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看見盔甲下的我

第一節 戰勝恐懼-偶發衝突處理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四章 看見盔甲下的我

在本章裡分為六節,紀錄了多年來在教學現場面臨不同的狀況,分別為:偶 發事件處理、服裝儀容管理、情感問題糾紛、性侵性騷擾事件、親師溝通、角色 轉換,我內在的兩個性別角色卻發出不同的聲音,角色衝突的拉扯與平衡,還有 社會對我的性別角色的期待下,透過親身經歷後的紀錄與反思,都是我的故事。

第一節 戰勝恐懼-偶發衝突處理

勸架、排解糾紛這些事,問我怕不怕?從敘說的故事可知我怕極了。在所有 電視、電影、大眾媒體中,幾乎不曾看見女性在鬥毆糾紛中扮演排解的角色,我 意識裡也認為那根本不該由女性處理,真實的我想逃得遠遠的,想找人保護我,

想打電話跟老公求救。

但是在生活教育組長的職位上我必須做到,為什麼能夠做到?我開始探索,

開始檢視我心中那股力量。

校園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社會,而這個小型社會是由一群血氣方剛的青少年組 成,因此比真正成人的世界更容易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暴力事件,每個人都想「討 公道」,這些都歸類偶發事件處理的範圍-我認為最棘手的部分,也是以女性教師 最難駕馭的關卡,原來我內心一直告訴自己,我也可以,我的能力不輸男人,在 生活教育組的角色裡面的我,要證明男人並不優越於女人。

基進派女性主義者 Kate Millett 認為,陰性與陽性特質都是值得保留的特質,

「陰陽同體」此一目標才能顯出其意義。妄自尊大的陽剛氣與自我矮化陰柔氣的 人類並沒有任何優勢可言,而應該揉雜兩性優美特質(諸如男性的剛健勇毅 strength 與女性的溫愛慈悲 compassion),方能顯出一番理想格局(刁筱華,1996)。

許多個性明朗、追求效率的女性主管對自己十分有自信,相信自己的決策能 力未必遜於男性(劉秉丹,1996)。在處理偶發事件衝突的時候,我是那樣極盡所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能的突破性別角色的阻礙,融會兩種特質帶給我的力量,實踐剛健勇毅與溫暖慈 悲,此一融匯,在米列的理論中是極富意義、極有價值的。

戰勝內在女性角色的軟弱與恐懼,原來是我每次處理暴力事件的第一步,我 看見自己在實踐陽性特質後,才用陰性特質軟化關係,在生活教育組長的工作項 目裡,這種危及人身安全的狀況,內在角色的衝突感是最澎派的,總是要耗盡體 力的喚出內在的陽性特質,往往處理完畢角色切換回一般女性後,總是莫名疲憊。

一個「女孩子家」當生教很累吧?你們學校沒有男老師了嗎?學生會聽妳的 嗎?是不是很多學生想打妳啊?對,我長期以來都很怕被打,也很多時候因為是 女生感覺到害怕或沒有信心,所以我需要很強大的膽識及熟練的溝通技巧才能免 於惹禍上身。尤其,我面對的都是行為偏差或較不理智的對象。

基進派女性主義 Kate Millett 指出,「性別不平等超越在其他一切不平的形式之 上,超越種族、政治與經濟的不平等,除非能夠徹底打破男人天生比女人優越這 個觀念,否則一切壓迫體系僅憑其在當今世界中所占有的邏輯與情感優勢,就能 夠持續運作下去。」(刁筱華,1996)。

也因為經常面臨這些問題,一直覺得自己的性格亦男亦女,甚至定義自己是 個性剛強的女子,還笑稱自己是女漢子,但其實明知道內心其實沒有那麼堅強,

到底這該怎麼描述,我到底認不認識自己?基本上,工作與生活就是兩種性別特 質中游移轉換,久了,就熟練了,就只是這樣而已嗎?

直到讀了一本書:內在男人、內在女人,這本書解開了我對自己身心的迷惑,

原來,每個人的內在確實都存在著這兩種能量,而我身體裡隱藏著這兩種性別的 特質竟然分別如此清晰,在擔任生活教育組長的過程中,我內在的這兩種性別的 特質越來越鮮明,越來越不同,而我,也調節的越來越上手。

壹、用柔情阻擋群架

阻擋群架,想像中的畫面應該項事警察鎮暴那樣,應該要對空鳴槍,在教 學現場沒辦法這麼激烈,也應該至少是一個威猛的男老師,才能分開劍拔弩張 的雙方主角化解的危機狀況,但是,我沒有槍,我也不是男老師。在琉球國中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的某天,也許天氣熱吧!加上國中生特有的血氣方剛,有個學生衝進學務處,

正好只有我一人在,學生嚷著:「生教!快點去三年四班!」

要怎麼勸架我還不太會,師大英語系沒有教這個阿!好險今天學生還給點 面子,不然全部圍在那邊我不知道怎麼辦。到底面子一斤多少錢?跟不認識的 人撞到然後互相攻擊不是很像動物的行為嗎?(20090604 工作本記)

我往三年四班的方向看過去,果然有一群學生圍在走廊上,第一時間快 步往人群過去,但我心跳很快,我還不知道該怎麼辦!誰快來救救我!心裡想 著如果已經打起來怎麼辦?如果已經有人受傷怎麼辦?真的好多人,我鑽到人 群中心,偷偷的深呼吸,用力以最平靜的語氣,板著臉緩緩的說:「好了,好 了,沒事的都回教室。」內心吶喊著:拜託拜託一定要回教室,你們僵在那裏 或是群鼓譟起來我會不知道怎麼辦!希望沒有人看出我內心的害怕。當一上火 線,她卻能讓自己迅速整頓收拾,藏起可能有的驚惶,冷靜以待。(訪談問卷 TQ1-T3)從同事的看法,可見我應該隱藏的很好,內心的害怕沒有被發現。

大部分學生很快就各自離開,我心裡吐了一口氣。每次遇到這種緊急狀 況,還沒解除危機前我都可以感覺到內心那位嬌弱的女性在哀號。

只剩兩個主事者,阿弘跟小哲留在原地,像弓著背的貓、像咧著牙的鬥犬,

脹紅著臉瞪著彼此。我腦中飛過因我對兩位主事者說不同的話而產生的不同場 景:

如果我大聲斥責,他們會回嘴,眾目睽睽之下他們會更提高防衛,我因為 教師身分不能說出不得體或有語病的話,現在媒體爆料很盛行,我不能掉入那 個陷阱,然後我可能自己情緒也會被激怒,變成三個人對峙。

若是向警察那樣出手把他們押離現場呢?我很想,但我的力氣不夠,而且 我是女生,不適合跟男學生有太多肢體碰觸。那如果以命令式的口吻要求他們 跟我走呢?像訓導主任那樣,沒有人敢違背他的意思。不,我不是訓導主任,

我的命令句對他們而言可能像是花拳繡腿,不痛不癢,所以他們肯定不會跟我 走。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教師管教方面的衝突是主要需要溝通的來源,學生不當行為的衝突主要包 含:學生干擾秩序,影響教師教學、學生行為不符規範,挑戰教師權威及學生 另類行為,觸犯教師底線等三個層面(陳曉瑩,2014)。面對這兩方盛怒的青 少年,我不能再增加衝突的發生,強硬絕對不是個好方法。

穩住,穩住!我不能露出猶豫的表情。

最後我低聲溫柔的說:「走吧!我們回學務處談,好嗎?」這種情況我能 展現的女性特質也受到當時的主管認同:尌我對吳師的觀察:她不僅具備女生 教的特質外,她同時也具備了男生教果斷、講求行動力的特質,所以她是一個 不可多得的學務人才。(訪談問卷 TQ4-T1)

我輕輕地拍其中一個人的肩,阿弘是我熟悉的孩子,經常出入學務處的那 種,他迫不及待地要對我說是對方的錯,我說:「阿弘,好了,我等一下會聽 你慢慢說,先跟我走吧!」

同時間我給小哲一個微笑,和「我也會聽你說」的眼神,示意他「一起走 吧!」我決定先像大姊姊一樣的處理當下的情況。

回到學務處,我分別與兩人談話,在跟其中一人談話時,另一個人則在另 一邊寫自白書,這是我喜歡的手法,像偵探小說那樣,分別偵訊,再依照收到 的線索判斷真偽。是的,我時常覺得生活教育組長的工作很像一直在辦案。

這也是溝通的人事分開原則,不帶任何刻板印象,每個人都可以針對事情 有闡明的機會。

有話直說或閉嘴不說,比起字斟句酌是簡單多了,但只會壞事。若要成事,

則需三思而後言。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老師要多思考、練習、比較不同 的溝通方式,在選擇及創造更好的說法(王淑俐,2013)。

所以在分別談話的過程中,我很柔性完全不責備的與他們對話,如果學生 情緒還是很激動,用一些不雅文字也是常見的,我會調整表情,溫和卻嚴肅的 請他們重新換個詞句再說一次。

在溝通模式方面,柔性言談不再被視為軟弱(weak)、無權(powerless)

的方式,柔性語言中之模糊限定詞、附加問句及尾音上揚所構築的不確定與徵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詢語氣,從語用(pragmatics)角度來講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表達手段,正是體貼 尊重對方的表現,已充分體現溝通中的合作和禮貌原則,並且成為邀請式

(inviting)或參與式(participatory)溝通模式的重要特質(黃淑玲、游美惠,

2007)。

結果到底是什麼事情讓兩個學生劍拔弩張呢?說出來又是大人很難理解 的原因:他撞到我沒說對不起。這實在太考驗我的管教溝通技巧了,因為我根 本發自內心覺得超沒意義、超級無聊、超級幼稚,但我可不能這樣表現出來。

在這類事件的第一時間處理上我常選擇較陰柔的方式,因為我的直覺是當 下硬碰硬,以我一個女教師前往是絕對沒有優勢的,經驗也告訴我,這種對峙 的狀況,還是柔性勸導有效,那後續呢?溝通首要目的:找出對方的需求,找 出讓學生也覺得合理的解決辦法:老師每次都會先搞清楚整件事的過程,然後 問原因之類的問題,再考慮如何解決。(訪談問卷 SQ2-TS15)

在這類事件的第一時間處理上我常選擇較陰柔的方式,因為我的直覺是當 下硬碰硬,以我一個女教師前往是絕對沒有優勢的,經驗也告訴我,這種對峙 的狀況,還是柔性勸導有效,那後續呢?溝通首要目的:找出對方的需求,找 出讓學生也覺得合理的解決辦法:老師每次都會先搞清楚整件事的過程,然後 問原因之類的問題,再考慮如何解決。(訪談問卷 SQ2-TS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