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師習慣用評量來衡量學生的能力,他們相信評量是最能直接反映出教 學目標是否實現的結果,也根據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判斷自己的教學優劣 Guskey(2003)。然而,評量總是出現在一段學習歷程之後,教師根本無法 即時修正自己教學上的誤區,以致於教學雙方都很受挫。

要能即時修正教學時的問題,就要透過反思。Schon(1983)提出兩個 概念,一為「對行動反思」(Reflection-on-action),另一為「行動中反思」

(Reflection-in-action)。「對行動反思」意指教學實踐的前後,利用過去所學 之理論知識、教學經驗等,檢視思考如何改進能更完善。「行動中反思」則 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針對當下發生的問題進行反思、調整與處理。

「反思」研究是一門學問,且並非研究者的研究主題。在此僅針對反思 運用於華語教學上的意義和做法來探討。

一、教學反思的意義

教學反思並非只能用於課後,也可用於課前或課堂上。尹小芳(2006)

談到,反思是教師對過去的經驗或知識,主動且具目標導向的思考行為。王 錄梅、冷澤兵(2007)指出,教學反思是有目的性地,對過去經驗或正在實 踐當中的課堂,以及這些教學內容的蘊含的理論或假設,所進行的認知加工 過程。單中惠(2002)談到,反思讓教師在實際進行課堂操作之前,便對課 程目標有了明確的了解,使教師能深思熟慮自己的教學安排,換句話說,反 思更具目標性地引導教師設計教學內容,去達成給自己設定的教學任務。

許健將(2008)提到,根據 Dewey(1933)的說法,當教師在教學中遇

到困難、麻煩或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就會開始反思。Dewey(1933)也說,反 思會促使知識增長及教學優化。丁樂(2010)提到,教師在課堂結束後,將 自己的教學過程作為研究對象,反省優缺點,除了能有效積累教學經驗,也 能優化教學設計。王希海(2008)指出,教師自主進行教學反思,有以下三 種優點:一、能提升教學能力,二、能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三、對教師的 專業發展很有幫助。宋如瑜(2009)提到,新手教師在剛踏入教學這條路時,

可於每次課後反省當天的教學情形,記錄發生的語言或是文化問題,以及如 何解決的方法;另外,如要持續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感測與處理教學問題 的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綜上所述,首先,反思並不只在教學結束後進行,教師在備課時,可利 用過去積累的經驗或專業知識,設立教學目標或課程設計,甚至預設學生偏 誤,提前安排進教學內容,降低偏誤發生率。其次,無論課前或課後反思,

都能為教師帶來許多好處,除了能讓課程設計更臻完美,也能增強專業能力。

如中國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所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 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二、教學反思的做法

如前一段所說,反思並不限於課後,然文獻當中課前反思的探討仍比課 後反思少。根據Dewey(1933)的說法,教師反思開關的啟動,必須從遇到 困難、麻煩,或是無法立即處理的經驗開始。那麼如何開始教學反思的實際 操作呢?

張保杰、馬林青(2010)及尹小芳(2006)即將反思分為教學前、中、

後。教學前反思指教師將自身具有的理論知識、經歷經驗,融入教學設計當 中;教學中反思指課堂進行時,對於自身表現和學生反應,隨時保持警覺;

教學後反思指課程結束後,通過自己或他人的有效評價,改善課堂設計。

圖 2-1 反思流程圖

丁樂(2010)提到反思流程應如圖 2-1 所示:

另外,還將反思方式分成三種,教案點評式、重點記載式、前後對比式。

教案點評式指教師於課後,在備課教案上紀錄課堂上的情緒感受、問題或心 得,給予點評;重點記載式指將教學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部份,無論好壞 都記錄下來;前後對比式指將課前與課後,與教師預期相反的情況,相互比 較,思考後記錄下來。

王亞娟(2010)總結出四種反思方法:一、反思總結法:觀察自己或觀 摩他人教學實踐之後,記錄下教材、教學活動、教學法的使用等優缺點;二、

對話反思法:於課堂結束後,將自己所觀察到的相關問題或現象,與其他教 師交流;三、錄像反思法:架設器材錄錄下自己上課的影像,從第三者的角 度觀看與反思;四、行動研究法:可利用訪談、測驗、問卷調查等方法,分 析問題與原因,修正之後再設計新教案,透過此種方法可解決教學過程中的 難題。

王錄梅、冷澤兵(2007)指出反思途徑有四種:一、撰寫教學日誌。教 師先確定日誌分項,有了明確的大綱之後,可以知道課堂上要觀察什麼,用 以解決課上發生的問題與困擾,其優點是日誌格式、紀錄的平台都沒有嚴格 規定;二、尋求同伴對話。當遇到難題時,可與同事相互討論,個人的知識 或經驗有限,透過交流分享,能借鑑他人經驗或想法,有效解決問題;三、

閱讀理論文獻。用理論支持自己的教學活動設計或式課式安排。當教師發現 不了自己的教學問題,閱讀理論文獻不僅能指引教師找到解決方向,也可幫 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四、徵求學生意見。教師藉由學生反饋,掌握學生需

圖 2-2 Gibbs反思循環理論 求,了解自身教學優缺,對學生或老師都能獲得好處。

王希海(2008)指出改進教學的反思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教育敘事 研究,也就是撰寫教學日誌,能檢視自己教學上的不足之處,進而提出修正 方法;二、典型案例剖析。找出一個典型的偏誤、事件、現象,深入研究,

將其記錄下來,待將來類似情況發生,就能快速找到解決辦法;三、檔案袋 法。將教師的履歷表、教案、反思記錄等等,整理、蒐集,紀錄教師的進步 與成長,推進教師自我優化;四、課堂調查。通過與學生對話,掌握學生對 課堂、教師的意見,強化教師對課程安排的了解。

Gibbs(1988)提出了「反思循環理論」(The Reflection Cycle),將反思 過程分為六階段,如下圖:

這六個階段「描述」、「感受」、「檢視」、「分析」、「結論」、「行動計畫」, 分別需要反思者做些什麼,說明如下:

(一) 描述:描述我要反思的事件,包括完整的背景資訊,比方說:參與 對象、發生地點、如何發生等。

(二) 感受:說明事件發生當下我的情緒或感受、學生或是事件參與者的

(三) 檢視:檢視事發當下我做了哪些處理、別人或是教學對象又是什麼 反應、我這樣處理的優缺點是什麼。

(四) 分析:做了處理以後,事情變好或變壞了,為什麼會那樣?有沒有 理論或專書文獻,可支援我的處理方式,或提供我更好的處理方法。

(五) 結論:紀錄這次事件讓我學到什麼、若是再次發生,我怎麼做會更 好、面對類似事件,我需要培養哪方面的解決能力。

(六) 行動計畫:如果類似情況再發生,我會有什麼不同的處理方式、更 具體的計畫我需要培養的能力、我如何確定下次我一定會做得不一樣或 是更好。

從以上所說,了解反思的方式、作法,以及背後的用意。然而,即使反 思可以是自由的紀載教師的上課紀錄,執行時也有一些原則是需要注意的。

呂洪波(2012)指出,撰寫反思紀錄時,有四項原則需要避免:一、避免只 問不答的反思。當教師在課堂遇到難題時,寫下心中所有的困惑,同時也應 該重視如何解決問題,不能只是單純紀錄問題;二、避免單純個體的反思。

一個人的知識經驗有限,教師可以向同事、資深教師諮詢,或是多多利用備 課會議或是教師會議,與同事們討論;三、避免淺表彌散的反思。反思並非 隨筆小記,有些教學問題也非一時一次性就能解決的,應該找出問題核心,

展開持續性的反思,深入問題根源;四、避免形式單一的反思。反思形式若 是過於單一,難免流於過度主觀,且省 思假若過於自由或嚴謹,都不能「持 續」、「深入」地進行。

三、小結

面對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教材、國籍、人數等因素,隨之產生的教學問 題也千變萬化,即便教師已獨當一面,但與初出茅廬有資深老師看課時不同,

再也沒有人能即時給予回饋,這時,反思就是最好提升自我的資源。陳美玉

(2008)談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持續要求自己不斷改進,秉持這個信念,

才能使自己教學專業上的成長,和實際的教學行動產生連結,獲取有效的教 學成果。

就研究者針對產學班華語課自我反思經驗來說,行政單位作業需要,時 常有突發情況需要中斷課堂或借用學生等,加上學生人數多,教學、活動操 作、作業等問題難免也比較多。反思內容包含日期、課堂進度、出缺席情況、

學生反應,以及教師所遇到的問題,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提供教師專業成 長的養分。身為華語教師,要能「持續」、「不斷」檢視自身的問題、增進專 業知識或技能,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成本最低但是卻最直接、有效的 辦法,且形式自由,在教學忙碌、狀況百出之時,一樣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