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發現概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6

研究典範說明,指出書寫與研究都是帶有立場的建構。第二節說明研究對象之選

擇和研究架構。第三節說明分析步驟,共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故事分析,

第二、三階段為時間性與視角之論述分析。第四節為前測,初步發現事件場景多

為平凡生活所在,角色多為關係親密之人。第五節為小結,說明選定個案之意義,

並將前測結果納入正式分析參考。

第二節 研究發現概要

第四章延續架構進行正式分析。第一階段進行樣本概要說明,接著拆解個案

故事架構、區辨事件從屬關係並勾勒飲食懷舊敘事之故事樣貌。第二、三階段以

跨度、時序、體式等項目分析文本的時間流動,續以視角、情態評價等類目觀察

敘事者如何統合認同,以下依研究問題順序概要回顧:

一、古早味敘事散文之「懷舊」故事樣貌為何?

就「故事場景」而論,個案一具體場景大致為家中、庭院、親友家、市場、

廚房、熟悉的咖啡店等,此外與「家」形成對比的所在則有杭州姑媽家、上海餐

廳(街景)、北京麥當勞、各式連鎖店等;個案二故事場景多為田間、家中、廚

房與餐桌;個案三多提及家中、父親的商店等,對比的場所則有鄰居、房東家等。

本文因而認為,故事場景多帶有隱喻意義,乃因敘事者談及個人溫暖回憶多

從「家」、「廚房」或「餐桌」等「地方11」出發,相關研究亦曾指出人們常意識

11 人本地理學大師段義孚(Yi-Fu Tuan, 1977/潘桂成譯,1998)曾以情感有無來區辨認「空間」

與「地方」;他認為「空間」是開闊而自由的,而「地方」(或稱場所)則是人生活或擁有動人 體驗的場所,也是人實現自我的領域。因此,「地方感」是人文地理學討論的重點,段義孚稱其 為「場所愛」(topophili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7

自己與出生、長大、生活或有過特殊體驗之場所的聯繫,此即構成個人與文化認

同及安定之活力泉源(Yi-Fu Tuan, 1977/潘桂成譯,1998;蘇揚期、王柏山,

2005)。而相對於熟悉又安全的「地方」,上海親戚家、婆家、充斥連鎖店的街道 等場域所帶來的不安也就成為三篇個案之認同矛盾由來。

再就「故事時間」而論,前章已指出童年是一再提及的舊時歲月,敘事者重

拾孩童身分回味無憂無慮的生活,「玩樂」因而成為重要主題:在大人最忙碌的

時刻,孩子卻認為所有工作都像遊戲。此外,故事中的「節日」也是重要參考點,

歲月回憶常透過節日才得以凝聚,因此懷舊歲月也勢必與節日的團聚、滿足、幸

福意義劃上等號。

最後,「故人」仍是懷舊飲食敘事的核心元素,由角色分析可知「直系長輩」

是最重要的故人類屬,如個案一最常提及母親(後也提到父親),個案二專談母

親、阿媽等女性長輩,個案三則多談論父親。總而論之,分析古早味敘事可發現

「懷舊」氛圍是藉故事場景、時間、角色等元素隱喻「家」、「親密」、「幸福溫暖」

等意涵之追尋,其意義是單純的、具正向情緒的、質樸不複雜的(見圖 5-1)。

圖 5-1:懷舊氛圍示意圖(來源:本研究)

二、人何以在「當下」懷念「古早味」?敘事者在當代面臨何種生活處境或哪些 時間:童年時光、節日

角色:直系長輩 場景:溫暖回憶 懷舊

氛圍

家庭親密 幸福溫暖 質樸單純

意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8

認同矛盾?

依前章第三節時間性架構分析之結果(前章表 4-1、4-3、4-5)可初步發現,

敘事者對過去重要記憶常以「場景」或「擴寫」方式詳細描繪,而在總結、歸納

對某事物之評價時則習慣以「概括」方式表現。另外,懷舊敘事的時序常是「交

錯」的,亦即敘事者常回憶某段往事後繼而在當下評論,而由視角分析表(前章

表 4-2、4-4、4-6)可知,敘事者常以內部聚焦視角描繪故事場景但以外部聚焦

角度評價事物意義。統合論之,敘事者對過去、當下生活處境之評價多鑲嵌於「回

顧敘述」與「同步敘述」間,也在「內部聚焦」與「外部聚焦」交錯間。

就個案一而言,作者首先意識童年情景如在棉被上翻滾、觀察庭院野貓等記

憶不復存在因而撩起思念之情;而 1979 年返鄉觀覽上海街景與食物引發作者之

故鄉認同矛盾,因上海並非作者熟悉成長的地方卻是與母親血脈相連之所在,因

而形成某種「想像離散」(diaspora)特殊經驗(侯如綺,2009)。然而無論台灣、

上海或曾經生活過的紐約,全球化的連鎖店景觀都將地方飲食特色給「均質化」

了,此即個案一敘事者所面臨的生活處境矛盾。

個案二作者藉敘事懷念童年時在田間玩耍及踩酸菜情景,但成家為人母後逐

漸體悟艱苦生活,此經驗對作者而言亦是種「離散」:嫁出家門的女性就像失根

的芥菜,不但與家(土地)漸行漸遠且與同根姊妹失聯。總結而論,「女性身分」

是作者面對的生活處境矛盾,雖相較母親輩作者接受了更高等的教育,對女性身

分也有更多反思、反抗空間,但女性角色的壓迫矛盾仍困擾著作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9

個案三作者主要談童年生活的「窮」,提到五、六○年代物資雖匱乏生活卻

過得簡單,反觀當代人們生活富裕許多卻不再懂得珍惜資源,過度開發造成環境

的破壞與污染,飲食不知節制也導致人類文明病纏身;這些都是作者不樂見的認

同矛盾,也是 Giddens(1999/陳其邁譯,2001)論及的風險社會現象。

歸納三篇個案之結構困境大致可分成「在地、傳統」與「全球化、高度現代

化」兩端點(前章圖 4-4)。「在地」端意指台灣特殊歷史情境造就的困境如外省

第二代的認同迷惘,也包含個人的出身際遇、成長背景、離家經驗等;「全球」

端則指高度現代化社會的全球化景觀、風險社會論述與社會制度抽離之現象等,

且「在地」與「全球」困境會彼此交互影響,使主體認同矛盾更複雜難解。

三、敘事者在「古早味」書寫中如何統合「今 vs.昔」「個人 vs.社會」之關係?

本文認為懷舊文本是種反思書寫,目的在透過表述過程建構自我並統合自我

認同,因此分析三篇個案敘事歷程或可勾勒敘事者之認同樣貌。由前章圖 4-5、

4-6、4-7 反思歷程可知懷舊敘事並非隨時間順序進行而實跳躍於不同時點間,敘 事者也常在不同核心事件轉折處評價,所謂「反思性認同」即展現在該事件轉折

間,亦即認同是藉由對事物的評價而展現之概念。

如圖 4-5 所示,個案一藉「互送臘肉1」與「互送臘肉2」間之轉折帶出敘事

者對母親角色之投射;「水噗蛋1」與「水噗蛋2」間以及「糕餅」與「炒青菜」

間之轉折則展現了對父親及上海血脈的故鄉投射。個案二(見圖 4-6)談到芥菜

總是剩最多時也忽然有了體悟,因此在「剩菜」與「心情體悟1」間揭示了對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0

親的認同,而從「母親期望」到「離鄉心情」間則投注了對女性角色的認同反思。

最後,個案三(見圖 4-7)在「打老鼠」與「豆腐料理」間談及對貧窮年代生活

之評價,展現了對古早年代的認同,而從「豆腐製作」到「生命體悟」也令作者

認同自己的刻苦角色身分。

統合以上分析,前章指出敘事者是透過人物、食物與地方等被聚焦者為懷舊

基底且透過繼承、尋根等統合方式來建構認同(見前章圖 4-8)。本文發現最重要

的懷舊基底分別為「親情聯繫」與「食物意義」,前者指涉與親人相處的溫暖記

憶,與心理學談的「本體安全感」概念相關(見 Giddens, 1991),後者則指飲食

在敘事脈絡的隱喻意義,如個案一之臘肉為年節氛圍表徵也象徵禮尚往來的人情

味,個案二的芥菜與個案三之豆腐則被用以比喻自我生命意義,帶有苦後回甘及

堅忍之意涵。

然而,懷舊敘事目的在統合自我與社會之關係,因此「從哪裡來,又往哪裡

去」的提問也就分外重要。以親情、飲食意義為懷舊基底,敘事者接下來還得透

過繼承、尋根等手法進行建構,將自我生命與親族、土地連結在一起,如個案一

之認同既朝向成長的台灣兼也投向父母血脈所在的上海,再如個案二則透過吃芥

菜暗指自己繼承了母親的女性宿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