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攀附:研究所前期

第四章 無垠的漂泊,失落:故事文本(二)

第一節 攀附:研究所前期

與社會工作第一次接觸

想要考社會工作碩士班是我很早年就興起的念頭,大約是大一就有了吧!幾 年後意志是越來越堅定,我抱持著考上研究所未來就能從事社會工作的念頭,緊 緊抓穩大學最後幾個月的時光,計畫著未來的藍圖,希望能夠藉由研究所轉換跑 道,並在研究所階段考取社工師證照,畢業後再投入社會工作。但準備考試是一 段漫長煎熬的過程,陌生的教科書雜亂地塞滿書櫃,未知數橫竄在不知名的閘道,

對於我這種非本科系學生來說,我不曉得社會工作學生的訓練方式,讀了一遍遍 的書也不能猜測自己的程度大概落在哪,這種迷茫與慌亂的感受,遠比我之後考 社工師時更加劇烈。考試期間我報名了六間學校,兵荒馬亂的三、四月幾乎每個 周末都要至考場報到,答題時手腕的酸痛感逐漸麻木,教室裡的考生從陌生看到 熟悉,再從熟悉轉為一道道殘影,遺留在四散的榜單上。

考上台師大社工所,我順利的完成社會工作生涯第一階段,雀躍著終於能夠 朝自己的夢想邁進,也期待進入研究所後能接受到的助人專業訓練。研究所生活 和大學完全不一樣,每天的生活幾乎都和學校拖了勾,我出沒的地方大概只有宿 舍、研究室和圖書館,研究生與大學生一線之隔的身分轉換,卻背負許多隱含的 意義與沉重壓力,這對明明是剛接觸社工的我來說,像是潛在水裡喘不過氣,倉 促而惶恐的抬頭、轉身,就為了尋覓水平線上的舒適感,尤其在感受到與其他同 學之間程度的落差後,更是讓人惴惴不安。我只懂得課本上最基本的知識,在議 題或實務上的思辨就顯得薄弱,但最令我焦慮還不是這些,而是一年後就要面對 的實習,讓我亟欲迅速地去累積社會工作的實務技巧。當然,作為社會工作和研 究所的新鮮人,我也並不總是佈滿憂愁的哀容,對於接觸到新知的渴望與期待,

更是如浪潮般襲來,當我想到這些學習將伴隨我一起投入助人實務中,我就越加 感受到知識的真實感觸,對於未來實踐的想像也帶給我深沉的力量。這與當初接 受社會學訓練時的感受完全不同,我有了更顯而易見的著力點。

碩一是我學分數最多,課程也較沉重的階段,光是碩一上的社會工作理論以 及進階量化研究就要花許多時間備課,又由於上課的文獻都是英文為主,閱讀一 篇文章常常需要曠日廢時的工作,而投入的時間卻又不一定會等比例回收。此外,

研究所的上課方式又和大學不一樣了,大學每堂課的人數眾多,老師通常都還是 會採最傳統的單向授課方式,偶而在課堂上拋幾個問題給學生思考,並安排主題 讓學生做分組報告,而研究所最大的差異就是每堂課上課的人數相當少,課堂中,

老師與學生的生理距離相當近,通常大家是圍在一個長形的桌上,由學生們討論 本週文獻的內容,而老師扮演催化的角色,並適時的引導與解惑,研究生是被鼓 勵要在課堂中發言的,雖然老師不會批評學生的發言,但通常我們仍然會不敢表 達意見,畢竟我們是一群在壓迫式學習環境中長大的小孩,沉默的文化深植在過 往的教育,我們擔心無法講出最精確的正確答案、我們焦慮同儕間凝視的眼光、

我們害怕眾人對於論述的評價,這是進入研究所後要調適很久的狀況,咀嚼課堂 中的沉默是個不舒服但卻必經的歷程,沉默總是帶有一點目光不知往拿放的侷促 不安,在心中希望有人跳出來劃破凝結的空氣,但又得隱隱地清清喉嚨,因為隨 時可能輪到自己發言。研究所的課程絕對是比大學吃重許多,除了課堂報告與期 中期末作業外,也存在許多無形的壓力,做為一個研究生新鮮人,我花了許多時 間適應這樣的步調。

但碩一忙碌的修課生活我倒是蠻熱在其中,當時我始終秉持一個信念,就是 想延續大學時對於服務的熱情,從業餘的志工化身為專業的社工,為自己的服務 粉飾成專業的商品。大學的經驗,讓我認為唯有專業才能夠提供給服務使用者真 正的幫助。進入社工所後也對社會工作相關資訊有更多接觸的管道,對於社會工 作的認識急遽累積,對於社工的認同也越加凝結,在學習中我感受到社會工作的 助人專業性,與以往投入的志工服務有很大差異,服務並不僅僅是直覺與感受性 的產物,我們必須經過更多的學習與訓練,才能創造較佳的服務品質。

到處修學分的研究所生活

非本科系的身分有形無形地帶來許多壓力,對我而言,接觸社工的時間短而 淺,我為自己貼上基礎比本科系學生還要差的標籤,而研究所是大學畢業後進一 步精煉的階段,唯有往下扎根才能向上發展,因此我著急的想填補社工知識中空 缺的一塊,也因應所上規定而下修社工基礎課程,包括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個 案工作、團體工作,碩一時選課的考量有很大一部份在於社工師考試所規定的必 修課程,為了達到考社工師門檻,我盡量先修習與社工師考試相關的課程,另一 方面也考慮到自己實習時的狀態,擔心非本科系生在短短的一年訓練就投入實習,

會無法馬上進入狀況。

但下修並不如想像中簡單,必須先經過繁複的行政程序,課堂老師基於修課 人數與教學品質考量,也不一定會讓你修課,因此最後我除了在外校的大學部修 習「團體工作」與「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之外,「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個 案工作」都是報名社工的學分班學程,這樣的因緣際會讓我認識許多學分班的學 生,由於學分班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每個想從事社會工作的動機,以及對社會工 作的想像都不一樣,與他們聊聊社會工作是一件相當有趣的經驗。

學分班的同學通常都有工作或課業,因此課程會安排在晚上或假日,若是假 日上課,則往往會連續上一整天,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課程,學生必須在工 作之餘,將自己的閒餘時間大量花費在高密度的社工課程,壓力是相當沉重的。

老師也因此相當能體會大家的辛苦,課程強度比一般大學還薄弱一些,但基礎的 知識絕對是應有盡有,想要更深入學習則須自己較積極的去挖掘。由於學分班的 科目是依照社工師法規定的考試科目門檻所訂定,所以過往大家總是認為報名學 分班的人,就是想朝社會工作發展,尤其是要考社工師證照,但其實並非全部的 人都想當社工,在人行的班上,就有一位退休的英文老師,修習社工課程是自己 的興趣,規劃退休生涯能夠投入志願服務的行列。此外,也有原本職業就與社工 相關的同學,例如照輔員、就服員、社福機構的行政人員等等,希望能藉由社工 學程累積自己的實力,進一步從事社會工作。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在學分班認識 一位正在就讀社會學碩士班的同學,他對未來的就業仍然沒有明確的想法,認為 有許多想實現的夢想卻礙於現實而困難重重,他散發出對社會學濃厚的熱忱,原 本想繼續深造社會學朝學術方面發展,但認為學術圈不易進入,擔心花了許多時 間卻只是虛擲光陰,因此在父母的壓力下,轉而朝社會工作發展,想修完社工學 分再回家鄉找工作。但閒聊過程中其實也可發現,他對於社工的理念有許多不贊 同之處,他口中的社工滿是保守且行政取向,但我頗不以為然,當時我認為社會 工作就算無法為這個世界達到什麼轟轟烈烈的改變,但是每位社工只要用心對待 自己的案主,真誠、尊重、同理地協助他們面對這個社會,點點滴滴的力量也能 看到些微的生命變化,社工若能做到這樣,那不就夠了嗎?

在學分班中,那群小至二十歲、長則有六十幾歲的同學們,投入學分班對他 們而言是生涯中一個重大的抉擇,或許正如同我選擇念社會工作碩士班一樣。他

們付出可觀的學分費,下班、下課後再拖著疲憊的步伐,為的就是想擠身社會工 作的“窄門”,他們對社會工作或許抱有理想、或許只是想轉換當下不甚滿意的 工作、又或許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但可以確信的是,他們正探索著自己與社會工 作的道路,熱切地找尋自己在社會工作中最舒適的位置。

而與大學部學生一同修習社工課程,則枉若看到以前的自己,那一顆對於所 學不知所措而浮動的心,一群社工系的學生聚在教室裡,但每個人進入這間教室 的心境都天差地遠,有一心嚮往社會工作的學子,也有只是照著分數排序而恰巧 進入社工系的迷途羔羊,又或許是選校不選系的社會氛圍下所闖入的過客,應付 難纏的必修課程只是為了大學文憑。學生們對於社會工作的認同是浮動而迷濛的,

是期待而又防衛的,與我在團體工作中同組的學弟妹們,有的正在準備轉系、有 的困惑著自己是否具備社工特質、有的擔憂社工的未來發展。我想起大學從社會 學轉向社工時的脈動,做下抉擇的我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徬徨?當時我的狀態似

是期待而又防衛的,與我在團體工作中同組的學弟妹們,有的正在準備轉系、有 的困惑著自己是否具備社工特質、有的擔憂社工的未來發展。我想起大學從社會 學轉向社工時的脈動,做下抉擇的我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徬徨?當時我的狀態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