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戶外環境教育

從上述環境教育與戶外教育的關係分析了解,戶外教育與環境教育間關 係密切,又互相影響,「戶外教育」和「環境教育」往往互相替代,或者合 稱成為新的名詞「戶外/環境教育」(周儒、呂建政譯,1999;余宗翰,1999)。

本研究中,戶外環境教育係指「以戶外活動方式進行環境教育,也就是在戶 外環境中進行環境教育的教學」(余宗翰,1999)。

在戶外環境教育活動中,親身的經驗對提供「為環境而教育(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扮演重要的角色,它能夠促進環境行動和環境參與,所 以戶外活動成為培養環境覺知、知識、態度、技能和參與最有效也是最普遍 的方法(Parkin,1998),也容易達成環境教育的目標。戶外教育中環境的主要 概念如表2:

表2 戶外教育中環境的主要概念

覺知(awareness) 藉由從戶外活動的第一手經驗中培養出對環境的覺知和 敏感性。

知識(knowledge) 在自然情境的課程活動中得到經驗,並且認識環境。

態度(attitude) 從學習經驗的建構中提昇環境倫理思想進而培養出關切 環境的價值觀和情感。

技能(skills) 培養辨識和瞭解衝擊環境的作用以及減少衝擊方法的技

能。

參與

(participation)

從現在和未來的戶外活動中提供機會為環境採取有益的 行動。

資料來源:余宗翰(1999)

因此,戶外教學是能夠豐富學習者的環境學習經驗,也是有效的教學方 法之一(Parkin,1998;周儒、黃淑芬譯,1994 )。不過以往郊遊、遠足等 活動,常常是隨興所至、出去走走、高興就好,往往缺乏具體的教學目標、

沒有系統性的規劃,更談不上學習情境的建構和學習活動的設計,在教學效 果和教學意義上令人質疑。所以,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應以學校課程為主,經 過完整的教學計畫,依據環境教育目標進行教學。

一、戶外環境教育的教學方式與場域

戶外環境教育的教學方式,可從各科中選出與環境教育相關的教學內 容,設計成環境步道、學習步道或主題式戶外教學等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實 際去認識環境、愛護環境,進而形成保護環境的行動。這種活動可以彌補教 室中學科分離學習的缺陷(李田政,1998)。

戶外環境教育的教學大致可分為校園內與校園外:

(一)校園內戶外環境教育

校園是實施戶外環境教育理想的場所,沒有距離遠近的問題,方便也容 易掌握教學流程。無窮無盡的可能變因就坐落在校園的花圃和草叢間,即使 是校園的一塊草地,也可以讓學生觀察與紀錄溫度的變化和生物間互動的關 係。

實施戶外環境教育並非要到離開學校很遠的地方才算是戶外教學,國小 中年級以上的學生一天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校園活動,校園環境就成

為一個潛在的學習課程,所以國民小學階段最方便可行的就是利用校園內現 有的環境進行「校園內戶外環境教學」(蘇盛雄,1993 )。

1、校園戶外環境教育的實施方式:大致區分為步道式、多點式、定點式、

綜合式等四種方式(丁冰如,1998;楊冠政,1998)。李崑山(1999)、

楊冠政(1998)研究了解環境教育的教學方式有:生態園教學、環境步 道教學、校園露營活動、生態池、環境主題活動(跳蚤市場等)。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教學資源還是需要經過教師或教材的引導才能 讓學生學習。目前國小規劃的「校園步道」、「學習步道」或「在地課 程」, 整合了校園內的教學資源作為教學活動的教材或內容,而規劃出 一條有助於學習的活動軸線,其所涵蓋的範圍可以包括語文、數學、社 會或自然等科目,活動過程的方式則不盡相同。

2、校園內戶外環境教育的優點

校園是實施戶外環境教育理想的場所,沒有距離遠近的問題,方便也容 易掌握教學流程。賴雅芬(1996)指出校園內戶外教育的優點有:無交 通安全及經費顧慮;活動範圍及時間易掌握;可做長期穩定之活動記錄;

進而愛護學校與週遭環境;易得到圖書、器材、師資等各項支援。

根據學者(丁冰如,1998;蘇盛雄,1993)的意見,綜合整理出校園內 戶外環境教育的優點有下述幾點:

(1)活動的範圍、時間容易掌握,也易於彈性利用

(2)無交通問題及交通安全之顧慮

(3)活動的範圍及教學資源皆熟悉且易於掌握,活動時的安全性高

(4)增加學生認識校園的機會,進而更愛護校園

(5)容易得到圖書、器材、人力資源等各項支援

(6)增加學生學習的動機,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7)可以作為社區及遠距離戶外環境教學的準備

從上述校園內戶外環境教育的實施方式與優點可以了解,校園內的環境 是實施戶外環境教育的理想場所,教師應多多運用,以達到戶外環境教育的 教學目標。

(二)校園外戶外環境教育

1、校園外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方式與教學場域

蘇盛雄(1993)指出,戶外環境教學大致朝向三種方向發展:

(1)自然生態之旅(知性之旅)。

(2)戶外環境研習中心(以國家公園、風景特定區、自然生態保育區等為 研習中心)。

(3)社區及校園的戶外環境教學。

Shomon 在1964年所撰寫的戶外保育教育手冊中,列出九類實施的地點

﹙引自王鑫,1995﹚:(1)自然與保育教育中心(2)自然地區及自然保留 區(3)實驗林及戶外實驗室( 如農林改良場、山地牧場、水質監測站等)

(4)野生物保護區(5)保育示範農場(如觀光農園、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6)各類公園(7)各類野營地(8)森林地、植物園、動物園、河邊公園(9)

市區內(如行道樹)。

Simmons(1998)又以59位國小教師為對象,針對四種自然場域(natural settings),包括河流、湖沼區 (rivers,ponds,marshes);深山林區(deep woods);州立公園(county parks);都市自然地(urban nature)進行其 教學成效與障礙的研究探討,研究結果發現,教師認為河流、湖沼區及深山 林區是較州立公園及都市自然地更適合於環境教學的,但同時教師們也認為 其危險性也是較高的。

Stapp(1982)對配合各教學法的教學資源建議中,包含了許多戶外、自 然野外的場域地點,這些場域包括了:自然環境、戶外教育中心、自然中心、

環境中心、自然保護區、校園露營區、國家公園、環境影響地區、問題地區

等等。

依據學者(楊冠政,1995;汪靜明,1995;陳佩正,1995;教育部,1997;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1996)的文獻指出,目前國內有關特殊戶外環境教育 教學資源區包括:(1)五十二所社教機構(2)自然保護區:在台灣以自然 保育為目的所設置的保護區有四種: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 區、國有林自然保護區(3)十五處自然教育中心(「自然生態環境教育戶外 研習中心」)(4)水土保持教室(5)環境保護教育展示中心(6)各森林遊 樂區(7)其它:除上述外,農場、動物園、植物園以及大型的公園、校園、

富有生物或地理資源的市郊山區,乃至於資源回收場、焚化廠等,均可以作 為教學的場地。

綜上所述,進行校園外戶外環境教育的目的不僅可以配合學校的教學,

也可以補充校園內戶外環境教育之不足;亦即,利用社區或特殊戶外教學資 源區的真實教材,可以提供或彌補學校校園不易觀察到的活動教材和教學情 境,對學生的環境教育的學習具有深刻的影響。

2、校園外戶外環境教育教學實施之困難

在戶外實施環境教育是達成環境教育目標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為中外 教師所偏好,然而,在校園外實施戶外環境教育的教學有其困難。余宗翰

(1999)指出困難因素為:安全、秩序和活動費用、教學科目時數分散和教 學科目內容多、往返耗費太多時間、對教學資源的認識有限和交通工具等問 題。

因此,戶外環境教育要成功,須了解其實施困難與影響之因素,排除或 改善這些因素,方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二、實施戶外環境教育的重要性與價值

綜合學者(Iozzi,1989 ; Nash,1980 ; Priest,1986 ; Parkin,1998 ;

王鑫,2000;李崑山,1993;周儒、呂建政譯,1999)意見,整理出實施戶 外環境教育的價值,如下述(引自余宗翰,1999):

(一)就學生而言

戶外環境教育是在戶外進行環境教育,也就是將學生的學習活動由教室 內延伸到室外,讓學生在大自然的情境中體驗,提供給學生的是生動、有趣、

富有生命的教學。教學活動中,除了必要的解說外,學生藉由五官親自去觀 察、體驗,提昇學生的知識與操作的技能;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同 儕之間的互動增加,也拓展了人際間溝通協調的能力;與自然實物親近的學 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體認到自然之美,進而培養關懷和樂愛自然的情懷。

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對學生的影響有:

1、從直接的實際體驗中激發學習興趣 2、培養和訓練基礎科學的能力

3、拓展知識和學習的領域

4、增進情意、自然美的薰陶,培養樂觀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5、孕育群體和諧相處的要領,實踐生活的規範

6、促進身心健康,誘導正當休閒活動

(二)就教師而言

1、增進教師教學效能及教學的技巧

教師們可以使用任何適時、適地、適人,而且富創意的教法,增進教學 的技巧及教學效能。教師是傳達教材的中心媒體,因此教學技巧是單元 活動的成敗關鍵,而在自然學習環境中的教學技巧便是「探索、發現」,

讓學生能整合、分析事物的重要成分,直到他能為「這裡所發生的事物」

找到合理的解釋。(王鑫,1995):

2、提昇教師的專業智能

戶外是多樣化和複雜的環境,能夠精通與此相關領域者並不多。因此教

師實施戶外教學時,可以尋求家長或專家來協助;另一方面,教師也會 對稍弱的部分進行加強,如此則增強了教師的能力。

3、增進師生情感

3、增進師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