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四節 懷舊與反思性認同之建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作者則有感於現代社會富足而造就資源浪費,因而產生矛盾心態。以上社會現象

與困境大致與 Giddens(1991)提出的全球化理論呼應,相關討論詳見下節。

第四節 懷舊與反思性認同之建構

一、懷舊文本中的社會困境

延續前節敘事者對當下生活之評價,已初步回應研究問題二。首先,個案一

本於外省第二代身分而對「故鄉」的概念有了疑義,台灣的成長經驗乃自我的重

要記憶,源於父母輩的血緣想像卻與上海相聯繫,形成某種「想像離散(diaspora)」

的特殊經驗,「中國」因此成為中介符號,僅是「想像的存在」而已(見侯如綺,

2009:40)。

因此,個案一敘事者將故鄉投射依附在糕餅、糖蛋和炒菜等飲食經驗,從飲

食口味變化隱喻人事已非。但故鄉投射隨時序推移也起了變化,全球化浪潮襲捲

了世界,麥當勞、Starbucks 等連鎖店反倒成為人們的熟悉景觀,使得獨具風味

的故鄉菜餚再也不復存在。

依 Giddens(1999/陳其邁譯,2001)對全球化之解釋,全球市場自六、七

○年代以來變化極大,資本主義導向商品、服務的範圍更廣,而國家主權卻逐漸

式微,「全球」與「在地」形成兩個變化端點,麥當勞、西雅圖咖啡等連鎖符號

的普及形成美國經濟、文化主宰地位的證明。

個案二也提到「離散」經驗,但非指整個族群的流離而是指嫁出家門的失根

狀態。敘事者每逢過年對娘家的思念特別懇切,因此將情感寄託在年節意義濃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的芥菜上,亦將母親與自我的生命相連。

但與母親相比,敘事者親身見證了六○以降的女性主義運動,對女性主體身

分有更多的反省體悟,也對女性處境發出不平之鳴。前節已談及女性主義論述是

「專家系統」,在全球化脈絡下成為個人反思性的資訊由來,亦即敘事者憑藉該

套女性主義相關論述才得以評價自身處境,兼而反思傳統女性的命運(Giddens,

1991;Giddens, 1999/陳其邁譯,2001)。

個案三雖無離散經驗的書寫,卻藉著電視新聞述及畜牧業對環境的破壞進而

提出富裕社會資源浪費的弊病;另外,豆腐營養成分的介紹也間接帶出現代人飲

食習慣不良、文明病纏身等問題。

從理論觀點來看,全球化下的高度現代化社會是「風險社會」,風險意指依

未來可能性來估算損失,又分為外在風險(external risk)與人為風險(manufactured

risk),前者指自然而降的意外如地震、風災,後者如溫室效應或環境污染等由「人 為」而至的危險;政府官員、科學家、研究員藉由風險論述影響人對環境的認識,

也形塑人對社會的反思(Giddens, 1999/陳其邁譯,2001)。由此,個案三提出

的環境隱憂亦屬高度現代化下的社會困境。

總結以上,三篇懷舊個案之結構困局大致可分成「在地、傳統」、「全球化、

高度現代化」兩端(見下頁圖 4-4)。所謂「在地」意指台灣特殊歷史情境,包括

外省第二代國族認同迷惘,也包括個案敘事者個人的出身際遇、離家經驗等;「全

球化」則指涉 Giddens(1991)論述的現代化社會情景,資本、資訊快速交換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6

就的連鎖店景觀、風險論述,制度抽離下的專家系統等。

然而,「在地」與「全球」並非對立存在而常彼此交會影響,如個案三敘事

者即是引用了專家論述反思女性身分的掙扎;個案一的想像認同也受連鎖店景觀

影響而有了變化。

圖 4-4:飲食懷舊敘事之困境彙整(來源:本研究)

二、反思性認同:時序中的人物、地方、飲食

若假設人因「當下困境而緬懷過去」,懷舊文本書寫即是種反思,藉由表述

過程建構自我並統合自我認同。依文獻所述,該「反思性認同」是透過言說實踐

不斷反覆的過程,以動態方式在文本敘述中展現。

人藉「敘事」反思而協調自我與社會之關係,研究問題三因此提問:敘事者

在「古早味」書寫中如何統合「今 vs.昔」、「個人 vs.社會」之關係?本小節接下

來將拆解三個案敘事歷程,藉以勾勒認同樣貌並回應研究問題(見下圖 4-5、4-6、

4-7)。

全球化、高度現代化

 連鎖店景觀

 社會制度抽離(專家)

 風險社會 交會

衝擊 在地、傳統

 省籍身分

 離散經驗

 身世遭遇

飲食懷舊敘事 結構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8

圖 4 -7:個案三反思認同歷程(來源:本研究)

橫軸為實體時間,縱軸為文本時序。由圖 4-5 可知個案一之敘事並非隨時序

線性推進而是跳躍於「童年」、「探親」、「旅居」、「近年」、「當下」間,而時間點

同時標誌著對「地方」的投射,如「童年」標誌地點即為作者成長生活的台北,

「探親」則指向了上海,而曾經「旅居」的美國與「近年」造訪的北京也成為記

憶刺點,在個案一的敘事時序中擺盪。

個案二(見圖 4-6)之敘事時點可分為「童年」、「嫁出家門」與「當下」,其

中「童年」記憶根植於原鄉花蓮,「嫁出家門」意味著離散到異地。個案三(圖

4-7)敘事則較無地點之指涉,時序可分為「童年」、「國中」、「當下」與「未來」。

文獻已指出,「認同」並非本質存在而是建構的結果(Anderson, 2007/吳叡

人譯,2010;Jenkins, 1996/王志弘、許妍飛譯;Woodward, 1997/林文琪譯,

童年 國中 當下 未來

母親過世 窮苦經驗 打老鼠

剩菜

吃雞肉

豆腐製作 生命體悟

請客習慣

豆腐料理 養雞

實體 時間

(貧窮年代認同)

(刻苦角色認同)

(貧窮年代認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9

2006;Hall, 1992;Giddens, 1991),前節亦發現敘事者常在不同核心事件的轉折 處評價事件,此即「建構」的過程。本文認為所謂「反思性認同」即展現在事件

轉折間,透過故事的「被聚焦者」如人物角色、食物、地方來承載認同意義,而

該人物、食物與地方,或可稱其為「懷舊基底」。

(一)懷舊基底:親密關係與飲食

以父、母親承載懷舊意義是三篇個案都出現的做法:由童年視角回溯與親人

相處的記憶並將認同指向「親密關係」,藉以維繫敘事者的「本體安全感」(語出

Giddens, 1991)。如個案一最常提到母親,在房裡午睡、織毛衣或在廚房炒青菜、

與親友互贈臘肉等活動都令敘事者懷念,此外偶也提到父親與綠豆湯的記憶。個

案二甚至以母親為題,將母親形象與芥菜生命進行類比,進而回味童年製作醃

菜、料理芥菜的場景。個案三雖未以父親為要角,卻也述及童年時父親對自己的

教誨。

古早味敘事重點在「飲食」,因此懷舊文本另一重要統合基底即為「食物意

義」之承載。個案一中的臘肉火腿是年節氣味的表徵,象徵舊時光安逸自適的氛

圍也承載著年節禮品的人情意義,其後提及的水噗蛋、炒青菜料理則扮演橋接角

色,藉以聯繫父、母親與故鄉上海的親緣關係。

另外,個案一並曾比較台灣、上海糕餅差異,點心名稱相同口味卻大相逕庭,

此或可用來比喻兩岸「若及若離」的歷史傳承關係。

個案二以「芥菜」為題,敘事者亦將芥菜喻為年節的表徵,承載農村生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0

家庭親族的記憶。另外,芥菜同時象徵傳統女性的命運,是母親輩的生命寫照。

由此,芥菜在嚴寒冬日下抽長即象徵傳統女性成長過程艱辛,晒後置入桶罐中醃

製也象徵命運的波折,而入菜成為料理就像嫁為人婦,與同根姊妹再也無法相見。

個案三主題為「豆腐」,營養便宜的特性承載了敘事者童年時代「窮困」的

意象,與年節常出現的「雞肉」、「魚頭」等奢侈品成為對比,而其耐磨、包容的

形象也被敘事者用以比擬自己的性格。

承上所述,本研究因此提出「親情聯繫」與「飲食意義」為敘事者統合自我

經驗的基底。古早味文本在敘事過程再述、整合自己與親人的關係並賦予「飲食」

各種意義,可能是年節的氛圍(如個案一、二)、故鄉的連結證明(個案一)甚

至是自己的生命意義(個案二、三)。

(二)懷舊統合:繼承與尋根

總結而論,反思性認同需以「親情聯繫」與「飲食意義」為基底,敘事者才

得以安置自我的社會位置。在此或可將親情與飲食記憶視為懷舊的「刺點」

(punctum,語出 Barthes, 1980/許綺玲譯,1995:36),據 Barthes 之定義,「刺

點」與「知面」(studium)是對立的概念,前者原意有針刺、小洞、擲骰子、碰

運氣等意涵,指攝影作品中帶有張力且難以言語名之的「細節」,能直接觸動讀

者內心而與生命經驗對話;後者則僅是某種習得的知識、教養,指讀者能不帶特

殊情感地解讀作品文化政治意涵。

「親情」與「飲食」之記憶能直接勾起敘事者生命經驗,而所謂的「認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1

常展現在敘事轉折間,本論文亦發現飲食懷舊之認同乃靠「繼承」、「尋根」等統

合方式才得以完成(見下圖 4-8)。

圖 4-8:古早味敘事反思性認同建構圖(來源:本研究)

由前頁圖 4-5 可知個案一描述童年時母親與親友「互贈臘肉」的情景,接著

場景帶到寫作當下,作者描述自己長大後亦養成與親友禮尚往來的習慣,此即是

藉著繼承手法展現對母親角色的投射,亦是對人情味價值的肯定。而水噗蛋料理

連結了「童年」與「返鄉」兩個時點,亦是繼承父親的血脈而到上海尋根的作法,

展現了對父親與上海土地的想像認同。

此外,個案一敘事者對「炒青菜」的故事亦有許多著墨,如在上海嚐到母親

炒菜的口味,但母親本人卻表示吃不慣這故鄉味了,因此上海的尋根過程是矛盾

的,故鄉認同是有疑義的。

個案二(見圖 4-6)描述芥菜是童年剩餘最多的年菜,只有「媽媽輩」才會

把芥菜吃光,但敘事者為人母後終能體會媳婦吃剩菜的心情。此處的體會亦是種

「繼承」,暗指自己繼承了母親輩的宿命,後終能領會傳統女性的苦處。接著,

作者提到童年時母親對自己的期望,認為念書才是最重要的事;但作者最後仍難

逃出嫁命運,只得在抗拒與妥協的矛盾心境下重新檢視女性的認同。而離鄉的遠

逃出嫁命運,只得在抗拒與妥協的矛盾心境下重新檢視女性的認同。而離鄉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