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研究結果與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研究者分析與歸納教學反思、教學實踐與成效評估之後,回顧第一章所 提的研究問題,回答如下:

研究問題:透過反思如何設計出適合產學班印尼籍學習者的華語課程?

不同的華語教師,教學風格就會不同,學生喜歡的上課或學習方式也大 相逕庭,沒有一種風格或是教學法是完全「適合」某一類的教學對象的。授 課教師必須因應教學對象的性格、程度、背景條件等設計教學內容,這才是 研究者認為的「適合」。

主觀的部份因人而異,而有些客觀辦法是共通的,以下是研究者根據 Gibbs(1988)「反思循環理論」六步驟反思而得,適合產學班印尼籍學生的教 學設計辦法。

一、 教學大綱:擬定時需考慮學生的動機高低問題,不要將教學流 程安排地太緊密,也不要給過多的進度壓力;一個學期 16 週,建 議四週上完一課。學生不管在小考、活動,或是上課回答問題都會 拖延上課時間,教師須有隨時重設課程規劃的彈性。

二、 教學目標:需明確、具體、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每一週學生的 學習情況來擬定,每週可設立三到五個教學目標、一到兩個主軸,

圍繞核心進行教學,才不會拖延進度。

三、 教學流程:第一,中文發音和聲調對印尼學生來說非常困難,

由於班級人數過多無法準確糾音,聲調練習可讓全班同時開口練習,

時最大的難點,認字活動的設計可活絡課室氣氛,也可加深學生對

容。然兩班皆有部份低於60 分者,落差頗大,研究者分析原因可能是第一,

第六課學習之語法牽涉語序,中文語序又與印尼語不同,是學生很大的難點,

第二,期中考題沒有任何圖片輔助,學生認字與理解能力若是不好,很難獲 得高分,三、因應疫情關係,學校超前部署實施非同步遠距上課,雖然教師 錄製了影片也佈置了作業,但很難確定學生是否完整看完,等於少了一週上 課時間,以上種種導致部份學生成績不如預期,也提醒教師須調整出卷或上 課方式。

從回饋問卷來看,絕大部份的題目獲得超過4 分的高分,代表學生對教 師所使用的教學技巧與課程設計感到很滿意。少數題目如上課進度適中、小 考方式、小組座位的改變與安排,分數為 3.87 與 3.90,是教師經過一學期 的觀察後做出的調整,雖然不是人人都滿意,但確實對課堂有助益,教師須 再觀察一段時間再進行微調。問卷最後一題「這樣的課程訓練紮實,我很推 薦」得到了 4.01 的高分,反映出學生對整體教學規劃與技巧的使用有很高 的認同。

從教學現場的觀察來看,教師所使用的教學與練習技巧、課室經營原則,

以及經過反思改良後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與教學流程,都能讓學生容易理 解教師所說、課堂所學。且在課上教師盡量創造聽、說、讀中文的機會,盡 可能地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提高上課專注力,降低學生之間聊天、吵鬧,

或是偷用手機的機率,也有益於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和語言水平。

第二節 教學建議

修習過華語教學相關專業的教師都清楚,要將課上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 吸收、應用於實際教學當中,然面對前所未見的產學班華語課,仍時常會有 力不從心、不知所措的時候。研究者經過蒐集各式研究工具、反思教學流與 評估學習成效,總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教學建議:

一、課程規劃方面

若是行政單位許可,在教學以前,應先進行分班測驗,按照學生的語言 水平或學習動機配班,有利於教學進度的推動,與學生學習質量的保證。然

產學班學生大多數時間都在校外實習,要協調分班考試、上課時間都很不容 易。

假使無法先根據學生語言程度分班,建議教師在規劃課程大綱時,先預 留「緩衝時間」,面對動機低的多人大班,教師必須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告訴自己要放慢步調與進度,不要給自己和學生太大的壓力。以每週兩小時 (實際教學時間為100 分鐘)為例,教完完整一課大約需要 4 週時間,也就是 說,如果教材難易度、詞彙語法量與《當代中文課程》相似,一個學期進度 為四課,期中考前上完兩課,期末考前再上兩課。

二、教學環境方面

硬體設備除了常見的黑板、投影機、電腦,建議教師自備(或行政單位 提供)可攜式麥克風。學生人數太多,教室空間一定很大,一般學校提供的 麥克風有兩個問題:第一,無法自由移動,第二,音量過大會干擾或被干擾。

軟體設備除了學校網路平台以外,建議教師請班長(或任一有責任感的 同學)成立社交平台群組,方便及時提醒考試或作業內容,也可將作業上傳 至兩個平台,請學生自行打印。注意頁數不要太多。

三、教學設計方面

(一) 教學內容不宜過多。以研究者的教學設計為例,每次大約可上完一課 其中一個對話的生詞及課文或語法。學生學時少,也不預/複習,因此容易 忘掉上週所學,建議每週都要花10-20 分鐘複習。

(二) 課室活動與教材內容需要搭配進行。若是只有其中一種顯得單調乏味。

課室活動時間為15-20 分鐘,學生人數多,時間不能預留太少,預留太多則 拖延課程進度。

(三) 作業或考卷設計盡量避免容易作弊或抄寫的形式,也要考慮設計意義 與教師閱卷時間,例如「給漢字句子寫漢語拼音」,絕大多數學生只會照抄,

無效練習又浪費教師批改時間。

(四) 活動或小考設計,盡量簡單。教師不通學生母語,學生英文也不是特

而提高學習動機。

(五) 教師瞭解學生程度以後,座位安排盡量將程度好與不好的學生交錯座 位,若是差生群聚,教師提問時沒有同學幫忙,就會拖延上課時間。

四、師生互動方面

(一) 多給予正向回饋,鼓勵與讚美學生的學習表現;即使學生犯錯,也要 先稱讚再糾正,例如「這個句子很好,可是有一點問題……」。

(二) 教師態度自然大方,不要過度緊張或嚴肅,也不要為了拉近距離就時 常玩遊戲或跟學生打成一片。

(三) 記住學生姓名;投影片設計可用學生照片當範例,會瞬間活絡課堂氣 氛。

(四) 語速不可過快或過慢、咬字清晰,以及使用學生習得的生詞語法進行 溝通,務必要讓學生聽懂教師所講的話,這樣會讓學生備感安心。

第三節 研究限制

受限於研究者時間、人力等因素,因此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僅只於教師 授課的兩個班級,也無法完整觀察完第二個學期。在其他方面亦有不足之 處仍待改進: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內容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目的是透過教 學反思紀錄課堂觀察到的問題與現象,以及彙整學生成績與課程回饋問 卷,進而優化教學大綱、教學技巧與流程設計。但若是要即時修正教學環 節,應用於下一次的課堂中,應該採用行動研究法,回饋問卷也可改成針 對每次上課的反饋。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行政單位安排的華語課共有四學期,研究者從2019 年 9 月開始上課,

完研究者教學的第二個學期,此為研究對象的限制之一。

再者,關於學習者為何第三學期開始還停留在零起點階段,以及教材 從《學華語向前走》更換至《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這其中教師、教 材、教學技巧與方式,對學生產生哪些影響,不能深究,只能片面探析學 習者從第三學期以來語言程度的提升,以及對教師教學技巧與流程設計的 滿意度。

此外,少數學生在印尼已經學過些許中文,加上動機較高,行政單位 在開學前沒有施行分班測驗,將學生按照程度配班,導致班上動機高低落 差大,對於學習內容的吸收、課程進度快慢,想法都不一致,能力或成就 測驗成績蒐集,與問卷調查結果也會有些微影響。

三、教學流程設計限制

研究者同時身為授課教師,好處是能在第一線教學現場觀察學生學習情 形,缺點是時間、人力有限,雖有教學錄音與錄影可反思過程,但是多少有 些遺漏。其次,上下學期的教師為同一人,除了座位安排與小考設計等做了 較大的變動,其他如教學技巧、教學法的使用、生詞提問、語法講解,其實 沒有太大差異,無法明確證實教學流程設計的改變帶來什麼具體的成果。

四、學習成效評估限制

學生並非教學專業出身,填寫問卷憑的是對教師與課堂的喜好,教為主 觀,因此學習動機的高低、對老師的喜歡與否都很可能左右選項的填寫。問 卷應該設計開放式問答,讓學生在每一個選項勾選之後,寫下為何勾選該選 項的原因。

另外,成就測驗為下學期期中考試題,試題當中學生錯答最多的是第四 大題重組句子與第五大題合併句子。重組句子的難點是考試範圍的語法恰巧 為印尼學習者的難點,而合併句子的題型雖然是按照教材內的語法練習題型 所出,但是學生其實在第六課之前,並沒有專門獨立一個語法點出來,學習

「clause as modifier」該語法,因此造成成績落差大,也影響了測驗結果。

第四節 未來展望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過程與結論,在此針對行政單位與研究者兩端,提 出可供未來持續發展的方向與建議。

一、 行政單位方面 (一) 了解學生背景

研究者認為,在開學之前,行政單位應該實施分班測驗,不僅方便教 師有效教學,學習者動機或背景一致,也能提高對學習內容的吸收與理 解;若是時間、人力等因素有限,無法執行分班測驗,也應該先發放問 卷,詢問學生在母國學習中文的情況如何,包括學過多久、學過漢語拼音

研究者認為,在開學之前,行政單位應該實施分班測驗,不僅方便教 師有效教學,學習者動機或背景一致,也能提高對學習內容的吸收與理 解;若是時間、人力等因素有限,無法執行分班測驗,也應該先發放問 卷,詢問學生在母國學習中文的情況如何,包括學過多久、學過漢語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