,故第 2 期售價調降為每張 5 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且不再稱為「條」;直到發行至第 577 期(1971 年 1 月 5 日),始調升為 10 元;第 786 期(1971 年 4 月 5 日)調整為 20 元;第 1001 期(1982 年 10 月 15 日)至停止發行前,售價均為 50 元(劉葦卿,2011)。

愛國獎券發行初期第一特獎獎金是 20 萬元,以當時國民所得 1,407 元 計算,相當於一個人年收入的 142 倍,難怪一般民眾趨之若鶩;1970 年至 1976 年第一特獎獎金調整至 50 萬元;1977 年至 1982 年第一特獎獎金則 上調至 100 萬元。在 1950 年代的臺灣,對市井小民而言,20 萬元是個天 文數字,僅付出小額金錢即可能獲得巨額獎金,再再左右民眾關心生活所 需還是大膽賭機率的抉擇。

「臺灣省愛國獎券發行辦法」原規定:「每種獎券獎金支出,按售出獎 券總金額計算,最高不得超過 45%,最低不得少過 40%」,為提升買氣,

省政府多次調整獎金支出比例,修正後「臺灣省愛國獎券發行辦法」第 4 條規定:「愛國獎券獎金支出,按售出獎券券面總金額計算,最低不得少 於 60%,最高不得超過 70%」;而獎券銷售收入分配之實際作法則係獎金 支出占 65%、銷管費用占 13.6%及繳庫盈餘占 21.4%,其中盈餘除每年提 撥給臺北市政府 3,000 萬元、高雄市政府 1,000 萬元外,其餘均由臺灣銀 行於開獎後十日內解繳國庫,由此可知,愛國獎券的發行,確實可為當時 省政府解決財政窘境。1968 年底,省政府將愛國獎券之發行目標明訂為「為 建設臺灣發行愛國獎券」,愛國獎券盈餘全數用於支應省政建設,因此臺 灣能由早期貧困之農業社會順利步入經濟富足之工商社會,愛國獎券可謂 功不可沒。

(二) 愛國獎券之影響

愛國獎券圖案設計內容豐富,除協助政府政令宣導,更富忠孝節義等 圖像,深具社會教育意義。此外,愛國獎券於 1962 年獲選為「國際優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獎券」,加上我國為瑞士日內瓦「國際公營獎券協會」之會員,愛國獎券 因而打響國際名號(張敦智,2006)。1980 年代後,國人生活水準逐步改 善,相關社會福利事項需日益強化,考量愛國獎券盈餘收入對省政建設的 重要性逐漸降低,且為加強推動社會福利政策,省政府決定自 1985 年 7 月起,將繳庫盈餘及逾期未領獎金,全部用以支應社會福利事業。另外,

愛國獎券之販售係自由採購零售制度,可提供弱勢族群就業機會,據統計 愛國獎券發行期間,以販賣獎券為生者約有 2 萬人,其中多數為弱勢家庭,

故愛國獎券的發行除具財政功能,更兼具多重的社會功能。

然而愛國獎券卻也為臺灣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民眾期能藉此完成發 財夢想,投機加上僥倖心理,社會陷入一股不勞而獲的風氣,而當愛國獎 券中獎獎金無法滿足希求發財的民眾時,轉而流行更瘋狂的金錢遊戲。

1980 年起,隨著臺灣經濟發展,國民所得逐漸增加,愛國獎券銷售穩定且 逐年成長,至 1985 年銷售量達到高峰,然而同時間,坊間卻開始出現「大 家樂」賭局,此乃因國民所得快速攀升,民眾有閒錢參與刺激的數字遊戲,

滿足以小搏大的慾望。「大家樂」的開獎方式是利用愛國獎券第八獎所開 出的號碼為兌獎依據,接受民眾的簽注,而原本購買愛國獎券的人此時卻 發現,愛國獎券中獎機會小,獎額分散,但購買大家樂的中獎機率高,獎 額集中,更能滿足祈求發財者及賭徒的需求,故「大家樂」賭局藉由愛國 獎券的合法性及公信力應運而生,產生民眾到處求明牌的社會病態現象,

最後演變成非法賭博的風潮,除了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及經濟正常運作,更 甚者勞動市場出現「週期性怠工」的現象,幾乎動搖國本,因此愛國獎券 的存廢問題引發爭議。當大家樂風靡全臺,整個社會賭風充斥,使得獎券 銷售量大受影響,此時愛國獎券已失去歷史舞台,因社會文化及背景已全 然改變,愛國獎券發行之初衷亦不復在。

為抑制這股賭風,臺灣省政府於 1987 年 12 月 18 日宣布,自 1988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元旦起,暫停發行愛國獎券,愛國獎券至此劃下休止符,走入歷史。愛國 獎券的發行,自 1950 年 4 月 11 日起,至 1987 年 12 月 27 日止,發行時 間長達 37 年 9 個月,共計 1,171 期,是截至目前為止,臺灣財政史上最長 壽的獎券。2 愛國獎券自發行到暫停發售,總共為政府創造新臺幣 312 億 元的收入,其影響層面極為廣大:對國家而言,財政收入增加,對於支援 省政建設、推動社會福利政策有相當大之助益;對就業層面而言,提供弱 勢族群就業機會,改善生活環境,減少因失業帶來的社會問題;對社會大 眾而言,愛國獎券許市井小民一個發財美夢,民眾因「只花五元錢,可立 成鉅富」的心理,出現購買獎券的各種活動與行為,愛國獎券儼然成為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其引發大家樂賭風盛行的負面效應卻也是不爭的事 實。

愛國獎券歷年銷售情形及發行收入明細如表 2.1.1,由該表可知,愛國 獎券發行初期 2 年之銷售金額較低,後來獎券銷售穩定且日益成長,1956 年起每年銷售金額均超過 1 億元,1976 年銷售金額更突破 12 億元,銷售 業績逐年攀升,至 1985 年愛國獎券銷售達到最高峰,全年度銷售金額達 115 億元,然因大家樂賭風興起,獎券銷售大受影響,1986 年銷售業績降 至 95 億元。愛國獎券發行期間獎券盈餘計 293 億元,逾期未領獎金計 19 億元,共為政府創造收入 312 億元。

2 資料來源:財政部財政史料陳列室 http://www.mof.gov.tw/museum/mp.asp?mp=1。

1976 125,803,660 1,290,616 601,911 43,320 645,231 1977 93,130,160 1,676,343 774,601 57,257 831,858 1978 117,908,760 2,122,358 982,516 60,963 1,043,479 1979 131,248,310 2,362,470 1,098,882 85,237 1,184,119 1980 159,866,760 2,877,602 1,338,036 94,214 1,432,250 1981 184,628,520 3,323,313 1,541,334 103,005 1,644,339 1982 205,547,100 4,712,187 2,182,525 131,938 2,314,463 1983 141,385,500 6,362,340 2,931,903 169,181 3,101,084 1984 190,182,108 8,733,195 3,413,567 164,346 3,577,913 1985 241,833,280 11,557,498 4,792,827 242,416 5,035,243 1986 197,462,600 9,546,867 4,534,020 236,427 4,770,447 1987 182,892,100 8,230,145 2,173,386 241,970 2,415,356 合計 3,017,764,669 68,953,324 29,306,610 1,912,453 31,219,0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