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長緣起

在文檔中 永明延壽 (頁 40-60)

第一章 永明延壽之生平記敘

第一節 成長緣起

有關永明延壽大師,其家世背景、成長經歷之主要論述約有 如下幾段:

宋.贊寧《宋高僧傳.延壽傳》)有云:

釋延壽,姓王,本錢塘人。兩浙有國,時為吏,督納軍須。

其性純直,口無二言。通徹《法華經》,聲不輟響。18

宋.道原《傳燈錄》將延壽列為行思禪師第十世前天台山德 韶國師法嗣之下,其文曰: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餘杭人也,姓王氏。總角 之歲,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

16 冉雲華《永明延壽》,頁 251~256,1999 年 6 月初版,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7 同前注,頁 31~67。

18 大正 50.887 中。

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年二十八為 華亭鎮將。19

宋.曇秀《人天寶鑑.延壽傳》曰:

永明壽禪師,先丹陽人,父王氏,因縻兵寇,歸吳越為先 鋒,遂居錢塘。師生有異才,及周,父母有諍,人諫不從,

輒於高榻奮身于地,二親驚懼,抱泣而息諍。長為儒生。20

宋.宗曉《樂邦文類.延壽傳》曰:

師諱延壽,本丹陽人,後遷餘杭。總角之歲,誦《法華經》, 五行俱下,經六旬而畢。嘗為北郭稅務專知官,見魚蝦輒 買放生。後盜官錢,並為放生用,事發坐死,領赴市曹。

錢王使人視之,若悲懼即殺之,否則捨之。而彼澹然無異 色,乃捨之。21

元.普度《廬山蓮宗寶鑑.延壽傳》曰:

師名延壽,字玄,號抱一子,丹陽人,父王氏,生而早 異。……長為儒,十六歲獻吳越王〈齊天賦〉,眾推間世之

19 大正 51.421 下。

20 卍續 148.71a。

21 大正 47.195 上。

才 。 欲 出 家 , 父 母 不 聽 , 遂 刺 心 血 , 濡 毫 斷 葷 , 終 期 副 心 。22

由以上所列數段資料,約可了解延壽大師之出生與成長背景 如下:

1. 俗姓王,字玄,號抱一子。

2. 祖先為丹陽人。父親因縻兵寇,歸吳越為先鋒,遂居錢 塘。

3. 唐昭宗天復四年(904)生於臨安府餘杭縣。(據《宋高 僧傳.延壽傳》與《傳燈錄》等資料,並沒有明記延壽 大師出生之年,唯涅槃之年則有較詳細之記載,以開寶 八年,乙亥十二月,春秋七十二為所推算。)

4. 本性純直,口無二言。

5. 總角之歲,歸心佛乘,持《法華經》,聲不輟響。

6. 長為儒生,十六歲獻吳越王〈齊天賦〉,眾推間世之才。23 7. 既冠,不茹葷,日唯一食,有出家之志。

8. 曾擔任之官職:督納軍須、北郭稅務專知官,年二十八 為華亭鎮將。

9. 傳說感應事蹟:及周,為息父母之諍,輒於高榻奮身於 地。持《法華經》,感群羊跪聽。以官錢買魚蝦放生,因 事坐死,澹然無異色,故赦之。

一位大師之生命歷程,將隨著後人仰慕其名,而傳說感應之

22 大正 47.325 上。

23 有關獻賦之事疑點甚多。可參考同注 16,頁 35。

事蹟亦將增多,若暫捨此類之傳說,可大略得知延壽大師早年之 成長背景:深受儒學之教化,亦積極入世為官,其佛學因子或可 歸之於讀誦《法華經》之緣。

第二節 行持教化

永明延壽大師,慧根深植,自幼即歸心佛乘,行持《法華經》

不輟,並遠離葷腥。雖習儒學亦為官,然不改其悲憫天性,行放 生之舉,欲出家之意堅定,終感得吳越文穆王,知其慕道,故依 其志而放令出家。有關其由儒入佛後之參師行持等事蹟,記載之 資料有:

宋.贊寧《宋高僧傳.延壽傳》曰:

屬翠巖參公盛化,壽捨妻孥,削染登戒。嘗於台嶺天柱峰 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鷃,巢棲于衣襵中。乃得韶禪師,決 擇所見。遷遁于雪竇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 無繒纊,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漢南國王錢氏 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汎愛慈柔。或非 理相干,顏貌不動。誦《法華》計一萬三千許部。多勵信 人,營造塔像,自無貯畜,雅好詩道。24

宋.道原《傳燈錄.延壽傳》曰:

24 大正 50.887 中。

屬翠巖永明大師,遷止龍冊寺,大闡玄化。時吳越文穆王,

知師慕道,乃從其志,放令出家,禮翠巖為師,執勞供眾,

都忘身宰。……暨謁詔國師,一見而深器之,密授玄旨。

仍(或應為「乃」)謂師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

密受記。初住明州雪竇山(咸平元年賜額曰資聖寺),學侶 臻湊。……開寶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約萬餘人。常與七 眾受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不可稱算。六時 散華,行道餘力,念《法華經》一萬三千部。25

宋.曇秀《人天寶鑑.延壽傳》曰:

年三十四,往龍冊寺出家,受具後,苦行自礪。……至建 隆元年,忠懿王請居靈隱新寺,為第一世。明年請居永明 道場,眾盈二千,皆頭陀行,願為僧師,師即奏王與度牒 剃染。……開寶七年,謝事歸華頂峰,頌曰:渴飲半掬水,

飢餐一口松,胸中無一事,高臥白雲峰。偶讀《華嚴》,至 若諸菩薩不發大願,是菩薩魔事。遂撰〈大乘悲智願文〉,

代為群迷,日發一徧。在國清修懺,至中夜旋繞,次見普 賢像前供養蓮華,忽然在手,從是一生散華供養。感觀音 大士,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26

宋.宗曉《樂邦文類.延壽傳》曰:

25 大正 51.421 下~422 上。

26 卍續 138.71a~b。

於國清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呵:其何得擅入。

對曰:久積淨業,方到此中。又中夜旋遶,次見普賢前供 養蓮華,忽然在手。因思夙有二願:一願終身常誦《法華》, 二願畢生廣利群品。憶此二願,復樂禪寂,進退遲疑,莫 能自決。遂上智者禪院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鬮,二曰誦 經萬善莊嚴淨土鬮。冥心自期曰:儻於此二途,有一功行 必成者,須七返拈著為證。遂精禱佛祖,信手拈之,乃至 七度。並得誦經萬善生淨土鬮。由此一意,專修淨業,遂 振錫金華天柱峰。誦經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霖灌于口,

從此發觀音辯才。日課一百八事。……日暮往別峰行道念 佛,旁人聞山中螺貝天樂之聲。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 者,未有如此之切也。遂為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師志。27

宋.惠洪《禪林僧寶傳.延壽傳》曰:

初說法於雪竇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靈隱新寺,為 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為第二世。眾至二千人,

時號慈氏下生。28

宋.志磐《佛祖統紀.延壽傳》曰:

居永明十五年……常與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晝放生

27 大正 47.195 上。

28 卍續 137.239d。

命,皆悉迴向莊嚴淨土,時人號為慈氏下生29

宋.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延壽傳》曰:

住持雪竇、永明,日課一百八事,精進以修西方。30

元.普度《廬山蓮宗寶鑑.延壽傳》曰:

因覽《智度論》云:佛世,一老人出家,舍利弗不許。佛 觀此人,曩劫採樵,為虎所逼,上樹失聲,念南無佛。有 此微善,遇佛得度,獲羅漢果。師念世間,業繫眾生,不 能解脫,惟念佛可以誘化。乃印彌陀塔四十萬本,勸人禮 念。……越王剏淨慈寺命住持,賜智覺禪師號。31

宋.文《智覺禪師自行錄》曰:

請問所行,或因師自說,編紀二三。既自治之行可觀,則 攝化之門弗墜,有斯益故,乃敢敘焉。今具錄每日晝夜中 間總行一百八件佛事,具列如後:第一,一生隨處常建法 華堂,莊嚴淨土。第二,常晝夜六時,普為一切法界眾生,

代修法華懺。第三,常修安養淨業,所有毫善,悉皆念念

29 大正 49.264 下。

30 大正 47.268 中。

31 大正 47.325 上。

普為一切法界有情,同迴向往生。……第一百八,常纂集 製作祖教妙旨《宗鏡錄》等,法施有情,乃至內外搜揚,

寄言教化,共六十一本,總一百九十七卷。……右總前每 日所行一百八件佛事。乘戒兼急,權實雙行,體用相收,

理事無礙。32

對於延壽大師出家之因緣與個己行持、教化度眾之記載,可 整理為如下之數點:

1. 禮翠巖令參禪師(先後住持永明寺與龍州寺)為師,吳 越文穆王錢元瓘從其志,放令出家。33

2. 於龍冊寺出家受具足戒,修頭陀苦行。

3. 入天台山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鷃,巢棲于衣襵中。

4. 向德韶禪師請益,一見而深器之,密授玄旨。

5. 在天台國清寺修懺,頗有感悟,精修淨業,有許多感應 之事蹟流傳。

6. 遷遁於明州雪竇山,或誨人,或瀑布前坐諷禪默,聲名 已播,學侶臻湊。

7. 除《法華經》外,一生受甚多經典之啟發,如《華嚴經》、

《大智度論》等。

8. 於建隆元年(960)忠懿王錢俶請師住持靈隱寺。隔年(建 隆二年)請師住持永明寺,賜「智覺禪師」號。

9. 開寶七年(974)謝辭永明寺住持之職,歸天台華頂峰。

32 卍續 111.77d~84b。

33 有關延壽大師出家之年推測臆說,同注 16,頁 40。冉雲華先生以為:「延壽 939 年受具足戒為正式僧人的說法,較為可信。」時年約 36 歲。

10. 一生度戒約萬餘人,又常與七眾受菩薩戒,並晝行放生,

夜施鬼神食等之舉,時人號慈氏下生。

11. 日課一百八事,權實雙修,體用相收,理事無礙。

有關延壽大師出家行持教化之歷程中,踐履之行為其所特 重。條列「日課一百八事」,此或為後人所增添,34然其所呈顯之 義,在於表達師言行一致,身心合一之旨。師一生習定、修懺、

念佛、放生、施食等,已將佛教各宗之修持法門會歸一味。在其 心中,禪觀與念佛可並持無礙,唯在一心耳!故其法嗣除隸屬法 眼宗青原行思一系外,淨土宗更列其為蓮社七祖中之第六祖,35另 宋.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卷 5,將師歸入「感應事跡篇」,

36又元.普度《廬山蓮宗寶鑑》卷 4,將師納編為「念佛正派」裡,

37皆可看出延壽大師在後人心目中之地位。而所流傳之事蹟,如 見普賢像前供養蓮華,忽然在手;感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獲 大辯才;於智者禪院拈著誦經萬善莊嚴淨土鬮;於行道念佛中,

旁人聞山中螺貝天樂之聲等,更是展顯後人仰慕延壽大師行誼所 呈現之華彩。

第三節 永明家風

要談延壽大師,除其一生念茲在茲於踐履之行外,其主要核

34 有關「日課一百八事」之疑難,詳見注 16,頁 66。

35 宋.志磐《佛祖統記》卷 26,淨土立教志之蓮社七祖,見於(大正 49.260 下~265 上)。

36 大正 47.252、268。

37 大正 47.305、319、325。

心思想是「一心」,而代表性之著作可謂是《宗鏡錄》,其於〈序〉

中有言:

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舉 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製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 詮。38

「舉一心為宗」顯然是他一生之弘揚主旨,本文在未進行其

「一心」思想之理論探源前,將先就史傳資料記載,其接引弟子 門人之方法與公案,以一窺永明之家風。

宋.道原《傳燈錄.延壽傳》:

師上堂曰:雪竇遮裏,迅瀑千尋,不停纖粟,奇巖萬仞,

無立足處,汝等諸人向什麼處進步?時有僧問:雪竇一徑,

如何履踐?師曰:步步寒華結,言言徹底冰。……僧問:

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曰:謝師指示。師曰:

且喜勿交涉。師有偈曰:欲識永明旨,明前一湖水,日照 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問:學人久在永明,為什麼不會永 明家風?師曰:不會處會取。曰:不會處如何會?師曰:

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紅塵。問:成佛成祖亦出不得,六道 輪迴亦出不得,未審出箇什麼不得?師曰:出汝問處不得。

問:承教有言,一切諸佛及佛法,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

38 大正 48.417 上。

在文檔中 永明延壽 (頁 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