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生涯決策之內涵

大學時期,個體正處於生涯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面臨許多與未來發展有 關的重大抉擇,例如就業、進修、婚姻等方面,皆待其釐清方向,方能進行規劃 與準備。Super(1990)亦稱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早期(約18至21歲)為生涯發展 的「轉換期」(transition),此時的生涯發展任務便在於從事具體特定的職業或生 涯決策,並為進入就業市場而接受專業訓練,終而履行其決策。

生涯決策(career decision making)係綜合了個體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教 育與職業等外在因素的判斷,在面臨生涯決策情境時所做的反應,其構成要素包 括:目標、可供選擇的方案與結果,以及對各種結果的評估。而其歷程與結果則 受到社會文化與個體內在因素的影響(林清文,1993)。以下,將針對生涯決策 相關理論、生涯決策定向與不確定之關係、生涯決策之評量等三方面進行探究。

壹、 生涯決策的相關理論

生涯,是以人為中心,只有個體在追求它的時候他才存在,而且它同時也是 生活中各種事態的連續演進方向,統合了人一生依序發展的各種職業和生活角 色,並因應個體對工作的獻身而流露出獨特的自我發展形式(Super, 1990),因 此生涯具有主動性、現象性、方向性、時間性、空間性與獨特性等六種特性(金 樹人,1998)。

決策(decision making),是個體對將要進行的重要問題,或將要從事的重 要工作,做出審慎的最後決策(林正昌,1994)。國內外的研究者將決策視為「策 略」和「過程」兩種不同的角度。前者,把決策視為具有理想模式的「策略」,

並假設決策者有能力確認可解決問題的替代方案、決策者有完備資訊以獲知可能 的替代方案、決策者有能力從替代方案中做出最適當的選擇,在這三個假設下,

決策行為將可追求最佳的結果。後者,將決策視為一種分析-決策-執行的「過

程」(張仁家,1994)。因此,決策是連環發展的過程,而非單一事件,整個生 涯發展過程都會不斷面臨生涯決策問題(劉明秋,1989)。

生涯決策,係綜合了個體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教育與職業等外在因素的 判斷,於面臨生涯抉擇情境時所做的各種反應,其構成要素包括:(1)蒐集資 料決定決策者個人目標;(2)辨認可供選擇的方案與結果;(3)對各個結果的 評估與分析;(4)審慎評估方案的價值;(5)確定方案而付諸行動。生涯決策 的歷程與結果,受到機會、結構、文化等社會因素,以及個人價值觀與其他內在 因素的影響,而且會隨著時間性與空間性有所改變,使決策者因為自我的角色與 職業而產生獨特的生涯發展形式(林清文,1993;金樹人,1998;張仁家,1994)。

以下,將針對生涯決策相關理論進行探究:

一、生涯決策理論之緣起與發展

1980年代以前,生涯輔導觀念重視職業輔導,因此生涯決策是職業輔導中 的基礎工作,1980年代以來,心理學者則認為每個人的生涯型態是獨特的,生涯 發展至終身歷程,而生涯決策是整個歷程中須不斷面對的問題(吳芝儀譯,

1998)。

就歷史的角度而論,決策論是從經濟學而來,其基本假定是來自凱因斯的經 濟學理論(Keynesian economic theory),指個體所選擇的生涯目標或職業,是想獲 利最大(maximize gain)其中損失最少(maximize loss),亦即「理性的選擇」。

選擇職業或生涯的路徑,可被視為達成目標過程中的一個可能的方法,期望決策 模式可用以協助個體預測各選擇方案的成果,以及達到成果的可能性。其假定是 個體所選擇的方案是能夠給予個體的投資有最大的收益,而失敗的可能性卻最 低,而個體的收益或失敗並不必然是金錢,係任何個體視為有價值的事物:如安 全感、名聲地位、社會流動或最佳配偶等(余鑑譯,1999)。

因此,個體能透過協助,去預測每個選擇方案的結果,以及這些結果出現的 機率,然後選擇一個投資後有最大酬賞及最小損失的方案(張仁家,1994),源 自於經濟學上的決策論,本為權衡利弊得失以做為人們抉擇的參考,近年來被引

用於生涯決策的過程,整合有關資料的蒐集、預測成功的可能性、個人價值觀的 探討,統整而成為生涯決策的模式,而且任何生涯決策皆被視為是個人選擇最大 獲益可能性的工作。

生涯發展歷程也被視為生涯決策歷程及解決問題歷程,而且輔導者若能掌握 決策者的資料、價值體系與抉擇方法,則就越能掌握其行動方向;而且不同決策 型態者採用不同反應方式,決策者所作的決策與職業行為發展有關,因此生涯發 展上必須考慮不同的輔導措施(林幸台,1997)。

綜上所述,在生涯輔導上,藉由了解不同決策類型的決策者資料、澄清決 策者的價值體系與豐富決策者的決策方法,使其選擇最大獲益可能性的工作,將 可達到適切的生涯輔導與協助的目標,因此本研究將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教育大 學學生,了解生涯決策確定程度,以供未來教育大學生涯輔導之參考。

二、生涯決策理論

生涯決策,係綜合了個體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教育與職業等外在因素的 判斷,於面臨生涯抉擇情境時所做的各種反應,其構成要素包括:決策者個人目 標、可供選擇的方案與結果,以及對各個結果的評估。而其歷程與結果,則受到 機會、結構、文化等社會因素,以及個人價值觀等其他內外在因素的影響(林清 文,1993)

而生涯決策理論,分為描述性的生涯決策理論和規範性的生涯決策理論兩 面向。前者是以現象學的方式描述個體真實的生涯決策歷程(process),主要探 討「生涯決策是怎麼發生的」;後者運用邏輯實證論的方式提供生涯決策內容

(content)的規範,主要探討「生涯決策應該是這麼發生的」(金樹人,1998)。

本研究探討的方向是,教育大學學生在Super(1990)提出的「轉換期」(transition) 的生涯發展任務中,所從事具體特定的職業或生涯決策,屬於規範性的生涯決 策,以下就相關理論:決策論(decision making theory)、生涯決策社會學習理 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決策衝突論(conflict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以及因素刪除法(sequential elimination approach)探

究之:

(一)決策論

Gelatt(1962)認為決策非單一事件,而是前後連貫的發展性歷程,任何的 決策都會影響後來的決策,而資訊則是決策者採取行動的燃料。因此,當個體面 臨抉擇情境時,在蒐集個體與環境相關的資訊的同時,還會依據個人預測系統

(prediction system)與價值系統(value system),在行動的偏好與期望中,做 出決策。每個系統所需的資訊各有不同,分述如下:

1. 預測系統:個體需要可供選擇的行動、行動的可能結果及可行性等三種的 資訊。

2. 價值系統:個體對各種可能選擇的喜好程度。

3. 決策系統:評價之優先次序或規則。

整個做決策的循環歷程共分五個階段:(1)確定決策的目標;(2)資料的 蒐集,如做性向及興趣測驗;(3)透過檢視系統,陳述可接受的方案、期待並 評估可能的結果;(4)藉由每個方案與其他事件的關係檢視其優缺點;(5)根 據成功的標準,選擇行動的方案並評估結果(林幸台,1997)。

圖2-3-1Gelatt的決策輔導模式,即強調預測系統與價值系統在決策歷程中的 重要性,個體所擁有的相關資料愈正確、愈完整,則其所做之決策也就愈準確,

冒險性也愈小,而決策者就更能掌握明確行動的方向。

圖2-3-1 Gelatt決策輔導模式

資料來源: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頁111),林幸台,1997,台北:五南。

Gelatt強調在每一個系統中資訊的正確性和完整性,明白執行不同行動所隱 含的風險及其強度,以理性評估如何採取行動始能將風險所造成的損失減至最低

(吳芝儀,2001),但這種典型的理性取向—清楚的定義目標、理性的分析資訊、

精確的預測結果,在1989年有了重大的轉變。

Gelatt(1989)受到當代量子物理(quantum physics)的影響,發現沒有一 件事情是絕對客觀的,每件事都與另一件事彼此關連,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因 此認為做決策是一種非序列性、非系統性、非科學性的行動歷程;他對做決策的 新定義是:「做決策是一種將訊息調整再調整,融入行動內的歷程。」,此即所 謂積極不確定(positive uncertainty)論,並非要摧毀舊的方法與建立新的作法,

它的意思是說,有個決策合適的架構,可以協助求助者處理變遷與歧義、接受不 確定與不一致、以及能運用思考與選擇之非理性與直覺的一面。強調決策者在經

常存在的不確定狀態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接受做決策的不確定性,以直覺、開 放的心靈面對生涯決策。

(二)生涯決策社會學習理論

Albert Bandura提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人格養成多來自於當事者的 經驗學習,甚於遺傳的影響或心靈的進化過程,並將環境、個人因素及實際行為 這三者視作三方互惠的互動體系。Mitchell 和 Krumboltz擷取Bandura的社會學 習理論,提出之生涯決定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decision making,簡稱SLTCDM),企圖解釋個體的教育、職業、喜好和技能是如何形成 的,以及這些喜好和技能如何影響個體對各種課程、職業和工作領域的選擇 (金 樹人,1990)。

Krumboltz(1994)歸納影響個體生涯決策歷程的四種基本要素:遺傳天賦 與 特 殊 能 力 (genetic endowment and special abilities ) 、 環 境 條 件 與 事 件

(environment conditions and events )、工具性學習經驗(instrumental learning experience),以及任務取向技巧(task approach skills);其中,Krumboltz強調 個體能依據自己的行為目標與需要適當控制環境,每個人一生中的獨特學習經驗 所發展出的基本力量,會影響個體的基本決策(引自朱慧萍、饒夢霞,1990)。

Krumboltz的生涯決策階段則可分為下列七個步驟(金樹人,1990):

Krumboltz的生涯決策階段則可分為下列七個步驟(金樹人,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