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運用圖像化策略應用在成語教學的過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 生成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本章節共分為四小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以下針對其內容做詳細說明,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國語文在生活中與我們息息相關,國語文的學習表現聆聽、口語表達、標音 符號與運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寫作,是在人際溝通互動中的生活語言,是透 過文本閱讀了解自己的土地和文化,是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並成為自己思想的 產物,都是國語文學習表現在生活中的運用。

國語文同時也是學習其他領域的基本能力,如果國語文能力不好,進而會影 響學生在學習其他領域的理解、表達與學習成效。且臺灣學生在 PISA 與 PIRLS 等國際成就測驗的表現,更為近幾年來評析國內語文教育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指 標(國語文課程手冊,2018)。

成語一直是國語文教學與學習的核心主題,羅鳳珠(2013)說:「在漢語詞彙 體系中,成語與典故是非常特殊的語言形式。在語言表達上,具有生動簡潔、形 象鮮明、寓意深刻的特點。」而成語的使用也有助於認知學習與運用,在閱讀與 寫作上都是重要的基礎能力(黃琬瑄,2016)。因此,成語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力就 相對變得重要,尤其是在適當的情境中運用,所以正確理解成語涵義後並加以運 用,是現今學生們都須面對的一門課題,透過良好成語教學,也可激發學生藉由 學習成語瞭解本國歷史文化(彭賜梅,2016)。

透過成語,也可學會典故及很多與中國歷史文化有關的知識,除了能精進語 言表達能力,更能達到以詞語學習為基礎,進而快速有效的深入中國歷史文化,

成為擴充學習的跳板(羅鳳珠,2013)。很多成語是歷代的重要歷史事件、神話寓

2

言、經典名言等,透過瞭解成語來源和典故,不僅能認識本國一些歷史人物和故 事脈絡,且真正理解它的含義後,也才能在寫作時把它正確運用在情境中。

但根據《天下雜誌》針對全國中小學校長的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校長認為,

九年一貫實施以後的學生,整體語文能力「越來越差」(彭賜梅,2016)。訪談學 生中發現「無論是在文章、課文、報紙、演講中,都會遇到成語。」而這正是學 生最大的障礙,就是「不知道應該在什麼樣的語境中使用怎樣的成語」。

過去學校教育,教師多半是用文字解釋方式來教授成語,評量時也往往是回 憶或再認的題型,在成語教學中,學生也會出現不能正確使用老師所教成語的現 象,因此學生成語的學習成效和應用情況都不佳,進而影響學生對於成語的學習 興趣和學習動機。

但如何讓學生有趣又有效的學習成語呢?近年來,越來越多教師開始嘗試不 同的教學方式運用在成語教學,如資訊融入、結合桌遊、運用曼陀羅思考教學策 略等,運用在成語教學的教學方式相當多樣化。也有教師應用圖像化策略,透過 將圖像和成語意思的連結,增進學生對於成語的理解和保留能力,如以圖像化的 繪圖方式進行成語教學、運用行動裝置 APP 連結圖像和成語、利用 Scratch 設計 互動式看圖猜成語遊戲等,應用的圖像化策略相當多元。

本論文研究參與者設定為研究者任教學校的高年級學生,是因研究者根據近 年教學實務的觀察發現,高年級學生普遍有成語保留和應用情況不佳的情形,認 識的成語語彙量少,平時也很少會主動應用成語,當有應用成語在造句或寫作中 時,也會有運用於不適當情境的情況發生。

因此,本研究旨在透過圖像化策略,引導學生瞭解成語的意思,以提升學生 的成語學習成效,並進而能在生活中自主且適當的應用成語。

二、研究動機

(一)教學現場觀察

國小國語課因節數的限制,因此大多老師都面臨趕課壓力,導致以考試來 引導教學,影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對於考試中會出現的成語大多在時間壓力

3

下,所以採取背誦方式讓學生記憶成語,造成考試結束後,就會忘記成語意涵,

更不用說是在寫作中能加以應用,而使得課堂上出現的成語無法與實用性畫上等 號。有些老師會指派學生自學作業,如成語造句,增加成語應用部分,但對於成 語的理解只靠單純文字描述,還是顯得較抽象,學生還是會有理解和應用在適當 情境的問題出現。

(二)研究的發想

研究者擔任國小導師兼國語科學習扶助教師,一路推廣和補充教科書中的成 語和相關典故,但一直沒有一個較系統化且更有學習成效的成語教學方法。研究 者思考是否能有一個更提升學生成語學習成效的教學方法?是否能有一個更提 升學生成語學習動機的教學方法?

回顧文獻和很多語文教學的相關研究,一般多以具體操作和視覺心像的方式 進行。在學習過程中,視覺圖像是獲得知識較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林麗娟,

2000)。Bruner 的智力發展階段,他認為個體發展的過程是由動作表徵到映像表 徵,再到符號表徵階段(張愛卿,2001)。所以學習是由具體操作經驗,到感官 的視覺或聽覺留下的心像,最後才到抽象的語言符號學習,經由這樣的過程,才 能對學生的學習有所幫助。Mayer 與 Moreno(2003)的研究也發現,經由視覺 與聽覺不同的感官刺激,可增加工作記憶區的空間而有效降低認知負荷,比使用 單一訊息處理的學習形式有更佳的學習成效。

因此本研究希望探究如何設計把圖像化策略應用在成語教學中,以增進學生 成語學習成效,成為本研究的動機來源。

(三)研究的旅程

究竟該如何進行應用圖像化策略的成語教學呢?要改善這樣現況,不僅要有 效運用有限時間,如採取異質分組讓學生從互動中培養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 力,指派自學作業,讓學生先預習後,課堂上再進行討論,能相對減少較多時間,

並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根據 Piaget 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七至十一歲學生的認 知發展屬於具體運思期,此階段是根據具體經驗的思維來解決問題,並透過使用

4

具體實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方法,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圖像化的成語教 學。課程中會依主題把生活中常見成語彙整成課程內容,如依人體器官、自然、

數字等主題,並讓學生採取異質性分組或個人方式完成成語圖像化任務,成語圖 像化任務包含用四格漫畫、簡單圖畫、戲劇、影片等方式呈現,並向全班做介紹,

研究者做補充。採取圖像化策略,增進學生對成語意涵的理解,進而加強學生成 語的保留和生活應用能力。

研究過程中,除進行成語教學外,研究者也會透過自編的國小生成語測驗的 前後測、學生滿意度調查表、成語學習單、課堂觀察紀錄表和教學反思紀錄表的 資料,近一步評估學生成語的學習成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