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觀心玄樞》之內容重點

在文檔中 永明延壽 (頁 85-93)

第二章 永明延壽「一心」思想之內涵要義

第三節 《觀心玄樞》之內容重點

延壽思想以一心為宗而展開其理論敷陳,就宗教生活而言,

「如何實踐」是宗教別於哲學之重要關鍵處,由一心而如何「觀 心」,正是延壽所立之實踐法門。今據《卍續藏經》第 114 冊所收 錄之《觀心玄樞》共 1 卷,探討其內容大要。

一、觀心之首要與作用

(一)「契」為觀心之首要。

《觀心玄樞》起首云:

契即鄰,不在身近。如福人出世,則琳瑯現矣。薄福者出,

荊棘生焉。皆由自心,有現不現。如月上女偈答舍利子云:

我雖內室中,尊如目前現,仁稱阿羅漢,常隨而不見。故 須菩提不起石室,親睹法身,阿難為佛侍者,不見佛面。54

54 卍續 114.424a。

延壽提出「觀心」在於強調「心」之見地與狀態,「心」可無 遠弗屆,可神遊萬方;同樣地,亦可咫尺千里,亦可天涯比鄰,

此乃說明「心」能超越時間,不受現象界之所限,亦言「心」具 有超出三界外,不囿五行中之特性。《觀心玄樞》在尚未提及「觀 心」之方法與作用時,先引《佛說月上女經》55有關月上女與舍 利弗對闡深義之事,說明是否能親睹法身、見佛面,是否能與佛

「近」、居佛「鄰」,不在於身,而在於「心」。心能與佛相「契」,

即在佛旁;反之,若心不相契,雖在佛旁,亦與佛相隔千里。佛 法重於宗教實踐,所謂「從佛轉輪」56即是依法而行,非僅隨侍 佛之左右而已。「契」是觀心之首要條件,唯能心靈相契,才能入 於「玄樞」之地。

(二)觀心之作用──可脫境縛。

《觀心玄樞》玄:

若不觀心,何脫境縛?以不知自識變而復自緣。……此觀 心法,可以現知。如夜夢唯心,覺亦如是。且夢中見者,

是夢中意識;現在見者,是明了意識;過未之境,是獨散 意識;定中見者,是定中意識。是以若夢若覺,若散若定,

皆不出四種意識。……如眼識率爾任運見時,未分皂白,

剎那流入意地,方執成境,以意緣時。眼識以過,世人多

55 《佛說月上女經》收錄於(大正 14.615 中~623 下)。

56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以下簡稱《楞嚴經》)卷 1:「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 淨毘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大正 19.106 中)

執,我眼現見,全無道理見。……大聖示教,境是自心,

下愚冰執,塵為識外。……一切境界,唯心妄動,若心不 起,一切境界相滅。唯一真心,遍一切處。又依唯識,境 本無體。境既不生,心亦隨滅。以心是所依,境是能依。

所依既滅,能依不起,則疑銷能所,藤虵於是併空,見息 對治,形名以之雙寂。57

延壽《觀心玄樞》其全文架構,主要在闡述「觀心法」所產 生之作用。其所採用之語法是:若不(觀心),何……?其義在說 明,唯有「觀心」才能成就佛之萬德莊嚴。延壽首先說明「心」

與「境」之關係,並依次列出四種意識──夢中意識、明了意識、

獨散意識、定中意識,以此四意識總括一切意識分別。舉「眼識」

為例說明,眼識觸物(時),首先「流入意地」,唯此意識之興起,

實緣於觸物之時,故曰「以意緣時」,唯不明之人,會執成外境,

實則離開眼(識),(境)亦不可能獨立存在。延壽依唯識宗之三 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路,萬法之境皆緣於識而有,「境」之本身 並無常體之存在,唯凡夫多執境而生煩惱,故當「心」不起動時,

外境亦自然平息,延壽主要在說明,境不擾心,唯自心動耳!

二、觀心之證成

(一)觀心以證修行──六度與三十七道品。

延壽是思想家,更是宗教實踐者,其思想是為修行之基石,

57 卍續 114.424a ~c。

而思想需能落實於宗教生活上,才是延壽之根本主張。

《觀心玄樞》云:

若不觀心,何以行施?以無可與者,名為布施,心外有法,

有可與者,能所不亡,不得三輪體空,入施法界故。

若不觀心,何以持戒?以大乘大菩薩戒,謂觀唯心。本無 外色,無色可破,相空亦無,離取相過,故名持戒。故云:

一切凡聖戒,盡心為體。

若不觀心,何以忍辱?是知唯心,無外境對持,方名為忍。

故云辱境若龜毛,方成真忍矣!

若不觀心,何成精進?若能心不起,精進無有涯。是知起 心,即有境所緣。了心境俱空,方成精進。

若不觀心,何成禪定?若不分別諸境,是真調伏心。了一 切法空,即常在三昧。所以云:大菩薩定,謂觀唯識,不 見境時,心無緣念,則是真空。

若不觀心,何成般若?心性無生,能成妙慧,所以智慧者 大菩薩皆觀自心。58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六度,為菩薩行持 之主要六大方向,由六度可具足一切之萬行,故有「六度萬行」

之稱。此六度之成就,有淺深之階差,以布施而言,唯達三輪體 空之布施是為究竟。持戒需能至戒無戒相之境地,是謂真持戒。

忍辱以能體悟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無生之「無生法忍」,是為 真忍辱。精進要能心境具空,且無有涯盡,才謂真精進。禪定之

58 卍續 114.424d~425b。

成就重在「心無緣念」,唯能調伏「心」才是真禪定。般若智之具 足,在於觀一切諸法性相本空,才能成就妙智慧。延壽以六度之 成就在於「觀心」而得,以「心」無所着、無所執才能將六度究 竟實證,故云「空心不動,具足六波羅蜜」。59有關三十七道品之 修證,《觀心玄樞》云:

若不觀心,何具道品?以身受心法,但一真心,俱無自性,

了不可得,即四念處觀。善不善品法,從心化生,即四正 勤。心性虛通,隱顯自在,即四神足。信心堅固,湛若虛 空,即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非 邪非正,即八正道。故云:心淨無垢,則為受決。60

三十七品為佛門修行之重要項目,延壽一一將之導入「一心」

中,以心生法生、心外無法、離心別無法,統言「心」為一切法 之根本,故三十七道品之關鍵,唯在能明「具無自性」、「心性虛 通」、「覺心不起」、「直了心性」而得成。六度與三十七道品是有 條目與階序,然此種種之法門開設,雖言是應眾生不同之機而生,

唯其根源皆在眾生之「心」上。延壽將各種修證之法門會歸為「一 心」,或有籠統之嫌,唯延壽主要在強調「第一義諦者,但唯是心。」

61「心」是一切之根源,實並非是否定六度與三十七道品之修證 階次內容,強調「心」之重要性,可謂是延壽思想之主要特色。

59 卍續 114.425b。

60 卍續 114.428d。

61 卍續 114.429a。

(二)觀心以成諸佛事。

《觀心玄樞》云:

若不觀心,何成佛事?以萬法隨心迴轉,善成一切。能令 凡聖交徹,大小相含,隱顯互成,一多融攝,故云:觀心 空王,玄妙難測。62

就宗教實踐而言,一切由修行以至成佛之歷程,皆是「佛事」, 若依此而言「佛事」,則其內容當包含甚廣。由延壽《觀心玄樞》

所列舉之觀心以成何「事」之項目中,約可分為若干方向:

1. 於證立成就之項目有:

成方便、成大願、成力、成智、成多聞、成菩提、成解脫。

2. 於護持利眾之項目有:

行慈、運悲、護正法、弘法、立道場、伐苦(說法)、報 恩。

3. 於去惡遷善之項目有:

懺悔、滅罪、降四魔、殺六賊。

4. 於明辯法義之項目有:

明法相、明三寶、了四諦、明三乘、明三藏、辯染淨、達 二諦。

5. 於自修身成之項目有:

受持讀誦、莊嚴、運神通、生淨土。

6. 於自處應世之項目有:

62 卍續 114.429b。

稱富(知足)、稱貴(道在即貴)、和光。

延壽以「萬法隨心轉,善成一切」言明「心」可融攝一切法,

不論自證立、利眾生、遠罪惡、明法義、自修身或應世間等事情,

一一皆要在「觀心」中而得成。並以「觀心空王,玄妙難測」點 出「心」雖無形相,卻最具有大作用,而心之所以玄妙難測,其 重點在於「空」。

三、離心之弊

(一)離心則成疎外。

觀心可成就諸佛事,反之;若不觀心,則是「離心」,一旦背 離修證之主體「心」,不僅佛事不成,亦將落於疎外顛倒。《觀心 玄樞》云:

若不觀心,皆成疎外。所以天下至親,無過於心。故偈云:

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若 心外有見,則二法生,二則成疎,念念違背。若得一則無 諍,得一則冥宗。是以十方諸佛,常正念無二之法,故云:

一即是心,心即是一。63

延壽主暢「觀心」可以成就諸佛事,換言之,一旦離「心」,

則一切皆不具成。「心即一,一即心」為延壽「觀心」法門之要旨。

離「心」則為二,有「二」即與「心」疎,故唯「一」是親,唯

63 卍續 114.433b。

「一」是心。延壽之理論核心在「一」,「心」外若見「法」,則「心」

與「法」是二,有「二」即有彼此兩端,有兩端則有距離,就是

「疎」。一旦產生「疎」,則有諍,無法契入「冥宗」。延壽力主「常 正令無二之法」,所謂無二即不二,即離兩邊;「二」代表區別、

相對,而佛法之真實妙理是超越相對、兩邊,是一平等如如之絕 對真理,此非可經由外相而追求之。有關「不二法門」之闡述,

於《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以下簡稱《維摩詰經》)中 載有三十三種之不二法門,64然此其中,唯維摩詰「默然無言」, 受文殊師利讚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 法門。」65然延壽之「正念無二之法」,顯然並非僅是離兩邊之「無 二」而已,更非是「默然無言」之義,他主要在強調「一」,並以

「一」即是「心」而成為其思想重點。

(二)離心則成顛倒。

若不觀心,皆成顛倒。以心外見法,名為顛;理外別求,

名為倒。若着境、若滅法,二俱成倒。覺但是內心,不滅 於外法。轉虛妄分別,即是中道法。唯心無可見,離於心 不生,即是中道法。66

延壽以「離心」則所見之法、所求之理,不論是着境或滅法,

亦必然是顛倒。其一方面以「心」為「無二之法」,一方面也強調

64 大正 14.550 中~551 下。

65 大正 14.551 下。

66 卍續 114.433d。

「中道法」,唯其「中道法」是:「覺但是內心,不滅於外法,轉 虛妄分別」、「唯心無可見,離於心不生」,此其中「但是內心」、「唯 心」才是延壽之「中道法」。當「心」是唯一之時,若有「外法」

可見則成虛妄,心與法有對待則是分別,顯然延壽所謂「中道」

其內涵是「心」,而並非《中論.觀因緣品》所言之中道義:「不 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原為出)。」

67龍樹菩薩之中道觀,是以「般若波羅蜜」之不執不着而呈現因 緣法畢竟成空而說中道義,雖列舉八事,實代表總破一切空,故

《中論》緊接著又言:「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68能善觀因緣法,能不落於兩邊,不落於戲論中,

才能真正契入般若波羅蜜之中道義。延壽在承續前人之思想中,

將不同理論思路完全會歸入其「一」「心」之主旨中,「一心」是 無二之法,「一心」也是中道法,以「一心」欲涵蓋包容各種思想,

此為延壽一生之理念,亦是其一生之奮鬥。

在文檔中 永明延壽 (頁 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