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教育大學學生之特質

壹、 大學生之身心發展特徵

大學生屬於青少年後期,而青少年期(adolescence)是童年和成年之間的一 個發展過度期。Hall於1916年首先提出形成青少年期理論,他主張青少年期重大 的身體變化也會導致重大的心理變化。Erikson相信青少年期的主要課題在於解 決認定與認定混淆的衝突,成為一個獨特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 色。青少年期是童年和成年期之間的一個發展過度,這也是一種使青少年導致性 成熟並具備生殖能力的過程(黃德祥,2000)。張春興(2006)也認為青少年期 的過度的時間會造成過度的身心變化,但現代與本世紀初的青少年在意義上有大 的差異,因此在探究青少年身心發展前,首先須認識現代社會的青少年人顯著的 特徵,再談論其心理發展,因大學生大多為18~21歲的青少年,生理發展已接近 成熟愈穩定,故本研究探討之。

一、現代人青少年期的特徵

近三十年來國內社會產生巨大變遷,影響成長中的青少年其身心發展特徵 異於前人,而且這些特徵不但出現在現代我國社會,在世界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 均是如此,特徵如下所列(張春興,2006)。

(一)青少年期的期限不定

青少年期的界定不以統一的年齡為根據,而是以個別的生理、心理、社會

三方面發展程度為標準。青少年期的年齡下限,以個體性器官的成熟開始,其年 齡上限,則以心智與社會發展成熟為止,因此青少年期不僅在性別上有很大的兩 性差異,而在各別之間也會有個別差異。而現代人的青少年期,其年齡上限均有 改變,本世紀初是在13~18 歲之間,而現在則是在 11~21 歲之間,青少年時期延 長使青少年期內身心變化加大,也使青少年不穩定的因素增多,此即近年來青少 年心理研究受到重視之原因。

(二)身心發展失卻平衡

根據現代人的青少年期上下限延伸的事實,往昔青少年生理成熟較晚,心 理成熟較早,而現代青少年則相反。根據調查研究情形卻是如此。往昔生活艱苦,

兒童自幼參與成人生活從事生產,復以人類壽命較短,有些十幾歲便負起家庭生 活的責任,其身心成熟較早必屬當然。現代青少年,身體早熟心理晚熟的結果,

形成身心發展失衡,其心智能力無法控制因身體成熟而衍生的衝動,這是今天青 少年行為間問題增多的原因。

(三)不連續文化下成長

昔日的農業社會,人類文化是連續的、生活方式是定型的、人際關係是少 變的,在行為規範、道德標準、價值判斷以至於宗教信仰等,皆是變化較少,因 此昔日青少年跟隨父母腳步長大,兩代之間的差距並不大。現今都市工業化,社 會多元化,而文化誘因社會變遷而失去連續性,父子兩代甚至兄弟之間,所處的 環境可能完全不同,如此,兩代的成長經驗、生活、知識等形成文化不連續的現 象,對現在的青少年在學習與成長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四)自我追尋中感困惑

社會多元、教育普及的現代,青少年在生涯發展上面對的出路和選擇也隨 之增多,然而,選擇需要能力,而身在不連續文化中長大的青少年,其自我追尋 與適當選擇能力,卻不易獲得,於是,在客觀出路廣闊而主觀條件不足的矛盾情 境下,多數的青少年對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

(五)不覺自身是在福中

正因為現代年輕人的客觀處境與主觀大不相同,因此,青少年在行為上給 人的印象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們生長在優渥的環境中,卻不知如何運用環境中 的條件以壯大自我,殊不知,就現今青少年的主觀感受而言,體認不到身在福中,

因為「知福」才會「惜福」,知福是要靠生活歷練,如:教育歷程中未遭遇過失 學之苦,自然就體會不到求學的可貴。

二、心理發展

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在柯柏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中,

是在道德循規期的第四階段後俗例道德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大約在青少 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時開始,已有成人法治觀念的基礎。

赫威斯(R. J. Havighurst)認為在青少年期與壯年期的發展任務為:(1)身 體器官與情緒表達趨於成熟;(2)能與同儕中異性相處;(3)能適度扮演帶有性 別的社會角色;(4)接納自己的身體與容貌;(5)情緒趨於獨立不依賴父母;(6)

考慮選擇對象為將來結婚作準備;(7)學習專長做將來就業準備;(8)行為導向 上開始有自己的價值觀與倫理標準。壯年期的發展任務為(1)選擇配偶結婚;(2)

能與配偶和睦相處過親密生活;(3)具養家活口能力;(4)開創自己的事業;(5)

負起公民責任;(6)有良好的社會關係。

E. H.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中,將人生分為八期,每一期均視為危機與 轉機的關鍵,而且艾瑞克遜特別重視第五段的青少年期階段,也就是「自我統合」

與「角色混亂」的發展關鍵(張春興,2006)。

張春興(2006)認為除了前述現代青少年在不連續文化中成長,在自我追 尋中易感到困惑或迷失;在社會多元化與教育普及的今天,多數青少年無法子承 父業,必須在教育上在職業準備與職業選擇上,學習去走自己的路。青少年期開 始後,個體主觀的認知能力提升,教育的內容與要求改變了,父母的期待加大,

同儕團體的壓力增加,要追求未來就得面對選擇的困惑與競爭成敗的壓力。因此,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中,較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危機,以下提出 Erikson 心理 社會發展論中青少年期理論的三點要義:

(一)自我統合(ego identity):是一種個體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故而其 意義解釋為「自我統合感」,青少年會產生許多思考「自我」的問題,

並試圖以「我是誰?」,「我將走向何方?」回答自己,因此,自我 統合乃青少年自我了解與自我追尋的歷程。

(二)統合形成:指青少年期自我統合歷程中所能達到的統合狀態(identity status)。青少年因年齡、能力、經濟、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每人 有不同的統合狀態,根據研究歸納出下列四種不同的統合狀態:

1、定向型統合:化解發展危機而臻於定型定向者。

2、未定型統合:發展危機尚未完全化解而仍在自我追尋者。

3、迷失型統合:屬發展危機無法化解而陷入困境者。

4、早閉型統合:屬自己無定見,未來一切悉由家長安排。

(三)統合危機:自我統合歷程中所產生的危機感,為適應與化解危機,

個體需按照自己的條件去統合,但統合危機未必人人可化解,如未 化解統合危機,將會造成「角色混淆」現象,也就是個體的方向迷 失,行為與自己應有的角色不相符合,可能遇到事情時會退縮、墮 落,也可能在適應環境時學到不當的異常行為。

綜上所述,大學生屬於青少年後期,影響大學生的因素中除了自身背景的 年齡、能力、經濟、家庭背景等,也因環境多元、身體發展失衡、心理認同、發 展關鍵、自我統合歷程等因素,不但影響其心理變化,也影響青少年人面對未來 的生涯決策感到困惑,因此,本研究以大學生心理層面上的職業自我概念,探討 其生涯決策上的影響,使學校與社會了解今日大學生的特質,依照學生生涯發展 的理論,為大學生提供一個適合生涯決策、成長、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做出 適合的生涯決策。

貳、 教育大學學生面臨之時空特徵

一、師資培育制度的改變,對教育大學學生的影響

隨著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等改革浪潮的激盪,新的師資培 育法在1994年通過了,我國的師資培育制度從此正式走向開放之路,陳奎憙指 出,立法院之所以把教育部所提之「師範教育法修正草案」全盤改為「師資培育 法」,是因為社會結構和政經文教變遷的緣故。易言之,多元價值觀念促成師資 培育制度多元化。由「師範教育法」的師資培育一元化、師範校院單獨培育、公 費養成、政府負責分發制度,到「師資培育法」的師資培育多元化、公私立院校 共同培育、自費養成為原則、教師資格檢定制度等重大師資培育變革,驗證此種 變革受到當時之社會、政治、經濟等之變遷及世界社會思潮等影響,在此時空背 景之下,促成「師資培育法」於1994年2月公佈實施(曹仁德、梁忠銘,2002),

經過數次之修訂,目前以2002年8月11日公布之「師資培育法」為實施師培制度 之依據。

然而隨著社會少子化、以及師資培育多元化的情勢下,具有教師資格的人數 驟增,但國小學生數卻沒有相對的增加,反而是逐年驟降,造成師資培育供需失 調的嚴重性,吳清山(2006)認為這是師資培育政策發展歷程的失控期;而師資 培育法(2002年8月11日公布)的實施與修正後,影響教育大學學生的師資培育 制度如表2-1-1所列:

表2-1-1 師資培育法前後師資培育制度之轉變

劉健慧,2006,教育理論與實踐集刊,17,6。

由表2-1-1可得知,2002年後所制定的師資培育制度影響教育大學學生的層

校培育,而在教育部所認可之國外大學院校畢業,修滿規定之教育學分者,經過 半年實習及教師資格檢定後,亦具備有擔任教師的資格;但我國社會已經進入少 子化時代,少子化對於教育產生極大的衝擊,尤其在教師員額方面,由於出生率 不斷下降,減校減班的情況有增無減,師資多元化反而更強化教職僧多粥少的窘 境,根據台灣省教育會的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台灣國中教師缺額為2,685人,報 考人數是22,442人,錄取率11.96%;小學部分教師缺額為933人,報考人數為39,373 人,錄取率2.37%,2006年台灣國中教師聯合甄選缺額為2,070人,報考人數為

校培育,而在教育部所認可之國外大學院校畢業,修滿規定之教育學分者,經過 半年實習及教師資格檢定後,亦具備有擔任教師的資格;但我國社會已經進入少 子化時代,少子化對於教育產生極大的衝擊,尤其在教師員額方面,由於出生率 不斷下降,減校減班的情況有增無減,師資多元化反而更強化教職僧多粥少的窘 境,根據台灣省教育會的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台灣國中教師缺額為2,685人,報 考人數是22,442人,錄取率11.96%;小學部分教師缺額為933人,報考人數為39,373 人,錄取率2.37%,2006年台灣國中教師聯合甄選缺額為2,070人,報考人數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