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潛水鐘與蝴蝶:尋找遺失的社會工作拼圖

第六章 未完,待續

第二節 潛水鐘與蝴蝶:尋找遺失的社會工作拼圖

當初選擇《潛水鐘與蝴蝶:尋找遺失的社會工作拼圖》作為我的題目,是在 幾個不同思考下而產生的發想。沉重的潛水鐘就像是社會最深層的結構,箝制著 在這之中的行動者,包括助人工作者及社會工作自身,但翩翩飛舞的蝴蝶展現了 超越的遐想,是一種悠然而柔美的力量,穿透那將靈魂密封的潛水鐘。書寫到最 後,我發現自己似乎能夠看到這之間的調和之處,在結構與行動之間、在鉅視與 微觀之間、在社會與個人之間都並非零和遊戲,在這之中正產生了由下往上的力 量,一位目前正在就讀社工碩士班的愛愛會學姐 GBB 提及:

我是一個比較偏走實務路線的社工,我不會說很想要去很積極的投入在任何 的議題倡導...我是一個比較喜歡直接與案主面對面的人,那我覺得身為一個

你的興趣是在這樣的社工,如果你一直要求說,你一定要去加入一些改變制 度啦,改變什麼的,會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跟壓力...當然不是代表我們不關 心,我們也很關心...一方面我沒有特別有興趣,一方面我也會覺得很痛苦吧...

就像你在故事文本中說到,你對於社團的理念是埋種子在人的心中,我是相 信的,而現在我投入社會工作也依然相信...

確實,當我強迫自己改變社會結構與制度時,那是一種痛苦而找不到出路的 感覺,但若能將鉅視觀點展現在微觀層次,這或許將是一條可以嘗試的道路。GBB 的點醒讓我思考當初助人的初衷,以及投入服務性社團的感動,當我迷惘在社會 工作是一個專業,必須看到他人改變的同時,論文的書寫找到另一種可能,我重 新帶著更多裝備回到實務,這些裝備並非助人技巧的執著,而是對身為社會工作 者的放下,就像一隻迴旋在天際之間的蝴蝶。

個人與社會的循環-解放

透過敘說,我找到一種由下往上的力量,也逐漸剝除黏貼於身上的認同。我 認為書寫過程是視域的不斷轉換,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螺旋循環。起初,我在實 習過後對於社會結構產生憤怒,因此開始撰寫探討非本科生的題目,而關注於批 判社會學理論,理解制度對於行動者的桎梏,但我的不滿逐漸溢出而找不到出口;

隨後我轉向個人,藉由自我敘說呈現故事,對於生命重新回觀,許多情緒也在此 找到宣洩;緊接著,藉由許多文獻及理論視野,將我從個人經驗中拉到更高的社 會層次,理解到自我經驗的困頓與斷裂是社會建構的產物,而非個人的煩惱,黏 貼在我身上的各式認同,逐漸在此處鬆動;最後,我又漸漸地貼近個人,尋找自 己認同的社會工作,展現成長過程不斷被壓抑的主體性,而達到進一步的解放。

而未來將再轉向社會,這是我尚未達成的階段,從微小的力量凝聚由下往上的革 命,如同夏林清(2012:306)所說:「碩士論文只是身體力行行動方案的副產品,

若未能創造出發展抗拮與轉化權力(經濟、性別、文化等權力)之另類社會關係的 條件,專業實踐仍難以落實前進」。

論文的主軸是找路,而支撐的基線則在於抵抗與解放,走筆至此,我感受到 暫時的喘息,但我知道這並非完全的解放,反倒對未來更加的戰戰兢兢,如同《駭 客任務》中的主角,在選擇吞下看清世界真實的紅色藥丸後,也必須肩負更多的 挑戰,但我期許自己做這樣的社工。也像是曉春老師曾在 2012 年送給畢業生的

一段祝詞:

在即將踏上人生征途之時,祝願各位:

有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之事;

有力量去忍受可以忍受之事;

有來自屬天的智慧,分辨兩者之間的差別。

我用了一整篇論文回答曉春老師的問題:「你想做一個怎麼樣的社工」?論 文告一段落,或許只是暫時的停泊,但我相信至少我已經開始思考,也願意找尋,

關於社工這樣一個深遠的議題。

敘說的感動-成為一個人

書寫到最後一個段落,我想起 1950 年代對法國共產黨極度失望的一群法國 人,Foucault、Lyotard、Baudrillard、Derrida、Sartre、Beauvoir,這一代的法國 菁英,加入法國共產黨後因蘇維埃的鐵幕、霸權,憤而退出。此後不斷擺盪在馬 克斯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之間,從中誕生出自己的思考,這些思考已不預 設歷史的答案,也不預設完全正義的一方,而強調自我的主體與差異。而自我敘 說,正慢慢引領我朝這個方向走去,作真正的自己,就像 Rogers 在《成為一個 人》中,探究每一個人如何可以「成為他自己」的人,這是書寫過程中最重要的 收穫之一,我相信 Freire(1970)的理念,當我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命名、解讀 這個世界,而不再以壓迫者的角度詮釋自己的生命時,改造社會將成為可能。

書寫的感動就在於,完整的以自己的視角看待人生經驗,用自己的話語去述 說生命的歷程,這是我從來不曾想過的事情,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突破。說 故事的力量在書寫中不斷地流竄,每次的敘說都充滿情緒,最常見的是一股濃濃 的惆悵,自思緒中流洩。每回顧一段生命歷程,都會突然感覺過往的歲月又活了 過來,而那些遺留在塵埃中的記憶,以另一種新的形式賦予我更多意義。說自己 的故事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生產知識的過程能夠更真切的看到自己,而非尋找 一個假議題再套用科學術語塑造出一套虛假的真實,我曾在書寫前告訴自己,我 要寫一篇讓自己感動的論文,我想這最基本但卻最貼近自身的要求我是辦到了。

歷經三年多的時間,自從延畢開始就不斷遭受質疑的我,換取的不僅僅是一張文 憑,而是對社會工作以及生命最深刻的省思,選擇撰寫自我敘說時,永慈老師曾 鼓勵我,寫一篇十年後你仍然願意翻出來閱讀的論文吧!我想,或許未來的我並

不一定認同自己的想法,但我相信我會常常將這篇論文翻出閱讀,並分享給我的 親朋好友們,分享給那些在助人工作的道路上,和我一樣有類似困惑的學習者們。

我是一個沒有實務經驗的社工學習者,但此時此刻的我被記錄下來,代表了 社會工作中一種異質的聲音。書寫只是一個開端,我期待未來能夠引起接續的行 動,這是一篇未完的論文,但留白的結局,卻也蘊含著更多開創的可能。我也希 望正在閱讀這篇論文的讀者,不管你是否是社工社群的一份子,都能夠從中汲取 到一些能量,尤其是“成為一個人”的能量。我的故事已經暫告一個段落,換你 們來說吧~換你們來敘說最真實的自己吧!

※參考文獻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7)。變遷中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社區發展季刊,120,

1-7。

方昱(2010)。齊美爾的玫瑰:貨幣、貧窮與社會工作。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

27-49。

王行(2005)。擾人的傅柯與社工的擾人:閱讀 Chambon, Irving & Epstein 的《傅 柯與社會工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315-322。

王佳琦(2008)。徘徊在聽與說之間:一個社會工作學習者在自我與專業間的差異 對話。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惠娟(2007)。一個自我追尋的生命敘說:走出灰姑娘的童話故事。靜宜大學青 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

王增勇(2005a)。說故事、作社工。2012 年 12 月 28 日取自:

http://www.psy.fju.edu.tw/download/20070504-6/0505-1-6.doc

王增勇(2005b)。導讀:傅柯與社會工作的對話。載於 Chambon, Irving & Epstein 著,傅柯與社會工作(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譯)(頁 39-61) 王增勇(2007)。敘事與社工。2013 年 1 月 29 日取自:

http://tywangster.blogspot.tw/2007/06/blog-post.html

王增勇(2011)。建制民族誌:為弱勢者發聲的研究取徑。「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歷 程與研究途徑:與建制民族誌大師相遇」研討會手冊,161-172,台北:政 治大學社工所、陽明大學衛福所、陽明大學衛福政策研究中心。

王增勇(2012)。從台灣社工基進化談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7,

317-334。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朱政騏(2006)。假面天使 護理人員的認同政治。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

21,113-184。

呂又慧、王增勇(2010)。紀錄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以宗教體系畢業生之考試權及 就業困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9,281-294。

沙依仁(2002)。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之現況及發展。社區發展季刊,99,5-23。

李玉瑛(2004)。女性凝視:婚紗照與自我影像之戲。台灣社會學刊,33,1-49。

李栩慧(2005)。抗拒異化:醫院精障就業輔導員的行動反思。陽明大學衛生福利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猛(2003)。俗民方法學。載於楊善華(主編),當代社會學理論(頁 47-98)。台北:

五南。

余雲楚(1999)。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夢魘-一個社會學的剖析。2012 年 11 月 29 日 取自:http://www.psy.fju.edu.tw/action/actiom.htm

余漢儀(2006)。錯把專業當志業。應用心理研究,31,24-27。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沈慶盈、莊勝堯(2013)。問題本位學習融入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之研究─以「學校

與社會工作專題」課程為例。「全球化下的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研討會手 冊,181-208,新北: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林宗弘(2009)。台灣的後工業化:階級結構的轉型與社會不平等,1992-2007。臺 灣社會學刊,43,93-158。

林佩欣(2011)。圖解台灣史。台北:書泉。

林昱瑄(2012)。「現在幾點了?」-台灣千禧年後的學術這一行。「女性主義者的生 命歷程與研究途徑:與建制民族誌大師相遇」研討會手冊,80-119,台北:

政治大學社工所、陽明大學衛福所、陽明大學衛福政策研究中心。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萬億、沈詩涵(2008)。邁向專精之路:台灣社會工作的下一步。社區發展季刊,

121,199-233。

林萬億(2010)。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後專業主義的課題。臺大社工學刊,

22,153-196。

於慰慈(2003)。從駱駝到野薑花:一個老社工的重生。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

於慰慈(2003)。從駱駝到野薑花:一個老社工的重生。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