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課程分析與教學設計反思

第一節 課程分析

劉珣(2000)、呂必松(1996)提到,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授課的主 要依據。一本理想的教材能明確看出教學目標和要求,合適的教學內容與原 則,換句話說,它告訴了我們「如何教」與「教什麼」。傅海燕(2007)指 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並不是讓學生控制課堂,而教師什麼也不做,而是 清楚學生背景、掌握學生需求、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進而規劃出適合的課 堂內容。

教師在備課時,應對教材(教學內容)了解透徹,略知學生背景、需求 與難點10,才能設定教學目標,以及設計教學流程。除了教師本人以外,教 材和學生可以說是課堂另外兩大元素,只要把握好了這兩大元素,加上教師 完善地備課,教學過程定是順暢且有效的。

一、使用教材分析

研究者所教授之班級所使用的教材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策劃,並由聯經出版社所共同推出的《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於 2015 年 出版,是目前市面上使用率及時效性最高的教材之一。

此教材由通識中心選擇與提供,教師無法自由更換或自編教材;上完《當 代中文課程》一課所需時間大約為8-9 小時,以產學班華語課來說,每週課 時僅有兩小時,換句話說,上完一課至少需要四週時間。

周小兵、李海鷗(2004)談到,教師拿到教材後,應做以下三種處理: 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Textbook1)

主編 鄧守信

6 地點、方位 14 天氣

詞彙量 文法量 詞彙量 文法量

圖 4-1 《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 1-8 課詞彙語法量分布

印尼籍學習者使用時,仍有一些不適用之處。

(一) 教材不便攜帶:學生每週上一次課,一課會切分成四到五週上完,當 天除了兩個小時的華語課,還有六到八小時的專業課,教材對學生來 說太過厚重,不是沒帶就是忘了帶走。

(二) 教學內容太多:對學生來說,要記得的詞彙每課多達34-43 個,語法 則是4-5 個,完整一課上完需花費四到五週時間,第四週複習的時候,

時常會有學生忘記第一週學過的內容;對教師來說,時間非常有限,

不易切分段落。

(三) 使用英文翻譯:就研究者觀察,產學班學生英文程度普遍不佳,教材 內的英文翻譯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形同虛設,他們更依賴的是翻譯軟件,

或是程度較好同儕的幫忙。

二、教學對象分析

研究者針對授課班級之印尼籍學生進行簡單的背景調查,包括基本資料:

姓名、國籍、年齡、性別;臺來以前是否學過中文:家裡是否有人會說中文、

是否學過中文、學過多久中文、是否學過漢語拼音或是注音符號;以及在不 同場所說中文的頻率高低,分別是在宿舍、公司、學校、出去玩的時候。一 共有兩個班級,稱做A、B 班,70 名學生。除了少數家裡有人會說中文,或 是華僑背景的學生,基本上,大部份學生的學習起點相同。調查結果統整如 下:

(一) 學生年齡

圖 4-2 學生年齡分布

圖 4-3 性別比例分布

學生年齡落在18-24 歲之間。18 歲有 3 人、19 歲有 19 人、20 歲有 29 人、21 歲有 12 人、22 歲有 3 人、23 歲有 3 人、24 歲有 1 人。從圓餅圖可 以看出,以19 和 20 歲的學生為多數,當中年齡偏小的 18 歲,與年齡偏大 的23、24 歲,人數較少。

(二) 性別比例

男性比例高於女性。男性有44 名,女性有 26 名。A 班男性有 25 名,

B 班有 19 名;A 班女性有 12 名,B 班有 14 名;兩個班級皆是男性人數為 多。如圖4-3 所見:

(三) 家人會說中文比例

圖 4-4 家人會說中文比例

圖 4-5 來臺以前學過中文比例

家裡有人會說中文的有11 名,不會說中文的有 59 名。但並不是家裡有 人會說中文,學生就會說,經教師觀察,A 班 3 名學生填寫家裡有人會說中 文,但上課表現並沒有特別突出;而 B 班有 8 名填寫家裡有人會說中文,

有幾位雖然詞彙量不足,或是帶點口音,但能與教師對答如流。

(四) 來臺以前學過中文比例

來臺以前學過中文的人數是 14 名,沒學過的是 56 名。A 班有 8 名學 過,B 班有 6 名學過。有趣的是,B 班家裡會說中文的有 8 名,卻只有 6 名 來臺以前學過中文。由此可見,並不是家裡會說中文,就一定學過中文,或 是中文學習動機比較強。見下圖:

圖 4-6 來臺以前學過多久中文比例 (五) 來臺以前學過多久中文比例

總的來說,沒有學過中文的比例最高,共有 51 名。讓教師驚訝的是,

學過三個月以上的有 5 名,分別是 A 班 2 名,B 班 3 名。另外,上一題填 寫沒學過中文的有56 名,這一題卻只有 51 名,研究者推測,當中這五名,

可能只學了一個星期左右,沒有太多實質內容,故而本題填寫沒學過。

(六) 來臺以前學過漢語拚音或注音符號比例

與上題相同,沒有學過漢語拼音或注音符號的學生佔大多數,有51 名。

A 班學過漢語拼音的有 6 名,B 班 8 名;學過注音的兩班皆為 0 人;但兩者 都學的 A 班有 2 名,B 班有 3 名,也就是說,A 班這學過的 6 名當中,有 三分之一的比例兩者都學了,而B 班則是四分之一。

(七) 在不同場所使用中文頻率高低比例

圖 4-8 在不同場所使用中文頻率高低比例

從圖 4-8 可看出,不管在哪個場所,「偶爾說中文」比例都是最高的。

在宿舍,「不說中文」的比例是四個場所當中最高的;而在公司,「總是說中 文」的比例是四個場所裡最高的;另外,出去玩的時候,「總是說中文」的 頻率也較高。在學校、宿舍,或是出去玩,由於都跟印尼籍同學或朋友攜伴 而行,絕大部分時間都以印尼語進行溝通。由此研究者推測,學生在必要情 況下(一定得說中文),才會使用中文,中文學習的動機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