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決策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決策之相關研究

表2-4-1 (續)

陳淑娟

(2003)

台北市高職 學生職業自 我概念與學 習動機之相 關研究

1. 台北市高職學生職業自我概念現況傾向於較高程度的 情況。

2. 家長教育態度越積極對於子女的職業自我概念有正向 的幫助。

3. 台北市高職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與學習動機成正相關。

杜博生

(2003)

影響高職學 生職涯發展 能力相關因 素之研究

1. 高職學生職業自我概念尚未臻成熟。

2. 高職學生職涯發展能力與職業自我概念間之關係有正向 相關。

3. 影響高職學生職業自我概念的因素有:學業成績、就讀 興趣、就讀類科、職業需求、學校隸屬、同儕關係、師 生關係與家庭經濟收入。

經由參考國內研究者:陳美鳳(1999)、陳兆君(2003)、陳淑娟(2003)、

杜博生(2003)等,進行之職業自我概念相關研究中,歸納出個人、家庭、期望 與畢業後選擇四大背景因素中,依本研究相關向度整理之,發現影響職業自我概 念的因素分為性別、年級、就讀類別與選修課程、畢業後選擇、工作經驗、家庭 結構、家庭收入、家庭管教態度、就讀類科的興趣、自我職業期望、父母職業期 望、教師職業期望、同儕意向影響力共十二個分向度,分別探討如下。

一、 個人背景因素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一) 性別

中國傳統社會對男女的區分與相對的職業期望差異相當明顯,男女兩性不 只是生理上的差異,在職涯發展與工作就業上,男性長久以來就較女性占優勢,

形成兩種渾然不同的天地;社會上提供給男性的職業機會也普遍多於女性,男性 的工作領域也較女性寬廣(陳小紅,1998)。例如,Atwatm(1992)根據美國勞工 部所訂的427項工作類別中,女性只集中在其中的20項工作而己,其餘工作都是 男性的天下。可見,男女職業區分仍然相當極端,在傳統性別觀念的意識框架下,

自然導致不一樣的職業自我概念的發展(引自杜博生,2003)。

黃天中(1991)引述Honellender的研究發現,認為男大學生顯著比女大學生有 較好的職業自我概念或自尊,這種差異乃是社會文化對男女兩性的要求不同所 致,一般文化都期望男性要有高一點的成就,外在成就要越高越好,因此在學校 教育中男性較被鼓勵去追求具有高度聲望、且有挑戰性與領導性的職業。相反 的,女性則被期望扮演一種配合的角色,內在成就要越高越好,外在成就則不用 太高,因此所予的期望較低,鼓勵也較少。這種不同的對待方式使得男性必須以 較佳的職業自我概念來面對挑戰,而女性則以一般或略遜一籌的職業自我概念來 適應環境。

隨著男女兩性教育機會的平等,以及女權運動者的呼籲,近年來女性在男 性主導的工作領域中,有越來越多的表現。黃德祥(2000)指出在美國過去十年 間,女性就讀大學與參加專業工作的人口增加的比率高達75%。有鑑於此,在教 育與輔導工作上,目前皆較鼓勵青少年發展與自己生理性別相稱的性別角色,並 重視給予男女公平的教育與工作機會,同時期望青少年男生能部分兼有柔性特 質,女性能兼有部分剛性特質,使男女青少年能在性別特質上較具彈性,以適應 日趨複雜的社會。

國內近年來研究中,根據表2-4-1可發現青少年職業自我概念成熟度在性別 上有不同的研究結果,陳美鳳(1999)指出性別在職業自我概念上有顯著差異,

男學生比女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分數來得高,但陳兆君(2003)、陳淑娟(2003)、

杜博生(2003)等人的研究發現,職業自我概念在不同性別上沒有差異,這樣的 研究結果可能由於研究者的重點不同所致,或是男女的差距與時代的變遷可能有 關。因此,究竟職業自我概念與性別之關係如何?是本研究想進一步探討的目的 之一。

(二) 年級

根據生涯發展理論,個體經由成長、試探、建立、維持與衰退等階段完成 一生的職業發展歷程,林幸台(1993)發現學生的職業發展歷程中,職業態度會 隨著學生的年齡與年級之增長趨於成熟。Crites(1974)認為年齡與生理成熟的

關係較為密切,而同年級的社會化歷程,及其所面對的外界要求使他們在發展上 較為接近。陳麗娟(1989)也認為年級是生涯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對職業自我 概念影響,年級比年齡來得多。

如表2-4-1,陳淑娟(2003)的研究指出,年級對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有差 異,職業自我概念會隨著年級的提升而趨向成熟,其原因有可能學生會隨著年級 的增加而對於所學的專業科目逐漸形成整體的概念,或是隨著年級的增加提高參 與打工的機會增加與工作世界的接觸也增加,所學的內容與就業市場結合的程度 更密切,使其職業成熟度提升。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個體在求學階段,年級比年齡更能代表對職業自我概 念的影響,換言之,年級對職業自我概念的提升有顯著差異,亦是影響職業自我 概念的重要因素,這與職業發展理論是相互呼應的,也因此研究者將其因素納入 探討範圍。

(三) 就讀類別與選修課程

在國內對於就讀類別與選修課程的相關研究,如表2-4-1,結果都顯示青少 年就讀不同類科、類別、選修學程其職業成熟都有差異(杜博生,2003;張仁家,

1994;陳兆君,2003;陳美鳳,1999;陳淑娟,2003),就讀不同類科或學程的 學生其職業自我概念成熟度也隨之不同:工藝類群的學生之職業自我概念顯著高 於其他類群(張仁家,1994);藝術類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高於商業類、農業類 與家事類的學生(陳淑娟,2003)、服務職能學程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顯著高於 工業職能學程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陳兆君,2003),然而職業課程或類科、類 群其內涵差異頗多,故難真正比較主修哪一種職業課程或類科、類群其職業成熟 度。

就讀不同類科或學程的學生其職業自我概念成熟度的原因,可能是學生的 職業自我概念不會受登計分發的成績排序影響,而是在選讀某些類科的同時,就 已具備較清晰的自我認知與某種程度職業性向,而使選讀某些類科的學生職業自 我概念高於其他類科(陳淑娟,2003),也有可能是入學時,對某些科系或學程

的興趣愈濃厚者則其職業自我概念亦愈強烈,而影響職業自我概念的成熟度(杜 博生,2003)。

綜上述研究,就讀類科與課程的不同對職業自我概念有影響,原因可能是 選讀各該類科與課程的學生,或許已經先具備某種特別的偏好或原因,而教育大 學除了以學院劃分各科系領域以及提供輔系、雙主修、增能學程等讓學生培養第 二專長外,也提供教育學程的選擇,然而目前國內六所教育大學學院劃分不一,

因此本研究僅針對教育學程、第二專長等的背景變項納入探討,以近一步了解這 些變項對職業自我概念之影響。

(四) 相關經驗

陳美鳳(1999)發現領導經驗及工作經驗是影響職業自我概念的個人因素;

而且工作經驗越長等以上特質的高職學生,其職業自我概念分數越高。

因此,本研究將進行領導經驗的探討,除此之外進而探討研究對象在職業興 趣測驗、打工經驗、社團經驗等經驗是否也會影響職業自我概念。

二、家庭背景因素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一)家庭結構

近年來,由於社會變遷以及價值觀的改變,離婚率不斷昇高,家庭結構也 呈現許多變化。除了完整家庭外,出現了許多單親家庭。家庭結構的改變,除了 當事者的父母首當其衝外,家庭中的小孩也往往受到波及。

單親的家庭一方在面對經濟、管教子女、情緒、社會等各種壓力情境時,

若不能調適得當,不但本身可能引發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問題,對子女的心理和人 格發展也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黃德祥(1982)探討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概念、

焦慮反應、學業成就及團體諮商效果。其研究結果指出,父母離婚兒童在生理自 我、倫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認定、自我接受、自我行動等項目上 的分數皆顯著低於完整家庭的兒童。

由於家庭結構較為特殊,所形成的家庭環境也異於一般完整家庭者,因而

間接影響了子女自我概念的發展。誠如Byrne(1974)所言:破碎家庭(brokenhomes) 本身未必直接導致消極的自我概念,最主要的還是在於破碎家庭所形成的特殊情 境和環境(引自陳兆君,2003)。

家庭結構的完整與否也是影響兒童和青少年自我概念的重要因素。單親家 庭和再婚家庭比完整家庭有更多的壓力和困難。這些壓力和困難往往影響家庭氣 氛、親子關係和父母管教態度,進而影響子女的人格發展和行為表現(陳兆君,

2003)。

職業自我概念係屬人格發展的一部分,因此,探討家庭結構的完整性,將 有助於了解學生對職業自我概念直接、間接的影響(張仁家,1994)。

(二)家庭收入

王玉屏(1981)指出低收入家庭教育程度較低,缺乏向上流動的願望,且 忽視教育的價值,因此不利於低社經地位學生的學習。杜博生(2003)認為家庭 經濟收入會影響學生在職業上的選擇與態度,以滿足個人對職涯發展的需求,而 且也會受到因父母社經地位從小對父母職業模仿的影響。

在職業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中,也有發現學生在職業自我概念上不受家庭 收入的影響(張仁家,1994;陳兆君,2003;陳美鳳,1999;陳淑娟,2003)。

因此本研究將試圖以實徵研究的結果探討家庭收入變項與職業自我概念是否有

因此本研究將試圖以實徵研究的結果探討家庭收入變項與職業自我概念是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