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戶外教學的發展與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戶外教學的發展與理論基礎

本節分成戶外教學的發展及戶外教學的理論基礎兩部分,先瞭解十七到二十世 紀戶外教學的發展過程,再探究J. Dewey、J. Piaget、L. S. Vygotsky、J. S. Bruner、

D. P. Ausubel等人的戶外教學相關理論,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

壹、戶外教學的發展

學習不一定只限定在教室內發生,這個觀念早先在還沒有學校、教科書或專業 的教師之前就產生了,早期學習是透直接的體驗來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早在中國 春秋時代,孔子周遊列國,其間和隨行的弟子,時常隨時隨地就地取材講課時,就 已有戶外教學的影子(李崑山,1996);古云:「行萬里路,甚讀萬卷書」;又云: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這些都體現了戶外教學的重要。在西方,戶外 教學早期的觀念在十七、八世紀時就已顯現出來,自然主義盧梭和裴斯塔洛齊兩人 主張實物教學的教育,認為教育即是生活,最好由感官獲得直接經驗,而感官知覺 是知識的根基,所以學生應與大自然多接觸,因為實物是教學的最佳材料,唯有如 此的教學才能給學生清楚的概念、更多的知識及自然經驗。到了十九、二十世紀,

戶外教學活動漸漸興盛,以下就針對戶外教學發展過程加以敘述。

一、 十七、八世紀

早在十七、八世紀,戶外教學的觀念就已開始萌芽。周儒、呂建政(譯)(1999)

中提到十七、八世紀戶外教學的代表人物有:J. A. Comenius(1592-1670)、

J. J. Rousseau (1712-1778)、J. H. Pestalozzi(1746-1827),從他們的著作中可發現

關於戶外教學的思想,綜合林玉體(1997)中提到的教育哲學思想,將幾位代表人 物的思想分析如下。

(一)J. A. Comenius

他主張教育應順其自然,將人類生而具有的內在素質加以啟發或發展,提倡直 觀教學,使兒童用自己的眼、耳、手直接分析判斷,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認為兒 童在學習過程中實際的經驗遠比文字上的閱讀來得重要,他是一位熱烈支持感官學 習的人士,他深信兒童對於其所要學習的事物,應該有主動學習的欲望,他認為讓 兒童通往大自然世界的途徑是感官的運用,亦即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充分運用視覺、

聽覺及觸覺的作用,而戶外教學正是強調提供學生不同的感官刺激,並提供學習經 驗,由此可知十七世紀 J. A. Comenius 的思想正是戶外教學觀念的萌芽。

(二)J. J. Rousseau

J. J. Rousseau 主張實物教育、返回自然,認為兒童時期的學習應以發展感官為 主,不可強迫灌輸知識及道德,應重視持續性的身體鍛鍊,強調大世界充滿具體的 實物,實物是最佳的教材,自然的實物是優於文字與書本的。教育中應引導學生與 自然界建立親密的關係,多透過感官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學習,如此的學習才是真正 地學習。他主張從作中學,並鼓勵和實物接觸,以及從事觀察和探索,兒童要通過 實際活動和實物接觸來觀察探索,要藉著啟發誘導而獲得真正、有用的知識,拋棄 注入灌輸和本位主義(王鑫,1995)J. J. Rousseau 實踐 J. A. Comenius 的教育主 張,並根據大自然中可見的原理原則,提出一套教育男童愛彌兒的理論,他認為孩 子都是好奇的,所以我們應該善用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潛能,多用理性和感 性,少用語言和文字,孩子直接從經驗學到的效果比間接學自書本的要好得多,由 此可知,十八世紀 J. J. Rousseau 的自然教育理念正符合現今戶外教學的觀念。

(三)J. H. Pestalozzi

J. H. Pestalozzi 閱讀了 J. J. Rousseau 的著作後,激發出狂熱的教育理想,意圖 將 J. J. Rousseau 的教育理念付諸行動,他也是主張善用直接、第一手經驗,以及實 物學習的人,他不只教讀、寫、算,還教實用技藝,如耕作、理家、紡織和編織。

他主張直觀的教學方法,相當贊成在自然環境中的直觀,認為透過感官來認識遠近 實物,可增加印象,也可獲得較牢固的知識,因為孩子的好奇心很強、求知欲很高,

整個大自然界對兒童而言,都可刺激孩童思考,許多教室內學不到的,都可以在戶 外補足。

二、 十九、二十世紀

到了十九、二十世紀,戶外教學活動開始興盛。真正的戶外教育可以追溯到十 九世紀美國的自然思想家H. D. Thoreau(1817-1862),H. D. Thoreau在課程進行之 後,會帶著學生進入森林或是田野裡一同探索自然界,這些行為開啟了美國戶外教 育的傳統(余宗翰,1999)。根據王鑫(1995)、周儒、呂建政(譯)(1999)、

彭文珊、周玉秀(2005)提到二十世紀戶外教學發展過程,研究者將其整理如下。

(一)1920 年代(創始前期)

美國的戶外教學傳統可以追溯到 H. D. Thoreau,他認為自然簡樸的生活有助於 體會生命的真諦,同時也證明了人類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質其實是不多的,現今社會 的我們把一切都變得太複雜了。1920 年代這個快速成長的年代,對戶外教學重要的 影響力來自 L. B. Sharp 的推動(王鑫,1995)。此時期的戶外教學舉辦的目的是娛 樂性和教育性兩者參半。

(二)1930 年代(創始期)

1930 年代也是戶外教學成長的年代,當時的名稱是「露營教育」。L. B. Sharp 這位戶外教育運動之父,他對戶外教學的影響也是透過露營活動的領域而來的(王 鑫,1995)。在當時有學者認為公立學校應該承擔組織和舉辦露營的主要義務,露 營最主要的目的即是在教育和娛樂,自然學家 William 認為學校露營活動是生活的 實驗室,以及學習真實生活的學校,他認為露營中的材料來自真實的生活。在此時 期冒險性的戶外活動通常被認為只是學校課程的附屬部分,舉辦時間多半是在暑假 的月份,而不在正常的學年之中,在這一段時期,也很少有人嘗試將戶外的學習活 動與學校的課程結合起來,大部份的戶外學習活動仍只是延續傳統夏令營模式:研 究自然、露營技能、水上活動、遠足、射箭等,早期學校舉辦這些夏令活動營,其 目的與目標只是為了實踐當時流行的教育哲學,學校應該教導生活,因而露營生活 也相當強調社會化和營隊生活體驗。

(三)1940 年代(實驗期)

P. R. Smith 為密西根州政府發展出一套鼓勵州立學校辦理戶外教學的計畫,這 項計畫相當成功,也因而促進了一項州法案的設立;該法案允許各學區設立戶外教 育中心。1940 年代則進入以遊憩為主導的階段,強調遊憩性露營活動的戶外教學,

多半教導戶外生活技能及戶外休閒活動技能。此時夏令營和各種戶外社團活動大量 出現,各種夏令營活動的內容已經和學校的課程有相當的連結,在各種的戶外相關 活動中,常可見到配合指定課程的活動型態,這些配合課程設計的活動都有漸進、

分級,以及獎勵措施。夏令營即是一個例子,它的活動包含:

1.戶外生活技能。

2.戶外生活體驗。

3.模擬先民墾荒活動或復古活動。

4.整合學校課程與戶外遊憩技能,如:射箭、釣魚、打獵、戶外安全...等,

更強調群育,如團體生活等。

(四)1950(標準化期)-1960 年代(再創期)

戶外教學的主導方向從遊憩轉變為學校課程導向的計畫。一向重視教授閱讀、

寫作、和數學等基本技能的學校,把戶外教學納入傳統課程的教法中,並且名為課 程調整,從此以後,學校戶外教學的範疇跨出了以往單純的冬令營、夏令營等營隊 的活動方式。1950 年代,戶外教學的重心漸漸從休閒或遊憩導向變成課程導向,戶 外教學一詞逐漸取代露營教育,戶外教學的範圍以不再侷限於露營,戶外教學被視 為促進學習動機與增進學習效果的一種方法。此時期的營隊活動轉型到社會性、社 交性的階段,強調群體間的互動,個人的成長,以及社會性的調適問題。P. R. Smith 在 1955 年提出戶外教學就是一些事物在教室外可以被最有效地學習 (引自 Priest, 1986) 。1960 年代是戶外教學的黃金時代,在美國出現的全國性趨勢,是以自然資 源為訴求,而從戶外教學中發展出對戶外的責任心。1962 年起,開始推出戶外教學 訓練課程,課程主旨放在幫助個人成長。

(五)1970 年代(新方向期)

1970 年代是從戶外教學發展成為環境教育的十年,在這期間戶外教學的改變頗 大,例如休閒教育、冒險教育、特殊對象、都市戶外教育和生態學等都成為戶外教 學的一環。1970 年代起是一個屬於培養環境素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裏,環境教育 興起,教育者也開始體認提供教育活動的重要,教導生態學的知識、培養環境倫理 及促進環保行動成了戶外教學不可或缺的內涵,希望能培養出具有環境素養的民 眾,讓每個人都能擁有生態學和環境教育的知識,同時能積極地主導地球的發展方 向。

綜上所述,每個時代對戶外教學強調的重點不盡相同,發展至今很明顯的戶外 教學已經和環境教育、人文教育、經驗教育結合,為強調教學生動化,周儒、黃淑 芬(譯)(1994)提到戶外教學活動與學校基本課程相互結合是必須而且重要的,

藉由科技整合的方式,更能增加課程的深度和廣度。在進行戶外教學時,要以學生 中心為導向的方式去進行,戶外教學不僅用來教導學生有關自然史的知識、資源保 育的原理,以及人們欣賞自然界、探索自然界的技巧,也用來作為啟發心靈、鍛鍊 體魄的場所。

貳、戶外教學的理論基礎

從 過 去 的 教 育 理 論 中,發 現 J. Dewey ( 1859-1952)、J. Piaget( 1896-1980)、

L. S. Vygotsky( 1896-1934) 、 J. S.Bruner (1915-)、D. P. Ausubel(1918-)等人 的理論和戶外教學的理念相符,J. Dewey 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與教育即經 驗的觀點,認為教育就是經驗繼續不斷的改造,使經驗的意義豐富,學生必須將在 學校所學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且從生活中收集材料和經驗以印證所學。J. Piaget 的同化、調適論主張環境本身若發生變化,個體也必須改變自身的結構以適應這種

L. S. Vygotsky( 1896-1934) 、 J. S.Bruner (1915-)、D. P. Ausubel(1918-)等人 的理論和戶外教學的理念相符,J. Dewey 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與教育即經 驗的觀點,認為教育就是經驗繼續不斷的改造,使經驗的意義豐富,學生必須將在 學校所學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且從生活中收集材料和經驗以印證所學。J. Piaget 的同化、調適論主張環境本身若發生變化,個體也必須改變自身的結構以適應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