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研究觀點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的觀點

緒論中有提到這篇論文成為自我敘說的經過,在尚未撰寫論文前,內心一直 存在一股抗拒自我敘說的力量,不習慣現身是一個很大的因素,我的家庭被我歸 類為傳統東方式家庭,情感不輕易溢於言表,我從小就很少與他人談論心事,朋 友會覺得我很神祕,摸不透我內心世界的想法,但我從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心事好 談,遭遇事情我習慣抱持樂天的態度,以走一步算一步的策略去接納吸收,這讓 我很少感到煩悶與憂鬱,但也讓我不習慣“說自己”、甚或“探索自己”。其次,也 認為自己的故事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它平凡的跟每天的柴米油鹽一樣,瑣碎而 不被重視,我甚至僅僅是一個未經而立之年且未接觸實務經驗的 nobody,這能 夠寫成一篇論文嗎?它的學術價值是什麼?這樣的疑惑攀附在胸口,隨著一天天 逝去的日子而不安顫抖。但是漸漸地接觸敘說後,我發現到故事的不可或缺性與 獨特性。在陳則茵(2008)的研究中,可發現她與我的求學背景相似,皆是大學接 受社會學訓練的社工碩士班學生,但在她的自我敘說中,卻感受到她對大學、研 究所生涯的主觀經驗詮釋,與我的自身感受有極大差異,這突顯了敘說透過脈絡 化描述而能夠挖掘到的獨特性,每個人皆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生活、經驗、

感受,終而形成獨一無二的故事。

立場的確定與我自身價值觀的探索有關,更無法脫離我追尋科學典範的經過。

典範(paradigm)一詞源自 Kuhn 於 1962 年發表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意指人 類對社會世界所持的信念與價值觀,這種信念與價值觀往往成為引導人類的社會 行動之主要依據。Guba 和 Lincoln 說明若將典範運用於科學研究領域,典範即指 研究者對所探究的社會世界持有之價值信念,而這種價值信念往往會左右研究者 對社會現象真實本質的假設,進而影響研究者所採取的研究策略與方法(引自潘 淑滿,2003:32-33)。因此典範的選擇說明了研究採取的立場與觀點,也揭露研

究者對世界的想像與信念。根據 Habermas 的說法,其認為人類基本的生活興趣 會決定人在世界中注意的事物,此認知興趣是從人類的社會文化生活中衍生出來,

而認知興趣的不同決定了學術研究方向,因此是構成知識的一個先決條件。

Habermas 指出社會文化中的勞動、語言、權力分別衍生出技術、實踐與解放的 認知興趣,而此三種興趣又決定了以下三種取向的科學典範:經驗-分析性科學 (實證典範)、歷史-詮釋性科學(建構理論典範)、批判取向科學(批判典範)(引自黃 瑞祺,2007)。

對我而言,論文撰寫的不確定感,讓我不斷在各個典範之間游移,尋找論文 題目時的我,其實正是在探索自己對於社會世界的信念與價值觀,以前對社會科 學的典範並不熟悉,撰寫報告時只著重研究方法,忽略方法背後的價值信念,這 導致論文的構思容易阻塞,對於問題意識的探究也浮於表面。學術訓練的過程,

我較熟悉的莫過於實證典範,但在研究所後期我開始對於奔放熱情的批判典範感 到好奇,認為它帶有的解放與實踐力量具有十足魅力,直到論文書寫時,敘說背 後所蘊藏的獨特價值觀,說服我轉向並一步一步逼近它,也斬除盤旋蔓延的疑慮。

自我敘說偏向建構理論典範,這是我撰寫論文前最陌生的一種價值觀點,我常常 把此派別放在文學、哲學與藝術的區塊之中,也是我認為最艱澀拗口的典範,但 它的調性對我是有吸引力的,建構理論典範重視個人經驗的價值,認為必須以脈 絡化的主觀探究方式,深度描述主體之故事,是一種經驗意義重新建構的過程,

此種取徑的研究者常認為,社會研究者應該要尋回被實證主義式的主流社會學所 排除與遺忘的聲音(Smith, 2001: 253),這樣的預設安撫了我心中的不安,也確立 我想站定的立場。

但雖然轉向自我敘說,我仍然不願完全放掉批判社會工作的觀點,因為批判 社會工作引領我進入自我與社會工作的探究,使我能站在不同的觀點反思自己與 社會工作之間的互動,將自己的思維從日常生活中抽離出來,進而放入批判理論、

後現代與後結構的觀點加以分析,批判社工理論的納入可以滿足我對結構的全面 性省思。因此,我認為建構理論典範與批判社會工作能成為本研究的基礎,以下 將針對兩者進一步說明。

壹、建構理論典範

潘淑滿(2003)指出建構理論典範融合了 Husserl 的現象學、Heideggar 與

Gadmer 的詮釋學,以及符號互動論等哲學觀點。該典範主張沒有任何一種知識 是永恆的真理,真理只有在特定對象或文化脈絡下才有意義,而知識應該要不斷 的被挑戰與修正。建構理論認為人類日常生活的現象是個人主觀意念建構的產物,

經驗意義的建構取決於行動主體的主觀經驗與知覺,因此社會現象的本質是多重 建構的結果,這是一種「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本體論觀點,也被稱為相對實在論 (relative realism)。

此典範之研究目的並非找尋現象或行動的本質,而是在詮釋這些經驗與行動 是如何被建構的,建構典範認為每個人對自己和世界的瞭解,都是在符號和詮釋 中進行(潘淑滿,2003),此正是敘說研究中所指明的:「重點不是自我真正的本 質為何,而是自我怎麼被敘說」。建構典範中的詮釋學特別與敘說有其親近性,

Geertz 認為唯有透過深度描述(thick description)的詮釋學,才能捕捉複雜的文化 脈絡,此種方法必須呈現文化系統的運作與節奏,將豐富的細節描述於文本中,

使 讀 者 有 身 歷 其 境之 感 (Smith, 2001: 262)。畢 恆 達 (2008)指 出 詮 釋的 循 環 (hermeneutic circle)是詮釋學最主要的一個規則:「對於“部分”的理解為“整體”之 意義所引導,而對於整體的理解又有賴於對部分的理解以達成」。

建構理論採用對話與辯證的方式,與被研究主體產生對話關係,在此互動過 程中真實才被創造出來,因此研究是一種主觀經驗的再現(潘淑滿,2003)。而本 研究採用自我的敘說為研究方法,研究者(我)即是被研究者,因此真實便是撰寫 與來回修改後的產物。除此之外,本研究也透過敘說文本的分享討論,期待產生 與他人對話與辯證的反思,使自己跳脫自身框架,重新認識並建構自我的故事與 認同,從差異的多重詮釋達到新的凝聚。

貳、批判社會工作

批判社會工作(critical social work)是我用以省思自身與社會工作的核心觀點,

而其中主要概念又源自於批判理論、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Allan, Pease, &

Briskman, 2003)。我認為,批判社會工作具有強大的反思性,當社工社群不斷因 為他人的凝視而妝點自己的同時,停下腳步重新觀看自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而 批判社工是有能力解構社工本質的一種取向。據此,在敘說我與社會工作的故事 時,批判社工將成為我的視角,從社工主流的論述中脫離,以期更能釐清其中存 在的意識形態與權力,以下將簡單介紹批判社會工作的淵源與基本概念。

一、社會工作的批判傳統

許 多 學 者 認 為 社 會 工 作 的 批 判 觀 點 早 在 Jane Adams 的 睦 鄰 組 織 運 動 (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即可看出端倪,她們認為貧窮是社會秩序不平等的 產物,主張連結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生活。Jane Adams 在 1889 年建設的胡爾 館(Hull House)即被認為是基變主義的溫床(Martin, 2003),但批判觀點在社工發 展史中並不順遂,1920 年代的社會工作沉浸在精神病學中,“治療”比起“改變社 會壓迫”,顯的專業且科學。

Payne(2005)指出許多批判取向的社會工作是對於基變社會工作(radical social work)的修正或挑戰,而第一波基變社工興起於 1929-1934 年間,美國遭遇 經濟大衰退,社會工作結合馬克思主義觀點,從經濟層面指出勞工如何在資本主 義中被剝削,但此波熱潮並未延續太久即因參與運動的基變工作者被專業組織及 研究機構收編而落幕(鄭麗珍,2002)。1970 年代福利國家經濟發展停滯、政府無 效率、財政問題嚴重,馬克思主義者質疑社會工作者為社會控制之工具,視心理 動力與系統理論是中產階級的產物,使用著去權(disempowerment)以及不尊重他 人的語言,且缺乏社會、政治與經濟的宏觀視野。在這樣的情境下,社工對於自 己的工作也開始產生質疑,馬克思主義者就指出,福利國家與社會工作的功能在 資本主義社會下存在著本質的矛盾。基變社會工作一時甚囂塵上,但隨著 1980 年代雷根、柴契爾夫人上台,保守主義抬頭,這股熱潮又瞬間消退,但一些批判 的觀點仍然在這次的發展中留存,持續活躍於英國、澳洲以及加拿大(Martin, 2003;

Payne, 2005;鄭麗珍,2002)。

二、批判社會學理論的進入

Howe(2009)指出基變社工雖然挫敗,但運用社會學到實務的做法開始流行,

社會工作納入批判理論的觀點,認為奠基於馬克思主義的基變社工過於簡化壓迫,

僅以粗糙的階級和經濟來分析權力與支配是不足的,無法解釋社會中被壓迫的其 它團體。我認為,基變社工關注於 Marx 所謂的下層建築(base),指出生產方式 和生產關係是決定社會結構的因素,用批判的觀點去審視資本主義對個人的影響,

讓社會工作脫離了單純的個人治療與適應之處遇模式。而批判理論的納入帶給批 判社會工作初步的框架,Marx 與批判理論學者皆認為啟蒙理性是存在的,但批 判理論指出,理性(reason)這種由前提推導至結論的悟性,在當代發展成只重視

手 段 而 罔 顧 價 值 的 工 具 理 性 (inst rument al rat ionalit y);此 外,上 層 建 築

手 段 而 罔 顧 價 值 的 工 具 理 性 (inst rument al rat ionalit y);此 外,上 層 建 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