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戶外環境教育之教師自我效能訓練

一、戶外環境教育教學動力之來源分析

讓研究者感到非常好奇的是,這些戶外環境教育教學進行得很好、很有 效能的國小教師,他們戶外教學的動力為什麼會這麼強?這份教學熱忱是從 何而來?又是什麼因素讓他們如此的投入?然而,在訪談中發現雖然他們一 開始的教學動機不盡相同,但最後支持他們投入的因素卻有些類似的線索可 循。

如表15所示,國小教師戶外環境教育教學動力之來源中,有90%的個案教 師是經由接觸大自然而培養戶外環境教育之教學興趣、以及具有教學成就感 而增強其教學動力;有80%的教師因參加環保社團而具有教學興趣70%是對 環境教育具有使命感;只有30%覺得自己具教師專業素養。以下就國小教師戶 外環境教育教學動力之各項來源,分述之:

接觸大自然培養出戶外環境教育教學之興趣

在訪問研究對象「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的種種困難阻礙下,您依然熱衷 於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您的教學動力來源為何?」時,90%的教師提到「經由 接觸大自然而培養出教學興趣」,若再將接觸的時間細分,則有「小時候生長 在鄉下」與「求學時參與野外調查經驗」兩種不同的經驗。由於本身對於大 自然環境的喜歡和興趣,讓他們想要把這樣的感覺分享給學生,因而支持他 們投入戶外環境教育的教學。

童年接觸大自然的經驗

讓我熱衷於戶外教學之動力很簡單—是源自我對大自然的喜愛。很幸運我的童年是 在鄉下度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鳥獸昆蟲都是我的好友。爬樹、釣青蛙、涉溪水捉魚 蝦是當時大夥常玩的遊戲,童年對大自然美好的回憶讓我熱衷於環境教育的推展,因此 我相信帶給別人一次愉悅的大自然經驗,那份美好的感覺會延續他對環境問題之關切或 興起保護之動機。而此正是我對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樂此不疲之原因。(QE941126)

我是鄉下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我們生長的環境到處都充滿了各種生物,不像現在都 市的環境,那時候我們就住在很多稻田的地方,都還沒有所謂的環境污染,也沒有農藥 問題、工廠排放廢水問題,所以到處都充滿了生命,像溪裡有許多的魚、青蛙,到處都 是螢火蟲、金龜子,所以基本上在鄉下長大的孩子就會對生命充滿熱愛,這是我自己對 這些生物充滿喜愛最原始的動力,就是我成長環境的背景。(QJ941122)

從媒體報導了解,蕭老師對鳥類的喜歡來自於童年的經驗

台灣有很多鳥類,出生南投的蕭慶亮卻獨愛老鷹,原因要追溯到國小,當時每天早 上升旗,都有很多老鷹在天空盤旋,看著看著,就這樣愛上了牠們。(NJ941008)

求學時參與野外調查的經驗

賴老師與蕭老師都曾經在大學及研究所時代,跟著老師到野外從事生態 調查,因而培養出對大自然探查的樂趣,也因此引發他們從事戶外環境教育 的動力。

我本身是學生物的,本來就常接觸自然生態環境,可是對環境教育的熱愛,是大學 畢業後上周儒老師的課才慢慢培養出來的,也就是這樣才去唸環境教育研究所,這樣一 路走來,一直是有空就往郊外、山上跑,賞鳥、帶活動等等。(QI941128)

雖然我自己本身以前就是學自然的,但是在學校體制下的教學,沒有辦法讓我們有 接觸自然的經驗,沒辦法去感覺環境,所以之前我沒有環境教育方面的任何觀念與特別 感覺。一開始接觸自然是在大學時候跟著老師做研究,到動物園去做動物觀察,然後再 到野外去做梅花鹿的觀察,這是求學階段啦。(QF941126)

在訪談中,有一位個案教師分享了他教學動力的來源是他常接觸大自 然,對環境的敏感度很高,很能夠享受戶外環境之美與探索生態奧妙的樂趣,

所以他很希望能將這種快樂與學生分享。這種因為常接觸自然,具有高度環 境敏感度、喜歡大自然,因而想分享給學生的心情,讓它成為一種教學的動 力。

我自己本身對環境的敏感度很高,我很能夠享受戶外環境之美與探索生態奧妙的樂 趣,所以我很希望能將這種快樂與學生分享。(QA941122)

有教學成就感而增強教學動力

教師教學動力之維持來自於學生學習後的正向回饋,學生的笑容、熱烈 參與以及學習進步的正向回饋,促使教師有成就感。

還有,從學生興奮、認真參與的回饋中,我感受到那份成就感以及看到了自己的使 命感,就是這樣!(QI9401128)

教學的動力來源,最早是很希望跟人家分享,這背後就是希望把知道的告訴別人;

就 是希望 從這 個過程 中獲 得成就 感, 有一種 炫耀 的心理 存在 ,這是 第一 個階段。

(QF941126)

我會想把觀察動物、植物的快樂分享給下一代的學生,把自己的認知傳遞給下一代,

就是有一種責任、使命感,急切的要把在正規教育裡所沒教的有關環境教育方面的知識、

態度、覺知這些部分教給下一代,這是我們教學最主要的原動力。當你在教學中學生給 你很認真、很興奮、很投入的回饋時,這也是給予我們老師很大的鼓勵與成就感,也是 我們喜歡帶戶外環境教育教學的動力來源。(QJ941122)

從媒體報導了解,鄭主任對螃蟹的喜歡來自攝影的興趣以及教學的感動 與成就感。

被譽為「螃蟹國王」的鄭清海,原先只是對攝影感到興趣,喜歡拍動植物及大自然 現象。後來,鄭清海開始在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三大流域著手調查生態。接著,又 帶領生態保育研習營,讓小朋友從中學習「生命教育」。最讓鄭清海感到欣慰的是,活 動結束前,他發現重複參加活動的小朋友詳細的「督促」其他小朋友要安全地把螃蟹送 回沙灘、送回家,這一幕感動了鄭清海,因為這位小朋友已經知道「生命」的意義,生 命教育希望的種子在發芽了。 (NH940502)

參加環保社團培養教學興趣

一般環保團體或是民間有關生態環境教育的社團,在推動環境教育方面 不遺餘力,經常性的舉辦一些野外體驗活動或研習,讓一般民眾或教師們有 機會到野外去接觸大自然、去體驗探查,有助於提升環境教育敏感度、覺知。

在研究對象戶外環境教育教學動力來源中,有好幾位老師都是參加社團培養 出對大自然的喜好,進而培養對戶外環境教育教學的興趣。

還有就是讀書,跟著陳玉峰老師進行生態環境方面的探索與學習,再來是參加社團,

跟著社團去戶外活動,這樣一路走來的演變。(QF941126)

一般老師可以像我一樣參加社團,跟著出去戶外親自去體驗自然中的一切,自己對 自然有所體認有所感動了,培養出興趣就可以來帶戶外環境教育教學了。(QB941125)

參加社團我是很早就參加了,跟著社團到戶外去走,這是參與有關環境教育以及戶 外教學的人很重要的起跑點,就是要跟很多人接觸,否則如果你自己在封閉的環境自己 做,那這段路你會走得很辛苦。因為你如果取別人的精華、踩著別人的腳步前進,你會 進步的比較快。我參加鳥會認識了很多跟我一樣對鳥有興趣的人,從別人的身上得到很 多寶貴的經驗,就這樣子越來越深入的去探討、研究就發現越來越有興趣,慢慢就有自 己一片讓人羨慕的天空。(QJ941122)

對環境教育具有使命感

當教師對環境教育有責任感、使命感時,只要談到環境教育教學,就覺 得有責任站出來的那種感覺,因此就覺得推行環境教育教學是自己的責任,

然後,那股教學的動力就自然而然的跑出來了…,這是熱衷戶外環境教育教 學的國小教師跟我的分享。

本來自己就對環境有興趣,再加上跟著陳玉峰老師學習,演變到現在對環境教育的 一種道德感與使命感,覺得環境教育的教學是自己的責任、是一種使命。…只要談到環 境教育教學就有責任站出來那種感覺。(QF941126)

我會想把觀察動物、植物的快樂分享給下一代的學生,把自己的認知傳遞給下一代,

就是有一種責任、使命感,急切的要把在正規教育裡沒教的有關環境教育方面的知識、

態度、覺知這些部分教給下一代,這是我們教學最主要的原動力。(QJ941122)

一為教育愛,二為環境愛,如此而已。身為教師,應肯定自我的能力與價值,深信 自己的每一個作為,對學生,乃至於社會、國家(當然包含環境),都會發生相對的影響 力。(QD941128)

我在師資養成與教師研習當中,獲得足夠多的環境知識與正確的環境倫理,當了解 越深,無形的環境教育責任壓力就更大,因此就算戶外環境教學的困難度高,我還是要 想辦法實施,否則會有良心不安的感覺。(QA941122)

覺得自己具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具戶外環境教育專業素養會使教師對教學有信心,能夠支持教師勇 於去嘗試戶外環境教育的教學,因此利用各種方法及管道,充實教師在戶外 環境教育方面的專業素養是必要且重要的。

我有足夠的教學自信心,不怕困難與壓力,每一次實施戶外環境教學前,盡己所能

去搜集相關教學技巧與準備工作,並且要有心理準備,教學中難免會有缺失或挫折的時 候,戶外教學後再自我反省,尋求改進之道,這樣子,戶外環境教學活動就會一次比一 次還輕鬆、一次比一次更完美了。(QA941122)

二、教師戶外環境教育教學之研習進修分析

二、教師戶外環境教育教學之研習進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