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政策建議及後續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政策建議及後續研究

根據上述之結論,本研究對於觀察臺北市過去之都市發展政策成果、當前之 政策執行現況,並對未來政策方向以及後續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一、 政策建議

(一)過往之臺北市都市發展政策成果

自民國 80 年代以降之都市發展政策,常使用區段徵收或市地重劃這兩種由 政府實施之土地開發計畫,引導都市往特定之地區發展。市場力量對於都市地區 建築開發之影響固然強大,但是政府決策所形成之政策力量亦不容小覷。臺北市 在過去曾經出現市地重劃或是區段徵收之地區,於現今確實出現了較其他地區為 大量的建築物重開發,並在內湖市地重劃區和信義計畫區(松山二期市地重劃區)

發生建築物重開發高-高空間聚集之現象。區段徵收和市地重劃屬於較大範圍之 土地開發計畫,將提供完善之公共設施服務程度以及可供直接開發之土地。不過 Lin(2003)之研究指出,就算在市地重劃結束之後,開發者仍必須頻繁地進行 土地整合,以求得當前市場上適合作為建築開發之土地。而這段開發者進行土地 整合之時間,即造成土地開發與建築開發間存在一定時間之落差。而在內湖市地 重劃區和松山二期市地重劃區,則因為捷運路線之規劃,亦是臺北市政府挹注資 源極力發展之內湖科技園區和信義計畫區,加速該地區之建築重開發而形成空間 聚集。由圖 5-1 可以看出,已完成之南港經貿園區區段徵收地區,以及辦理中之 南港第一期市地重劃區、南港第三期市地重劃區,加上捷運板南線與捷運文湖線 之連結,搭配南港經貿園區以及南港軟體工業園區計畫,應會使該地區之建築開 發速度加快,於未來形成建築物重開發之高-高空間聚集。

(二)當前之臺北市都市發展政策

過去臺北市所實施之較大規模土地開發計畫,確實有引導當前都市發展方向 之成效,而形成各地區建築物重開發程度之差異。最早之土地開發亦有劃設都市 計畫地區之目的,許多地區擬定都市計畫指定使用區段徵收或市地重劃之方式辦 理。但是當今之臺北市大多數地區已經完成都市計畫,具有一定程度之公共設施 服務以及土地使用強度,要繼續使用土地開發計畫來再次供給都市土地,存在較 高之難度。故臺北市當前之主要都市發展政策,期望藉由都市更新之方式,在都 市計畫及公共設施已經完備之地區,進行較小範圍之建築物重開發。

27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都市更新網 http://twur.cpami.gov.tw/urquery/county-1.aspx?MP=1

28 依據附錄二之數據計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之實證結果指出,固然市場力量為建築物重開發之主要影響因素,亦 不能忽略政策決策所形成之政府力量對於都市發展之影響力。故政府當前之施政 目標,並不能只是被動的劃定更新地區,等待民間實施者申請劃定更新單元來實 施都市更新;這樣並不會因為零星的建築物重開發,來加速帶動整個地區之都市 再生。政府必須主動、積極地去尋求方法,讓那些都市內部老舊窳陋地區能夠因 為重點區域之都市更新,形成建築物重開發之地方空間聚集,造就區域整體都市 再生之願景。雖然現在臺北市內部等待再次開發之老舊窳陋地區,已經難以使用 政府主導土地開發方式來引導地區之都市發展。但政府對於整體之都市再生負有 社會責任,應援引過去進行土地開發之精神,由政府主動辦理較大規模之都市更 新做為示範指導,而不僅是由民間之開發者自行申請實施都市更新而已。

其實不僅只有臺北市,臺灣高山多平原少,各大都市均有地狹人稠之情況,

未來五都之都市發展都可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若臺北市政府能越過當前都市發 展中都市更新課題之瓶頸,也會替台灣的其他都市帶來良好的示範效果。依據當 前之「愛台十二建設-都市更新方案」,內政部營建署已於臺灣北中南部劃定六 處地區,預期做為臺灣都市更新領航的旗艦計畫,如臺北市之華光社區都市更新 計畫、南港高鐵沿線再開發計畫皆是。另一方面營建署亦選定多處都市更新示範 地區,做為優先推動招商之重點地區,並希望藉由都市更新示範地區之推動,達 成改善都市機能、提振產業發展之目標。

如捷運路線這類重大交通建設之規劃,或是實施土地開發以創造都市土地再 次供給,皆為政策決策之政府力量,而形成地區之建築物重開發空間聚集;本研 究建議臺北市政府若要加速老舊窳陋地區(如萬華區)之建築物重開發,應考量 這些地區現有之交通規劃,並配合大型公共建設劃定都市更新示範地區推動都市 更新業務,應能有效進行區域之都市再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王姿尹(2009),住宅整建之不動產價格外溢效果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 士論文。

江福晟(2003),新市區住宅用地都市設計基地細分之研究─以區段徵收開發方式 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子欽、許明芳(2003),個別土地開發前的產權調整─市地重劃區個案觀察,台 灣土地研究,第 6 卷第 2 期,第 1-16 頁。

林享博(1993),建築物壽命的研究:在台北市的一個實證分析,住宅學報,第 1 期,第 47-74 頁。

吳清如(1991),建築物壽命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臺北市:雙葉書廊。

花敬群(2010),臺北市住宅供需問題的真實面貌,無殼蝸牛聯盟:

http://snail-tw.blogspot.tw/2010/05/blog-post.html

俞國華(2010),臺北市住宅建築物經濟耐用年數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 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楊松齡(1994),區段徵收之公平性與分配內涵分析,台灣地政,第 101 期,第 10-16 頁。

葉淑貞(1993),以區段徵收方式取得國宅用地之評估─以台中市國安段之開發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龍鳳、賴宗裕(2006),以代理理論觀點探討民間參與區段徵收開發之規模,都 市與計劃,第 33 卷第 3 期,第 169-188 頁。

Ansenlin, L. and D. A Griffith (1988) Do Spatial Effects Really Matter in Regression Analysis? 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Vol.65: pp.11-34

Ansenlin, L. (1995)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ISA, Geographical Analysis., Vol.27(2): pp.93-115

Ansenlin, L. (1999) Spatial Econometrics. Bruton Center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Richardso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Barlev, B and May, J (1976) The Effects of Property Taxe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of Houses in Urban Areas, Economic Geography., Vol.52(4): pp.304-310 Bourne, L. S. (1969) Location Factors in the Redevelopment Process: A Model of Residential Change, Land Economics., Vol.45(2): pp.183-193

Bourne, L. S. (1971) Adjustment Processes and Land Use Succession: A Conceptual Review and Central City Example, Economic Geography.,Vol.47(1): pp.1-15

Bourne, L. S. (1976) Urban Structure and Land Use Decision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66(4): pp.531-547

Brueckner, J. K. (1982) Building Ages and Urban Growth,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Vol.12(2): pp.197-210

Dye, Richard and McMillen, Daniel (2007) Teardowns and Land Values in the Chicago Metropolitan Area,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61(1): 45–63.

DiPasquale, D and Wheaton, W. C. (1996) 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 Market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Hayes, A. F. and Cai, L. (2007) Using heteroscedasticity-Consistent Standard Error Estimators in OLS Regression: An Introduction and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Vol.39(4): 709-722

Lin, Tzu-Chin and Evans, Alan W.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ce of Land and Size of Plot When Plots Are Small, Land Economics, 76(3): 386-394.

Lin, Tzu-Chin (2005) Land Assembly in a Fragmented Land Market through Land Readjustment, Land Use Policy, 22(2): 95–102.

Odland, J (1988)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

Summerfield, M. A. 1983. Populations, samples, and statistical inference in geography.

Osborne, J. W. (2002) Notes on the Use of Data Transformations,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Vol.8(6)

Tobler, W. R. (1970) 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 Economics Geography., Vol.46: pp234-2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Upton, G. J. G. and B. Fingleton (1985) Spatial Data Analysis by Example. Vol.1:

Point Pattern and Quantitative Data, New York Chichester: Wiley.

Whitehand, J. W. R. (1978) Long-Term Changes in the Form of the City Centre: The Case of Redevelopment,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Vol.60( 2): pp.79-96

Whitehand, J. W. R. (1979) The Study of Variations in the Building Fabric of Town Centres: Procedural Problems and Preliminary Findings in Southern Scotland,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Vol.4(4): pp.559-575

Whitehand, J. W. R. and Whitehand, S. M. (1983) The Study of Physical Change in Town Centres: Research Procedures and Types of Change,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Vol.8(4): pp.483-507

Whittle, P. (1954) On Stationary Processes in the Plane, Biometrica., Vol.41:

pp434-449

Wong, D. W. S. and J, Lee (2005) Spatial Analysi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With ArcView GIS and ArcGIS, UK: John Wiley &Sons, INC.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樓地板面積淨增加率 > 0(里個數過多故不放入)

行政區 土地面積 (單位:m2)

可開發 土地面積

不可開發 土地面積

可開發土地 面積比例

不可開發土地 面積比例 總計 386 里 185086121.72 49007703.31 136078418.41 26.48% 73.5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