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章緒論內容分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待答問題、研究方法與步驟、名 詞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等部分,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來臨,面對國際高度競爭的趨勢,如何提升國家的 競爭力已成為重要的議題。全人教育發源地的歐洲,從90年代以來已明確意識到 必須透過教育改革增加青年的就業準備,以提升競爭力。1998年,法、義、英、

德的教育部長共同發表「索邦聯合宣言」與1999年29個歐洲國家教育部長共同簽 署「波隆那宣言」皆強調須提升「就業力」,而這些宣言背後有兩個主要的趨勢,

內在的趨勢是全球各國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充,越來越多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發生 高等教育質與量的劇烈改變;外在的趨勢就是「全球化」帶來的全面性競爭,由 此可知透過教育過程提升青年就業力已成為國際趨勢(鄭麗君,2006)。

如何強化青年就業力回應時代的需求也開始成為大學教育的考量,越來越多 大專院校開始加強校內就業輔導單位的功能、角色與地位。吳芝儀(1996)提出 早期的就業輔導是以「職業指導」為主,現今的就業輔導應為「生涯輔導」為焦 點,關注學生的自我概念,使其充分自我了解,以及於發展學生的生涯決定。因 此輔導學生,在心理方面,有成熟的職業自我概念以找對適合的職業;在行為方 面,能做好適切選擇和生涯決策,才能在未來就業時適性發展,這也是現今高等 教育職業輔導所需重視,教育大學也不例外,以下就研究動機探討之。

壹、 教育大學學生的就業問題

教育大學以往因可以學習教育專業與就業、待遇、福利等較佳的誘因,常是

學生選擇就讀的熱門學校。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由國家辦理的師範教育已無法 符合社會和市場需求,且公費及任用合一過度保障造成甚多問題,導致改革聲浪 高漲。政府在1994年明令公佈的「師資培育法」與1995年公佈施行的「教師法」,

使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走向現代、開放與多元化。採行多元化師培政策後,教師需 求變成「市場儲備制」,師資培育出現教師供過於求的情況。根據台灣省教育會 的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國中教師缺額為2685人,報考人數是22,442人,錄取率 11.96%;小學部分教師缺額為933人,報考人數為39,373人,錄取率2.37%,2006 年台灣國中教師聯合甄選缺額為2,070人,報考人數為36,769人,錄取率5.63%;

小學部分的教師缺額為242人,報考人數為30,893人,錄取率0.78%。由此可知,

中小學教育領域已呈現失業率偏高的現象(全國教師會,2006)。

由於教育市場供需不平衡,過低的教甄錄取率造成教育大學學生就業不易,

加上私人教育機構升遷制度與福利制度未必健全的情況下,導致教育大學畢業生 傾向選擇與教育不相關的職業。除非教育大學學生有第二專長,否則常會造成「學 非所用」或「從頭學起」的窘境。由於未來可能出現就業困境,使得教育大學學 生就學期間不再以教職為目標,生涯規劃也不一定以教師為志業。師範院校改制 為教育大學後,系所、師資與課程多元化,學生開始把教育大學當作跳板,參加 高普考、研究所考試或安排非教職的生涯規劃,以進入其他行業。此與過去師範 院校(教育大學前身)學生修習教育學分以取得教師資格為目的,顯著的不同。

研究者本身係教育大學畢業生,深刻體會近年來教育市場需求的轉變,帶 給教育大學學生的重大衝擊,而且近年來教育大學特殊的定位與近年來的轉變,

面臨就業需求大幅下降,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決策兩者的探討也更為重要,研究 者分析近年國內相關文獻,發現過去的研究對象多是探討高職生、科技大學學生 或大學生為主(王麗芬,2002;林正昌,1992;張仁家,1994;郭玟嬨,2003;

陳欣怡,1999;楊智馨,1996;趙育玄,2005;蔣國慈,2004;薛凱方,2004),

以教育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者付之闕如,因此研究者試圖以教育大學學生為對 象,探討其就業相關因素,乃本研究的動機所在。

貳、 職業自我概念的重要

在多元與競爭的現代,人們必須先對自己有明確的認識,才能進一步發展 專業的特質,規劃未來的人生以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找到最有益於個人發展的 生涯規劃。

自我概念是個體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它是個體人格形成的核 心,也是影響個體行為表現取向的決定性因素,一般而言,自我概念形成於青少 年期之前,而在青少年階段變為清晰(Super, 1957)。Super(1990)以自我概 念為中心,將職業自我概念定義為個體在職業方面所認為的自我特性的組合,易 言之,個體藉由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觀與人格特質,透過對職業的了解與現 實工作世界的接觸,進而在職業中尋求自我概念的實現。因此職業自我概念是由 自我概念轉化而來的;成熟的職業自我概念在生涯發展中將幫助個體認識自我、

了解自我,進而肯定自我,在面對就業壓力、升學決定等生涯抉擇時做出適時、

適性的決策。

大學階段學生正處於青少年期後期,青少年在此時對未來職業存有憧憬,

並開始尋求與確定未來生活的方向(張春興,2006)。就發展階段而言,大學生 普遍年齡在十八至二十二歲之間,正處於Super(1990)職涯發展五階段論中的

「試探期」(exploratory stage),個體在此時期主要職涯發展任務為:實踐職業 偏好、接受訓練以培養技能以及從事實現興趣能力職業;透過職業探索階段,個 體的職業自我概念開始具象化,所以職業決策將從一般性的選擇轉為特定的選 擇。職業自我概念愈清晰與具象化,對自我與環境訊息愈有明確完整的概念,個 體的生涯規劃與決策愈可能符合現實也較感滿意。

目前關於職業自我概念相關研究多以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杜博生,2003陳兆君,2003;陳美鳳,1999;陳淑娟,2003),有關於教育大學學生的研究付之 闕如。如果透過研究,了解現今教育大學學生職業自我概念的成熟度以及差異情

形,再經由生涯諮商與輔導,幫助學生面對未來就業困難或學非所用的困境,使 職業自我概念清晰且具象化,將會促進教育大學學生在生涯決策上愈符合現實也 較感滿意。因此想要了解教育大學學生職業自我概念的現況以及影響因素,是本 研究動機之一。

參、 生涯決策的重要

人的一生會面臨許多生涯上的決策,每個人也都會希望為自己選擇適合自 己能力、興趣與專長的職業或進修方向,無論是就業選擇或升學決定,一個明智 的生涯決策,需要個體對自己與職業環境有充分的了解與掌握,才能做出符合個 體需求與現實的判斷和心理準備,否則易導致職業適應的困難。

「生涯決策」(career decision making)問題一直是職業輔導及諮商心理學者 非常重視的研究主題,而且正確的生涯決策有助於個體參與職場和工作世界。近 年來教育市場的改變使教育相關的職業選擇未必是可立即就業,或未必是長期穩 定的職業,這樣的現象已形成許多待業的儲備教師和停滯的人力資源,日後這樣 的問題持續累積可能造成社會成本的負擔,如果能在學生就學期間就做好生涯輔 導,依據生涯決策分析加以設計或採用適合的職業輔導與諮商策略,使個體能做 出較佳的生涯決策,如此一來,不但潛能得以發揮,國家社會亦蒙其利,因此,

教育大學學生生涯決策之研究刻不容緩。

Herr 和 Cramer (余鑑譯,1999)認為,大學生正處於其生涯發展的關鍵階 段,必須面臨許多與未來發展有關的重大決策,例如就業、升學等方面,皆待其 釐清方向,方能進行規劃與準備。Super (1990)亦稱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早期(約 十八至二十一歲)為生涯發展的「轉換期」(transition),此時的生涯發展任務是 在從事具體特定的職業或生涯決策,並為進入就業市場而接受專業訓練,終而履 行其決策,因此大學的時期對個體的生涯決策準備與決定是很重要的階段;綜合 言之,大學生必須面對選擇或從事與未來職業有關的活動,以投入特定的教育或

職業領域,而研究者希望了解教育大學學生面對未來的就業困境所感受到生涯決 策不確定因素,以及影響教育大學學生生涯決策的因素,是本研究動機之二。

肆、 教育大學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和生涯決策值得探究

教育大學隨著時代與環境變遷一直在改變,同時面對競爭激烈的教甄與就業 環境,教育大學學生也越來越無法專心求學,而且對自己的能力也缺乏信心;如 果教育大學教職員能體認環境的變遷,付出心力輔導學生在職業自我概念上的提 升,幫助學生了解與建設正向的特性、興趣、能力與價值觀,並且依據學生生涯 發展的理論為學生提供一個適合生涯探索、成長與發展的校園環境,來幫助學生 做出適合的生涯決策,選擇適合的未來進路。

教育大學學生面對師資就業市場緊縮的情況,這樣的轉變更加突顯教育大學 學生在面臨就業與升學之際,其職業自我概念如何影響生涯決策的現況是格外令 人關注的,所以在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決策上的輔導應更加積極,讓學生從了解 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觀、人格、特性等與現實世界結合,形成成熟的職業自 我概念,並做好生涯決策,順利進入職場,相對的也提升教育大學學生未來的發 展與競爭力。

綜上所述,本研究乃以教育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現今教育大學學生在

綜上所述,本研究乃以教育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現今教育大學學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