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經政策與軍事戰略因素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政經政策與軍事戰略因素

壹、政經情勢概述

國內學者指出:自 1980 年代中期以來,臺灣的威權體制已經歷激烈而徹底的轉 變,並展現全面民主化的發展。其論述重點是:臺灣的民主政治重大演進,肇生於 民進黨正式成立政黨、國內解除戒嚴令及人團法的公布施行、終止動員戡亂臨時條 款、執行中央民代全面改選與修憲工作的推動,完成總統直選和政黨政治的輪替,

導致過去的威權體制政權,也隨之崩解。(蕭全政,2004:1)。臺灣從 1980 年代中 期,因為臺灣民主化的選舉,政治人物為了選舉考量,不斷提出各項減稅、競選承 諾的政策和社會福利支出,造成節節高升的財政赤字。特別是行政院在 1984 年制訂 了「基層建設計劃實施要點4」之後,確立基層建設屬於長期性工作,全力配合各縣 市的綜合發展計劃逐次推動5。經由中央政府的規劃、指導與協調下,造就了世界所 稱羨的臺灣「經濟奇蹟」6與區域均衡發展的過程,是政府扮演主導的地位與關鍵因 素的角色。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家能力已非軍事力量一途,經濟、文化、社會穩定都是國 家能力的重要指標(張亞中,2004:49)。1987 年臺灣的民主發展在解嚴後,經由各 類型中央與地方的定期選舉、各種政治運動也逐漸穩定,臺灣民眾的政治參與和民 主自由的機會相較以往也獲得更多,在臺灣的憲政體制下,基本上是將代議民主作 為政治運作及公共政策的方式(李宜卿,2010)。臺灣政治的型態由於確立了政黨 政治、社會團體的多元化、輿論媒體蓬勃發展,理性的中間選民自主意識也逐漸展

4.中華民國 83 年 10 月 13 日行政院臺(83)內字第 38671 號函核定,基層建設係以國家重大建設及其他 專案計畫未及而為地方所迫切需要之建設為主,目的在改善基層生活及生產環境,促進地方之發展。

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40021000300-0831013

5.行政院研考會中部辦公室,「臺灣省均衡地方經濟發展方案執行績效評估」,頁 205。

6.高希均指出,臺灣經濟奇蹟創造的三大主力之一,即政府把握住正確的經濟發展策略。高希均、李 誠編,《臺灣經濟四十年(1949~1989)(北市:天下文化出版,1993 年),頁 27

現,而且社會較以往更能確保基本人權,及保障公民權的環境下也有了重大改變。

由於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發展,使臺灣與大陸的貿易來往互動,在 2003 年躍升 為主要貿易夥伴關係,也是臺灣資金與技術最主要的流向所在。然而同時,海峽對 岸的中國大陸是中華民國最主要或甚至是惟一的安全威脅來源。臺灣民主化發展對 於臺灣安全的影響,具有雙重效果,它可能惡化或緩和兩岸的對立(楊永明,2004:

17)。實踐國家「主權」是一個法律概念,必需要「權力」才能落實彰顯,但是要實 質的國家整體「國力」作為「權力」的基礎(張亞中,2004:49)。學者認為臺灣正 面對經濟與政治雙重困境的問題,當前臺灣的社會、政黨與政府應即刻拋開政治角 力與算計,將爭議性的問題開誠布公的攤在陽光下,讓民眾在資訊充分下,可以明 確判斷相關問題與立場。同時為避免產生民意誤導、民心混亂的情形,政府有責任 透過詳實完整的各種方式,重新建立信任及整合社會的對立與傷痕(林顯明,2014:

122)。

參照國內政經學者蕭全政 2004 之「經濟發展與臺灣的政治民主化」論述,將我國 在台政經體制,簡述約分三個階段,筆者將重點摘要整理,如表 4-1

表 4-1 我國在台政經體制三階段

第一階段 1945 年-1980 年

政經體制 威權體制與「穩定中成長」

1.1949 年代:政治上是威權體制,以反攻大陸作戰為核心目標,實施戒嚴令,以 限制人民言論出版、集會遊行、通訊結社、報禁等權利。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 時條款」,凍結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選。

2.1960 年代:仍以威權體制的政治,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卻是蓬勃盎然,臺灣經 濟進入成長起飛階段。

3.1970 年代:威權體制下,推行十大建設工作,同時強調「中興以人才為本」,在 1972 年後中央民代增額補選中,逐步開放臺灣地區名額。

4.1980 年代:累積大量外匯存底,是「穩定中成長」,亦是「均富中成長」。

第二階段 1980-1987

政經體制 經濟發展與政治自由化

1.1980 年代:臺灣在外部經貿衝擊下,各樣的自力救濟、社會運動陸續出現,而 且在次數、類型和規模上都不斷擴張,此時期已解除戒嚴、外匯管制並開放大 陸探親。

2.1986 至 1989 年間,受國際局勢影響,新台幣升值約 50%,使得股市與房地產的 飆漲,並弱化生產環境與國際競爭力。

第三階段 1988-迄今

政經體制 政治民主化與經濟混沌化

1.1990 年臺灣申請加入 GATT。

2.1991 年臺灣香港大陸同時加入 APEC。

3.1996 年臺灣第一次總統直選、中共導彈危機。

4.1997 年中共政政經改革及全球化潮流衝擊,國內的政治民主化,受到本土化、

國際化與中國化的思維而閉鎖,對國家經濟發展產生了複雜、混沌的影響。同 時期也安全度過東亞金融危機。

5.2000 年總統選舉完成了第一次政黨輪替,我國憲法已進行了六次修訂。

資料來源:蕭全政,2004

1980 年代中期時,面對國內、外的經濟挑戰,社會企業各界紛紛要求政府放鬆 經濟管制(蕭全政,1994:7)。1980 年代末,和整個 1990 年代,年年都有各類型選 舉,因應選舉文化,政治人物大開選舉承諾以拉攏選民(鄭敦仁,1999:16-17)。

當進入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和社會多元化的互動過程之後,臺灣政界明顯浮現 政商關係糾葛不清的負面形象(孫克難,1999:23)。

當臺灣的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及社會運動擴張時,在遭遇這些的挑戰與壓 力時,政府對民間社會的主導和控制能力,已顯大幅度淪喪。因此,當政府執政的

統治能力開始弱化時,社會的商業社群也尋求可以影響政府決策的管道,當中「選 舉」正是這些社群團體達成目標的方法之一,選舉的政治生態亦從此改變。臺灣參 與選舉後的政黨或是個人,總是可獲得某些型態的政治特權,特別是財團投入選舉 的經濟誘因,於是出現政商掛鉤、權錢交易、公共建設競逐浮華(包括炒作土地及 包攬公共工程等)。由於政經施政核心均考慮以贏得選舉為主軸時,嚴重影響國家建 設的發展。

近來廣受討論的台灣薪資停滯 20 年的聲浪,此起彼落。根據媒體報導引述:「

亞洲四小龍? 台灣失落 20 年薪資不漲反倒退」(李函縈、黃鈺潔,2018)

「曾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台灣,如今卻敬陪末座,面臨薪資成長停滯不前、留不住人才等問題。

1992 年台灣人均 GDP 達到 1 萬 766 美元,當時韓國尚不到 8000 元,但 2017 年的韓國已突破 3 萬美 元大關,以 5000 美元差距將台灣甩在後頭。過去的亞洲四小龍之首,現在卻敬陪末座,不少人也感 嘆不知道台灣還有多少個 20 年能夠被浪費。」

這也凸顯了政治惡化的環境下,臺灣的經濟與軍事等各方面的專業,影響層面 會有多大。例如交通建設的兩個案例,看看民主政治中政府推動的建設效率:一是,

桃園機捷,從 1996 年從規劃到通車,耗費近 20 年。二是,行政院 1990 年提出環島 高速公路網計畫,將蘇花高納入其中,歷時 10 年完成工程規劃。在環團、觀光與安 全的各方磨合中,從蘇花高、蘇花替修正到蘇花改後的第一階段通車,也耗盡了 20 餘年,更不用提核四的政策所耗費的公帑。

貳、軍事環境演變

當蔣經國總統在 1987 年 7 月 14 日頒佈總統令,宣告臺灣地區自 1987 年 7 月 15 日凌晨零時起解嚴,解除在臺灣本島、澎湖與其它附屬島嶼實施的戒嚴令(如圖 4-1),實施長達 38 年又 2 個月的戒嚴令自此在臺灣走入歷史,同時也宣告威權體制 走入歷史。1987 至 1996 年是臺灣政治威權轉型民主化時期,至 1996 年實施總統直 選,開啟臺灣的政治民主化。誠如(黃煌雄,2017:20)在其出版「臺灣國防變革

1982-2016」一書中提到:

「30 多年來,臺灣國防歷經三大變革:國防政策從反攻大陸的戰略攻勢調整為戰略守勢;國防 預算從占中央政府總預算的 48%調降到只占 18%~16%;國防組織更由兵力總員額約 50 萬減到 21 萬 5 千。這三大變革影響之大,衝擊之深,實為政府遷台後前所未有。」

筆者根據上述說明,可以研判,國防政策變革,確實受軍事戰略、國家財政、

人員需求,需要適時的整編調整。在民主社會中,社福、教育、經濟發展、交通建 設,已經從國家整體預算中,逐漸受到重視。

圖 4-1 總統令頒解嚴令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國防政策之目的即在維護國家安全,以確保國家永續生存與發展,創造國民的 最大福祉,而軍事戰略屬於整體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是支持國防政策,建構軍事武 力的建軍指導,任務為嚇阻戰爭或預防戰爭。因此,國際情勢、台海環境、政經政 策、及社會發展等等的連帶互動,都是影響國防政策的轉變。

蒐整國內學者在研究國內兵役制度時,往往都會將軍事戰略轉型納入討論。概 以,一國在建立兵役制度考慮因素時,首先在於是否達成國防政策要求與軍事戰略 目標。一般而言,守勢戰略以防衛為主,一切戰備整備作為容易達成,現役兵員徵

集需求較緩;而攻勢戰略則須整軍經武,並有強大軍事力量支持,對兵員徵集需求

1.「攻勢作戰」時期(1949-1969)

2.「攻守一體」時期(1969-1979)

3.「守勢防衛」時期(1979-2002)

4.「積極防衛」時期(2002 迄今)

蘇進強 沈明室

我國國防政策的回顧與前 瞻.

1.鞏固國防階段(1949-1959)

2. 短 暫 的 反 攻 , 長 期 的 備 戰 階 段

(1960-1978)

3.攻守一體階段(1978-1990)

4.防衛固守階段(1991-2000)

國防部 2006 國防報告書

1.戒嚴戰備時期(1949-1988)

2.民主過渡時期(1988-1996)

3.民主鞏固時期(1996〜迄今)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根據上表顯示,無論學者或是國防報告書所區分的軍事戰略轉型階段,大致以

根據上表顯示,無論學者或是國防報告書所區分的軍事戰略轉型階段,大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