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研究觀點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的進行

本研究以自我敘說為主軸,可約略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自我生命故事的 撰寫,第二階段是透過文本的討論及分享,與他人進行對話,最後則是再回到自 身,在不斷的對話後重新看自己,回顧這一段歷程。雖分為三階段,但自我敘說 的詮釋是不斷循環的過程,敘說的文本也會在對話之後產生改變,如同前面所說,

本研究著重於文本來回修改的過程以及與他人之對話。以下將分別說明三階段的 研究進行,並在末尾說明本篇論文之研究倫理。

壹、回憶與書寫

自我敘說的文本貫穿本研究之軸心,我將回憶並撰寫影響我與社會工作的重 要事件、人物與想法,並以時間序列加以連貫。而敘說的架構分為:我的家庭、

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前期、實習與研究所後期七個階段。我的家庭將描述 家庭與我的性格養成,如何影響我投入社會工作以及撰寫這篇論文,其中父親與

母親是最主要的重要他人;國高中階段則是說明,我之所以選擇就讀與人相關的 科系之動機;大學時期是我與社會學相遇的故事,將敘說我在社會學訓練中的叛 逃,以及在服務性社團中遇到的感動;研究所前期則為我積極追尋社會工作專業 知識與技能的階段,期待自己能成為專業的助人工作者;研究所後期描述我在社 會工作中的迷失,實習遭遇的挫折是我重要的轉向。

各階段將緊扣我與社會工作的互動進行敘說,敘說過程好比自我的凝視,要 不斷地觀看與被觀看,雖然是敘說自己的故事,但對我而言仍無法想像情節將如 何發展,也似乎沒有一套明確的研究方法,鄧明宇(2000)的自我敘說研究中提及,

我們無法用一套固定的研究方法面對多變的局,而是根據行動與情況調整研究的 走向,其認為研究方法在他的研究中並不是那麼的重要,著重的是投身當中的勇 氣,以及理解與同理自己的能力。

我認為鄧明宇提及的「理解」與「同理」即是撰寫文本的關鍵要素,唯有透 過理解以及深層的同理,才能捕捉到經驗背後的意義,並寫出最真實的自我。此 外,在前面已提及批判典範將帶給我不同的觀點看社會工作,讓我站在不同於主 流思維觀看我與社會工作的關係,以及我對社會工作的認同,因此我將結合「批 判」、「反思」、「理解」與「同理」為撰寫文本的四種標準,反覆閱讀以及書寫過 程的不斷修正是一大方式,並藉由與理論的對話釐清自我的想法。書寫過程沒有 明確的步驟,但大致上是依以下方式進行:

一、擬定草稿與架構:透過回憶簡單寫下影響我的重要事件與重要他人,以 及我如何看待這些事件(這些人),將事件加以排列並構思敘說的架構,

列出故事階段。

二、擴展故事:在撰寫故事前先找尋能夠幫助我回憶的資料,例如實習紀錄、

記事本、父母的訪談等等,讓我能理解當時的想法以及事件樣貌,這也 是再經驗的過程。資料蒐集時也開始反覆撰寫故事,將故事加以整理、

撰寫並詮釋。

三、閱讀與修正:反覆閱讀故事文本,再次體驗已完成的故事與感受,逼近 自我內心的想法,並加以修正。

四、情節化:在大致完成各別的敘說之後,將故事加以情節化串聯,此過程

是整體敘說與部分故事之間的意義建構,必須思考個別事件之間的關聯,

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連結。

五、閱讀與分析:反覆閱讀已完成的故事文本,分析故事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對整份文本再一次詮釋,以期能理解整份文本對於我的意義。

六、反思:當故事文本初步完成時,回過頭看看自己當初寫下的事件,以及 最後的成品,思考撰寫過程中的情緒、心得與任何的想法,思考故事的 意義是如何被自己建構的。

貳、聽與說

該階段為敘說文本的分享並與他人進行對話,對話的目的是讓我更深沉的探 索自己,藉由他人和我的共同討論,讓我能自在地來回穿梭於敘說文本之中,但 此差異創造出的思辯,也是對自我的挑戰,迫使我再詮釋自我的敘說,反思過程 的重新建構是重要的,它將導向一個暫時但更趨於完整的認同,羅曉瑩(2005)在 探究自身社會工作認同的形塑時,即透過自我書寫的文本,與他人進行差異對話,

她認為文本創造了辯證的情境,而「認同」即是建立在不斷辯證的基礎上,辯證 具有相互解構與重新建構的意義,可藉此達成經驗之結合與整合。這種對話與一 般質性的訪談並不一樣,我將「凝視」與「分析」的權力交給參與者,這種鏡頭 的反向挪移不預設主題與立場,端視參與者對「文本和我」的看法。

參與者因此在本研究顯得特別重要,Crossley(2000)論及,選擇自我敘說時 的聽者應考慮兩個重點:第一,說者和潛在聽者之間的關係為何?聽者與說者必 須要有共識,進行這項探索對於兩者的關係是適當且舒服的;第二,潛在聽者是 否能勝任此一角色?聽者應抱持傾聽的熱忱,以及不妄下評斷的態度。針對 Crossley 提及的重點,本研究邀請的參與者大多對我有一定的理解,當然,也是 我願意坦承敘說的對象,並對助人工作有一定的瞭解。我將參與者的找尋大致分 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協助我回憶故事的內容,另一部分是引導我走向探索及反思,

但在對話過程,兩者通常無法明確區分,而是互相纏繞的出現在論述之中,且對 話有時也發生在非預期的狀況下,例如在研究室與同儕的巧遇,過往同學的聚會 等等,都是我對話的場合。故事文本撰寫時,與這些參與者的對話著重於自我的 探索,並針對我在社會工作的困惑有些許討論,文本初稿完成後,我則將故事文 本分享給參與者,並讓他們提出閱讀後的各種想法及疑問,使我經由他人對文本

的詮釋,獲得更多不同面向的思考,這樣差異對話的過程,讓我的書寫有更多靈 感泉源,也對自我經驗有反思的可能。

參、生命的回觀與再建構

隨著書寫、對話等行動的展開,最後必須跳脫行動進行生命的耙梳,凝視自 我身處的教育脈絡下所形成的社會工作認同,因此必須要回觀書寫出的生命故事,

以及來回對話後的反思,將敘說帶往一個暫時的整體,polkinghorne 提及敘說能 夠帶出人類存在經驗的三種向度(引自王惠娟,2007):

一、敘說與時間性:人有時會處於現在、過去與未來這三個時間點的交疊,

記憶或語言會使人想起過去,統整後又會朝向未來,引起現在自我的改 變,論文中呈現了不同階段的我,最後也將透過書寫與對話整合成一整 體。

二、敘說與行動:動作本身就像是在寫故事,對行動的瞭解如同對一個故事 的解釋一樣,行動不僅具有意義也展現了自我的存在,論文進行的行動 將是我回頭省視的一環,以跳脫行動的方式瞭解行動中的自己。

三、敘說與自我:故事中產生的自我認同是一種個人建構,個人在生命中的 認同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努力過程,認同是整合了一個人的過去事件,

自我在這個歷程中進行對話。論文的進行即是認同的不斷重組,我必須 回觀與統整我的社會工作認同,我認為此是社會工作認同的重整以及找 尋,也是本篇文章的目的之一。

最後,本研究期程如表一:

日期 行動

101 年七月 論文題目找尋 101 年十月 確定題目,轉向自我敘說 102 年二月底 計劃書口試

102 年一月~五月 故事文本的書寫 102 年三月~七月 進行對話

102 年五月~七月 故事文本的社會性探求、分析與再詮釋 102 年七月~八月 研究整理與反思期

102 年九月初 論文考試

表一 研究期程

肆、研究倫理

本研究雖採自我敘說的研究方式,但故事的敘說除了自己本身,也勢必會涉 及外在的人、事、物,成虹飛(2005)認為敘說者在表達自己真實感受的同時,也 意味著他必須打破一個困住自己的模式。掙脫枷鎖的代價,是一種冒險,除了對 自己負責,也必須承擔人我關係的責任,自我敘說的作者有權力寫下自己所感、

所經驗,但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更不是透過論文單向地去控訴或獨白,因此要 如何兼顧自身主體性與尊重他人,即是自我敘說必須拿捏的分界(引自王佳琦,

2008)。因此在自我敘說的文本中,我將會把探索過程所書寫的故事與公開的論 文做出區隔,在公開的文本中,必須注意研究者所握有的權力並對他人負責,且 如實呈現生命事件,盡力寫出自己所經驗的真實與感受,不扭曲亦不加油添醋。

關於涉及服務使用者以及服務機構的隱私故事,我則會以較模糊的敘事方式呈現,

以傳達己意為目標,而不刻意描繪過於確切的細節。文中出現的人物與機構將以 匿名方式處理,以尊重他人隱私。故事裡的重要他人(例如父親、母親)也將先行 告知,取得其同意後才得以公開相關文本。

此外,第二階段所進行的對話,參與者權益亦是研究進行與論文公開時必須 加以保護的。首先,本研究必遵守告知後同意原則,使參與者充分瞭解研究的相 關資訊與權益後,再決定是否參與;第二,若涉及敏感議題,資料將保密與匿名 處理,以確保參與者隱私;第三,注重互惠關係,在研究中關照參與者的感受,

並多多給予分享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