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慢性腎臟病與藥物的關聯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慢性腎臟病與藥物的關聯性

止痛藥引起之慢性間質性腎炎已因加拿大、澳洲等各國將phenacetin 下架而減少,只有醫生開藥方才可使用,此類藥造成間質性腎炎,與服 用累積量高度有關。某研究中在病例個案與對照組每天服用Acetaminop- hen 病例組腎臟機能受損大於對照組,平均風險危險比 OR = 2.5 (95% 可 信限 = 1.7-3.6),風險亦隨服用累積用量為 1-99 公克,100-499 公克和> 500 公克,而呈級數增加為1.2,1.3 和 3.3 (Fored et al., 2001)。

Curhan 等(2004)之研究,以服用少於 100 公克 phenacetin 為病例組與 服用超過3000 公克者為對照組,以多變項分析發現,腎絲球過濾率下降 30 ml/分/1.73m2的風險增為2 倍(95% 可信限 = 1.3-3.2)。

Kuo 等人(2006)研究台灣居民因服用非炎性止痛劑(NSAIDS)可增加 1.2 倍之危險成為尿毒症,且台灣的止痛藥也不但可在醫院以處方開出,

並且可在藥房上架,因而增加更多風險。

二、慢性腎臟病與中草藥的關聯性

自從1991 年比利時發現馬兜玲酸混雜於減肥藥中,引起腎小管間質 性腎炎而導致末期腎病變(Depierreux et al., 1994 ; Vanherweghem et al., 1993),以後台灣又連續有許多案例報告出現(Wu et al., 2005 ; Yang et al.,

2000),雖然不一定為馬兜玲酸成分造成,但卻證明中草藥在民間使用極 為普通。

草藥型腎病變因人而異,且女性腎臟較易受損,毒性也可引起間質 性腎纖維化,且腎臟也會產生尿道表皮細胞惡性變化,容易產生移行性 上皮細胞癌(Vanherweghem et al., 2000)。

Wen 等人(2008) 研究台灣 40 歲以上成人健檢報告中,46 萬人世代 追蹤研究發現中草藥可以增加末期腎臟疾病 20%之發生率(Wen et al., 2008)。

分析台灣1996 年至 2001 年的 20 萬人健保歸人檔,62.5% 的人已使 用過中醫治療,每年增加29.2% 使用者。平均每位使用者有 11.5 中醫診 次。腎臟泌尿道系統疾病也包含在 10 大常見使用傳統中醫疾病之一 (Kang et al., 2007)。

Lai 等人(2009)以 1997 年 1 月 1 日到 2002 年 12 月 31 日之健保申報 資料20 萬歸人檔分析:中草藥申報與慢性腎臟病及末期腎臟病之關聯;

結果發現累積使用30-60 公克不等之木通,或 60 公克以上之黃杞有較高 之危險成為末期腎臟病,而且以年輕女性更容易受到影響。

Guh 等人(Guh et al., 2007)在 1993 至 1996 年,台灣營養與健康調查 抽樣1740 人中,全部使用藥物之盛行率為 26.7%,發現草藥使用盛行率 為 21.6% ,止痛劑為 13.2%,止痛劑使用是慢性腎臟病之獨立相關因子

(OR = 2.2;95% 可信限 = 1.4-3.5,p = 0.003),未使用止痛劑而使用草藥 也增加 39% 成為慢性腎臟病之危險 (OR = 1.39%,95% 可信限 = 1.1-1.7;p = 0.004)。中草藥在台灣是以生藥或科學成藥,可由中醫診所、

門診以健保給付,或是以成藥在藥房與市集自行購買。草藥的毒性,包 括本身毒性,服用的西藥與草藥交互作用、添加品、污染、加工過程產 生問題,共病症作用、過敏、替代品或錯誤用藥、藥物過量等 (Ko et al., 2004)。中草藥引起腎臟變化為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性腎間質腎炎,髓質 壞死,慢性腎間質腎炎與纖維化,及泌尿道移形上皮細胞癌。高磷、高 鉀和腎臟病變也有致命相關危機。

另有研究指出 83% (95% 可信限 = 72-94)中度腎機能不全與 68%

(95% 可信限 = 54-83) 重度腎機能障礙者曾用過上架藥品;有 9% 使用 過絕對禁忌的藥物,中重度腎機能不良,分別有 22% (95% 可信限 = 10-34%) 與 29% (95% 可信限 = 15-43)購買過生藥材藥品。只有 49% 病 人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過自行購買之上架藥品,而19% 討論過使用的生 藥材成分,可見自行購買藥品問題之嚴重(Laliberte et al., 2007)。

中藥腎損害已引起世界對中草藥安全性的懷疑,甚至有的不敢用中 藥。其實這些藥源性腎損害除藥物本身藥理效應外,與劑量過大,使用 時間過長以及不是在中醫指導下用藥有關。因此,必須了解劑量和配方 關係,禁止確有腎損害的藥物如關木通、馬兜玲等中藥及其製劑在市場

上流通,進一步研究可能引起腎損害的機制,尋找有效的防治方法,為 臨床提供治療腎臟病安全有效的中藥(諶 2002)。

康等人(1994)於 1989 年 8 年至 10 月間,在全台 13 家教學醫院門診 病人,以系統性抽樣與結構式問卷,調查訪問同時利用中西醫門診的相 關現象,結果發現年齡在大於60 歲以上與少於 39 歲者易尋求中醫,民 間宗教者、從事農林漁牧工業者,較可能尋求中醫,而且在中醫門診複 向(中西醫藥雙向)求醫者占 64.7%,而西醫門診中複向求診者只占 32.4%

(康 1994 )。可見尋求中醫常在有慢性疾病或病灶症狀明顯時多以西醫為 優先,唯在西醫無效後,會嘗試用中醫或民俗療法(吳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