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成語教學

本節針對成語教學的相關內涵進行探討,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分成 語的來源;第二部分成語教學的意義和功能。分別加以論述如下:

一、成語的來源

成語和文字一樣都是隨著歲月演進,在悠遠的歷史中逐漸成型,也是在語言 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固定片語(石雨祺,2008)。成語有相當多是由古代的神話傳 說、寓言故事、諺語俗語、史實逸聞和詩文語句演化來的(史榮新,2009)。成 語的來源可分成以下幾類(石雨祺):

(一)根植於歷史之中的成語

1. 來自史實:成語直接取材於歷史事實,取材有兩種方式:一是把某一歷 史故事概括為成語,二是節錄或修改歷史文獻的片段生成新成語。這類成 語數量不多,但來源卻是最可信和最有內涵,也是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例如:完璧歸趙、擢髮難數。

2. 來自人物事蹟:成語取材自古代人物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在歷史上大多真 實存在。這類成語大部分都有維妙維肖的典故,應用上也有較好的修辭效 果,所以較容易被廣泛延續下去。例如:胸有成竹、助紂為虐。

(二)取自古代文獻的成語

1.來自古人原句:這類成語概括平時常引用的古人名句,數量也較多。例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更上一層樓。

2.截取古句:將原文截用或把語句稍加更改,目的是要使其符合成語的結構 形式。比直接採用古人原句的數量還多。例如:一曝十寒、近水樓台。

3.寓言傳說:這類成語典故大部分有很強的幽默感和教育意義。小孩子大多 初學成語都是從此類成語開始。這類成語數量雖不算多,但卻最具吸引力 和流傳最廣。例如:杞人憂天、邯鄲學步、掩耳盜鈴。

16

(三)由民間創造的成語

1.諺語俗語:這類成語主要來自民間百姓的習慣用語,後來流傳到整個社 會。具有口語化和通俗化的特性,不像普通成語格式整齊、語言優雅。例 如:亡羊補牢、敝帚自珍。

2.口語創造:由民間百姓口頭創造而來,具有濃厚口語色彩和生活氣息,大 多已不知具體原始出處。例如:囫圇吞棗。

3.外來成語:在魏、晉、六朝、隋、唐時期,翻譯很多西域和印度佛教的佛 經。佛經中的一些語句和典故,後來都流傳成為新的成語。清朝末年,受 西方思想影響,很多西方術語也成為成語。例如:普渡眾生、物競天擇。

二、成語教學的意義和功能

(一)成語教學的意義

語言可以反映一個民俗的社會、文化、歷史與藝術,成語更是(林淑堯,

1993)。成語大多是由四個字組成,它的特色就是背後多有典故和出處,具有特 定含意,用四個字就能表達更深層的含意(石雨祺,2008)。冗長的詞句無法表 達完整的想法,而使用成語就可以很適切的表達(林淑堯)。

成語與其他語言相比,它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文字結構、語言風格和表達效果 三個方面:(石雨祺,2008)

1. 文字結構:大多成語以四字格為主,結構或成分不能隨意更動,定性高。

2. 語言風格:成語大多是由古文流傳下來,傳承文言文特色,主要以片語 形式呈現,具有很強的典故性。從感情風格看,成語愛憎分明。

3. 表達效果:大多人習慣在片語中使用成語,是因為成語具有很強的哲理 性,會這樣是由於它傳承自古代豐富的文化涵養造就的。

(二)成語教學的功能

1. 中華文化的傳承:成語是現今人們瞭解中華歷史和文化的途徑(石雨祺,

2008)。成語的來源很多來自於中國文學的經典,例如:四書五經、各

17

代史書、小說等,因此從成語故事中,能對古典文學有更多的認識。如 「三顧茅廬」來自於三國志;「指鹿為馬」來自於史記;「魂飛魄散」來 自於西遊記(王月鳳,2004)。

2. 正向品格的養成:成語當中不少勸人向善和勤學的句子,例如「樂善好 施」、「成人之善」、「引錐刺股」、「螢窗雪案」。或是鼓勵人們要能勇於 面對困難、接受挑戰的成語,如「披荊斬棘」、「乘風破浪」、「逆水行舟」

等(簡匯文,2012)。

3. 增進國語文能力:「四字格」最能展現中文聲調特有的節奏感和音律感,

並提升記憶的效率,使得成語能更廣泛的流傳(石雨祺,2008)。使用 成語還能讓文章立場鮮明,語氣更清晰,擺脫枯燥乏味的文采(石雨

祺)。成語言簡意賅、寓意深遠、華美簡潔,適當的運用成語可使文 字更精簡,使文章能蘊含豐富的文化涵養,但如果應用不當,就會見笑 於人,所以正確的學習成語涵義、出處和典故,才能更適當的運用成語 (史榮新,2009)。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