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慢性腎臟病與基本特質的關聯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慢性腎臟病與基本特質的關聯性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65 歲以上老人人口數增加,許多慢性疾病 盛行,更影響健保支出,包括檢驗、醫療品質與住院率及長期照護機構 之負荷。

台灣三高調查為在台灣全省抽樣之橫斷性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病盛 行率,愈是年長,慢性腎臟病期別愈高,發生比例愈多(Hsu et al., 2006)。

楊等人分析 1990 至 2001 年台灣末期腎臟疾病發現經人口年齡校正後,

65-74 歲與大於 75 歲之族群,盛行率與發生率均急速上升,其新發生率 與盛行率均明顯高於年輕族群,致使台灣末期腎臟疾病之平均年齡由 1990 年之 50.8 歲,上升至 2001 年之 57.9 歲(Yang et al., 2008)。台灣美兆 健診 46 萬人研究慢性腎臟病盛行率也隨年齡增加而遞增,年齡分層中 60-64 歲與大於 65 歲年齡層之盛行率是 55-59 歲之 2-3 倍(26.1% ;36.1%;

13.1%);而且大於 65 歲者約有三分之一患有慢性腎臟病(Wen et al., 2008),故而 55-59 歲是極重要之年齡轉折點。

在台灣慢性腎臟病中,年齡愈大者愈易罹患末期腎臟疾病,尤其中 年族群(45-64 歲)與老年族群( > 65 歲者)其新發生率與盛行率除明顯高於 年輕族群之外,且在世界各國均明顯高於年輕族群,更在世界各國佔第 一位,遠高於美國與日本(USRDS 2008)。

Coresh 等人(2007)分析 NHANES 1988-1994 及 1999-2004 年的兩次 美國營養健康調查資料,也發現年齡愈大者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愈高,

也隨年代增加。例如 70 歲以上慢性腎臟病第三、四期者,在 1988-1994 為27.8%,在 1999-2004 年之調查中就昇高到 37.8% ;而 20-39 年齡層則 分別為0.2% 與 0.7%;至於 70 歲以上所有各期慢性腎臟病之總盛行率,

則由 37% 增加至 48%。美國由 2000 年到 2006 年末期腎臟疾病的發生 率,年齡層愈高,增加愈多。75 歲以上增加 11.0%,是 20-44 歲增加率 6.1% 的 1.8 倍以上;75 歲以上之盛行率增加 23.6% 更是 20-44 歲 7.2 % 增加率之3.3 倍。換言之 75 歲以上者每 200 人就有 1 人就是末期腎臟疾 病。以年齡調整後之點盛行率,也是以65 歲以上年齡層為最高,盛行率 中之總人數以45-64 歲為最多,雖然其百分比比例不高,但其總人數相對 最高,乃因戰後嬰兒潮正在此年齡層,且已逐漸老化,進入慢性腎臟病 之危險年齡。

Wakai 等人(2004)研究,日本人也是年齡愈大愈易產生腎功能不全。

中國慢性腎臟病研究(Zhang et al., 2008) 抽樣調查 13925 位北平居民,抽 血與驗尿檢查,亦提出年齡是為慢性腎臟病之獨立危險因子(年齡每增加 10 年,增加勝算比 OR = 1.83 (95% 可信限 = 1.51-2.22);慢性腎臟病盛 行率為 13.0% (95% 可信限 = 11.9-14.2),與台灣差不多; 依年齡分布 18-39,40-59,60-69,與大於 70 歲者盛行率分別為 10% (95% 可信限 =

8.9-11.3),14.2% (95% 可信限 = 13.0-15.4),20.8% (95% 可信限 = 18.1-23.9) 與 30.5% (95% 可信限 = 26.6-34.7),慢性腎臟病之危險因子 為老年,OR = 1.83 (95% 可信限 = 1.51-2.22)。

1996 年至 2000 年,美國社區研究追蹤 1,120,295 人,發現第 5 期腎 臟病死亡率比正常人高5.9 倍風險,第 4 期高 3.2 倍,第 3 期有高 1.8 倍 的風險。心血管疾病機率也比正常人高,分別為第5 期 3.4 倍(95% 可信 限 = 3.1-3.8),第四期 2.8 倍(95% 可信限 = 2.6-2.9),第 3 期為 2.0 倍(95%

可信限 = 1.9-2.1)(Go et al., 2004)。

老年人仍是脆弱易受傷害的族群,年齡增長之影響,腎絲球過濾率 之下降,約略每10 年下降 10%,且腎血流亦隨之減少,不只包括年齡增 加使腎絲球硬化與腎絲球缺血(ischemia),並因此導致蛋白尿,腎絲球高 血壓與高過濾率,逐漸引發腎功能惡化。

二、慢性腎臟病與性別的關聯性

男女腎臟病模式不同,可能仍與不同賀爾蒙(Hutchens et al., 2008),

及腎絲球小動脈對各種血管擴張素氧化反應不同而異(Ahmed et al., 2007)。

慢性腎臟疾病方面,在台大醫院慢性腎病個案管理收案中(Chiu et al., 2008),第三、四、五期均為男多於女,台灣(Wen et al., 2008)美兆健康檢

查資料亦顯示台灣慢性腎臟病罹患率男性佔12.9 %,女性為 11.0 % 。反 之,台灣腎臟醫學會的報告男女性之末期腎臟疾病盛行率比例由1990 之 1:087,在 1995 年反轉,2001 年成為男女比為 1:1.15;發生率也由 1990 之男女比為1:0.98 昇到 2001 年之女多於男 1:1.06 (Yang et al., 2008)。

表示健保實施使女性就醫機會增加,加上女性平均壽命高於男性,因而 使女性慢性腎臟病之盛行率與發生率在中晚年時均相對增加。

日本全國性篩檢(Iseki et al., 1996)就發現男性之盛行率,好發率均高 於女性,且女性開始透析的平均年齡比男性老。日本大阪由1983 年開始 追蹤共 107,192 人大於 18 歲健診民眾,以社區健診方式,包括驗尿、血 壓檢查,追蹤10 年後,有 193 人進入透析,其中男比女機率大,其勝算 比為OR = 1.41 (95% 可信限 = 1.04-1.92),蛋白尿的發生率除與年齡成正 比外,男性亦比女性多;發現男女末期腎臟疾病發生率(incidence rate)在 日本經年齡調整後,可見慢性腎絲球腎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糖尿病腎臟病變(diabetic nephropathy;DN)與腎硬化症(p < 0.001) 均為男多於女(Wakai et al., 2004)。

Haroun 等人(2003)於美國馬利蘭洲華盛頓特區抽樣調查慢性腎臟病 的研究中則有女性多於男性的結果。

根據以慢性腎臟病之進行速度分析,男性明顯比女性快速,其中許 多研究分析 IgA 腎病變、膜性腎病變,顯性遺傳多囊腎病變,結果也發

現男性預後比女性不佳(Neugarten et al., 2000)。

Hutchens 等人(2008)指出男性容易在多種手術後產生急性腎臟損傷 (acute kidney injury);但發現術後急性腎衰竭中,占 16-22% 之血管手術,

女性發生機率仍比男性多。

Katz 等人(1997)以 47,000 病人動脈瘤開刀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研 究,同樣是女性多於男性易發生術後腎衰竭(Katz et al., 1997)。Thakar 等 人(2003)分析 22589 位 Cleveland 診所病人女性術後發生急性腎衰竭風險 也比男性大,勝算比為1.6。

在 PREVEND(白人社區前瞻性追蹤性研究)長達 6.5 年的研究發現,

收縮性高血壓與高血糖為兩性腎功能退化之獨立危險因子(Halbesma et al., 2008)。預測腎功能下降的因子男性則以白蛋白尿為最顯著之危險因 子,女性則不然,須在調整年齡後,才見顯著。男性高腰圍尺寸、高膽 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之比與腎功能逆向下降有關;在女性則反向上升,在 此表示性別是一個強烈的干擾因子。

在腎臟移植方面,女性捐腎給男性受腎,未來移植腎臟存活率較差,

若男性捐給女性受腎者,則有較佳的腎臟存活率(Ekberg et al., 2007)。

以上可知男女性別因賀爾蒙分泌不同,生理構造大不相同,生活環 境與社會教育社經地位之不同,造成許多腎臟疾病致病機轉迴異,發生 率、存活率均產生大不相同的結果。

第三節 慢性腎臟病與社經地位、生活型態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