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印尼產學專班華語課的教學反思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印尼產學專班華語課的教學反思"

Copied!
1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華語文教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印尼產學專班華語課的教學反思 Teaching Reflections on CSL Course of Indonesian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Class. 簡佳紅 Jian, jia-hong. 指導教授:曾金金 博士 中華民國 109 年 8 月 August, 2020.

(2)

(3) 印尼產學專班華語課 的教學反思 中文摘要 一般來說,華語教師所受的專業知識或是教學訓練,針對課型與對象大 多是小班制、動機高的學習者,並無培訓教師處理如產學班華語課這樣學時 少、動機低、學生人數眾多的班級。除此之外,在教材無法更換,以及師生 缺乏共同教學媒介語的情況下,教師如何使用目的語進行有效教學,且讓每 位學生參與課堂,成為最大挑戰之一。故探析研究者的教學流程規劃與教學 技巧使用,是否能讓學習者有效學習為本研究的重點之一。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 ,研究對象為產學班七十 名印尼籍學習者,分析各項研究資料如教學反思、投影片、相關測驗、學生 背景調查問卷、課程回饋問卷等,紀錄與分析教學過程,旨在透過觀察與反 思,並結合文獻探討與資料分析結果,優化教學大綱與教學流程設計,評估 學習成效與課程回饋,歸納並整理出適合印尼產學班的教學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在教師的教學規劃下,學習成效評估一、準備級能力測 驗: 總題數是 25 題,A 班平均答對題數是 18.4 題、B 班是 17.7 題;二、 期中考成就測驗:滿分是 100 分,高達總人數的 60%超過 70 分,其中 A 班 平均分數為 78.13 分、B 班 72.87 分;三、課程回饋問卷:最後一題「這樣 的課程訓練紮實,我很推薦」得到了 4.01 的高分。顯示教師經過反思後的 教學技巧使用與流程設計有其效果,學生也對此給予高度肯定。 關鍵詞:產學班、大班課、教學技巧、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i.

(4) Teaching Reflections on CSL Course of Indonesian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Class Abstrac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eaching training that CSL teachers receive is for learners with high motivation and a small class size. There are no specific programs to train teachers how to deal with classes with low motivation, and a large scale, such as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classes. Apart from this, in the event that teachers cannot change the textbook and lack of a mediating language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how to teach effectivel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let every student participate in the course becomes 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Therefore, the main point 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the design of these courses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kills. This study uses content analysis and survey research. The participants consisted of 70 Indonesia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an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class. The teaching processes recorded and analysed include several research materials such as teaching reflections, slides, examinations, background survey of students, questionnaire on course feedback, etc. The aim is to optimize the course syllabus and design, evaluate the learning result and course feedback, and summarize appropriate teaching advices for similar learners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Learning evaluations illustrate that participants highly value these reflective teaching skills and course design. Firstly, in the novice level reading test, 25 of total questions, the average correct score of class A was 18.4, and 17.7 for class B. ii.

(5) Secondly, in the midterm examination, more than 60% of learners got scores over 70, which the full credit was 100. The average score of class A was 78.13, and in class B, 72.87. Thirdly, in the course feedback questionnaire, the last statement (“We were well trained by this course, I recommend it.”) received a score of 4.01. This means use of effective teaching skills and well-designed courses truly do show results, and this is supported by positive confirmation from students.. Keywords: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class, large class, teaching skills,. course design, teaching reflections. iii.

(6) 目錄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一、研究目的 .......................................................................................................... 4 二、研究問題 .......................................................................................................... 5 第三節 論文架構 ......................................................................................................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5 一、新南向專班 ...................................................................................................... 5 二、產學班 .............................................................................................................. 5 三、大班 .................................................................................................................. 6 四、綜合課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 7 一、教學反思的意義 .............................................................................................. 7 二、教學反思的做法 .............................................................................................. 8 三、小結 ................................................................................................................ 11 第二節 課堂教學技巧 ............................................................................................ 12 一、. 語音、聲調教學與練習技巧................................................................ 12. 二、. 詞彙教學與練習技巧............................................................................ 20. 三、. 語法教學技巧與策略............................................................................ 31. 四、. 小結........................................................................................................ 38. 第三節 教學方法 .................................................................................................... 41 一、直接教學法(the Direct Method) ............................................................... 43 二、聽說教學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 44. iv.

(7) 三、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 47 四、合作學習法(Coopera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48 五、小結 ................................................................................................................. 49 第三章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51 研究方法 .................................................................................................... 51. 一、內容分析法 ..................................................................................................... 51 二、調查研究法 ..................................................................................................... 5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52. 一、發現問題 ......................................................................................................... 52 二、閱讀文獻 ......................................................................................................... 52 三、資料蒐集 ......................................................................................................... 52 四、評估教學 ......................................................................................................... 52 五、研究結論 ......................................................................................................... 53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資料 ................................................................................ 54. 一、研究場域 ......................................................................................................... 54 二、研究資料 ......................................................................................................... 54 第四節 第四章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 ................................................................................................ 59 課程分析與教學設計反思 ............................................................................ 60 課程分析 .................................................................................................... 60. 一、使用教材分析 ................................................................................................. 60 二、教學對象分析 ................................................................................................. 65 第二節. 課室經營理念 ............................................................................................ 69. 第三節. 教學設計與範例 ........................................................................................ 74. 一、教學大綱 ......................................................................................................... 75 二、教學目標 ......................................................................................................... 80 三、教學流程規劃 ................................................................................................. 82 四、教案設計與範例 ............................................................................................. 84 第五章. 教學實踐反思及成效評估 ............................................................................ 99. v.

(8) 第一節 教學實踐 .................................................................................................... 99 一、. 該課生詞聲調練習.............................................................................. 100. 二、. 認字活動.............................................................................................. 101. 三、. 聽對話錄音回答問題.......................................................................... 104. 四、. 看圖說出完整課文.............................................................................. 105. 五、. 生詞教學.............................................................................................. 106. 六、. 語法教學.............................................................................................. 107. 七、. 複習課文.............................................................................................. 109. 八、. 課室活動.............................................................................................. 110. 九、. 小考...................................................................................................... 110. 第二節 成效評估 .................................................................................................. 114 一、能力測驗 ...................................................................................................... 114 二、成就測驗 ...................................................................................................... 119 三、課程回饋 ...................................................................................................... 121 第六章 研究結果與結論.......................................................................................... 127 第一節 研究結果 .................................................................................................. 127 第二節 教學建議 .................................................................................................. 129 一、課程規劃方面 .............................................................................................. 129 二、教學環境方面 .............................................................................................. 130 四、. 教學設計方面...................................................................................... 130. 五、. 師生互動方面...................................................................................... 13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131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 131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 131 三、教學流程設計限制 ...................................................................................... 132 四、學習成效評估限制 ...................................................................................... 132 第四節 未來展望 .................................................................................................. 133 一、. 行政單位方面...................................................................................... 133. vi.

(9) 二、. 研究者方面 .......................................................................................... 133. 參考文獻 ...................................................................................................................... 135 書籍類 ...................................................................................................................... 135 期刊與雜誌類 .......................................................................................................... 136 其他研究報告或論文 .............................................................................................. 137 網路 .......................................................................................................................... 138 附錄一:學生背景調查問卷 ...................................................................................... 139 附錄二:錄影同意書 .................................................................................................. 144 附錄三:學習單範例 .................................................................................................. 145 附錄四:小考考卷 ...................................................................................................... 146 附錄五:華測會準備級能力測驗卷 .......................................................................... 147 附錄六:期中考卷(五-六課) ................................................................................. 159 附錄七:課堂教學日誌 .............................................................................................. 164 附錄八:課程回饋問卷 .............................................................................................. 166. vii.

(10) 表目錄 表1-1 印尼來臺學生人數概況.............................................................................................2 表 2-1 各家學者所說語音教學技巧整理...........................................................................15 表 2-2 Larsen-Freeman(2011)直接聽說法與聽說教學法之異同......................................46 表 4-1《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一到八課教材分析......................................................61 表 4-2《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 1-6 課分析....................................................................62 表 4-3 2019 年 9 月上學期大綱...........................................................................................77 表 4-4 2020 年 3 月上學期大綱...........................................................................................78 表 4-5 四週完整一課教學大綱範例..................................................................................79 表 4-6《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第三課詳細教案範例..................................................84 表 5-1 準備級能力測驗題目與答題正誤人數...............................................................116 表 5-2 準備級能力測驗選項與答題正誤人數...............................................................117 表 5-3 期中考各題型範例.................................................................................................119 表 5-4 回饋問卷之提高學生學習動機............................................................................121 表 5-5 回饋問卷之提高學生學習表現............................................................................122 表 5-6 回饋問卷之發音與聲調教學調查........................................................................123 表 5-7 回饋問卷之課文教學調查....................................................................................123 表 5-8 回饋問卷之生詞教學調查....................................................................................124 表 5-9 回饋問卷之語法教學調查....................................................................................124 表 5-10 回饋問卷之課室與課後安排..............................................................................124. viii.

(11) 圖目錄 圖 1-1 印尼來臺學生人數概況.............................................................................................2 圖 1-2 產學班印尼籍學生在不同場所說中文的情況......................................................3 圖 2-1 反思流程圖..................................................................................................................9 圖 2-2 Gibbs 反思循環理論...................................................................................................10 圖 3-1 研究流程圖................................................................................................................53 圖 3-2 來台前學過中文比例...............................................................................................59 圖 4-1 《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 1-8 課詞彙語法量分布.............................................64 圖 4-2 學生年齡分布............................................................................................................66 圖 4-3 性別比例分布............................................................................................................66 圖 4-4 家人會說中文比例...................................................................................................67 圖 4-5 來臺以前學過中文比例...........................................................................................67 圖 4-6 來臺以前學過多久中文比例..................................................................................68 圖 4-7 來臺以前學過漢語拼音或注音符號比例.............................................................68 圖 4-8 在不同場所使用中文頻率高低比例.....................................................................69 圖 5-1 產學班華語課教學流程..........................................................................................99 圖 5-2 生詞聲調練習投影片範例一................................................................................100 圖 5-3 生詞聲調練習投影片範例二................................................................................100 圖 5-4 學生認為閱讀難度高低比例................................................................................101 圖 5-5 認字困難人數比例.................................................................................................102 圖 5-6 學生閱讀能力自我描述比例................................................................................102 圖 5-7 學生認為閱讀能力提高有助於日常生活比例..................................................103 圖 5-8 認字活動投影片範例............................................................................................103. ix.

(12) 圖 5-9 看圖說出完整對話投影片範例...........................................................................106 圖 5-10 看圖說出完整對話投影片範例........................................................................107 圖 5-11 語法教學投影片範例.........................................................................................108 圖 5-12 課文複習活動投影片範例................................................................................110 圖 5-13 小考範例..............................................................................................................111 圖 5-14 學生作業生詞字卡範例....................................................................................112 圖 5-15 學生作業生詞提問範例....................................................................................113 圖 5-16 準備級能力測驗答對題數分布.......................................................................116 圖 5-17 期中考成績分布................................................................................................120. x.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成四節。首先從研究背景與動機談起;其次,第二節闡述研究 目的,延伸至研究問題的提出;第三節為論文架構;第四節則為名詞解釋, 將文中提及之重點名詞簡要介紹。.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行政院新聞1所說,政府於 2016 年通過「新南向政策」,四大工作 主軸包含「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區域鏈接」。其 中,與華語教師習習相關的就是「人才交流」。陳尚懋(2017)指出新南向人 才培育計畫2具體作法與規劃大致分成市場、渠道與平台三個面向。將其計 畫目標對應至產學班,首先在市場方面,欲培育東南亞來台學子的實作與華 語能力;其次在渠道方面,政府將擴增各式獎學金、助學金,吸引新南向 18 國各國優秀學子來臺就學;再次在平台方面,促使國內與東南亞大專院校組 織「雙邊聯盟」。 數據顯示,每年來台求學的境外生 3,以越南和印尼兩個國籍的學生人 數最多。本研究欲探討之對象──印尼籍學習者,從新南向政策推動至今, 來臺就學人數持續增加,從 2014 年最初學位生人數 2345 名、非學位生人數 1214 名,總人數為 3559 名,到最近的 2019 年,學位生人數有 8543 名,是 2014 年的 3.6 倍左右,非學位生人數有 5773 名,是 2014 年的 4.7 倍,來臺 就學總人數更是超過 13000 名印尼學生。 楊聰榮(1997)提到,印尼當地自 1966 年起行華文禁令,直至 1996 年才 放寬限制,雖然許多華人移民父母改以印尼語和孩子溝通,然祖父母輩仍對 華語學習抱有期待,甚至將孩子送到新加坡學習;而近年來由於中國崛起, 本著從商動機考量,學中文的印尼籍華裔及非華裔背景學生亦逐年增加。. 1. 資料來源於行政院新聞 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87570745-3460-441da6d5-486278efbfa1。 2 資料來源於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 https://www.edunsbp.moe.gov.tw/intro.html。 3 「境外生」是指包含長期以取得學位為目的,或短期來台以交換、研習,或於各大學附設華語 中心就讀之非學位生。. 1.

(14)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表 1-1 印尼來台學生人數概況. 年份.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總人數. 3559. 4394. 5074. 6453. 11812. 13907. 學位生人數. 2345. 2725. 3131. 4063. 7347. 8543. 非學位生人數. 1214. 1669. 1943. 2390. 4465. 5773. 圖 1-1 印尼學生來臺人數概況. 產學班,全名為「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106 學年度在經濟部及產 業公協會的協助之下開辦。於技專校院端,開設培育課程,著重專業知識的 養成,亦提供生活輔導、校舍住宿;於企業端,提供實習機會,訓練產學班 學生手作能力,同時也會給予津貼或薪資。乍看之下,「產」、「學」兩端 是平衡的,然而作為一位華語教師,就印尼籍學習者學習華語的動機與情況 觀察,卻發現許多問題。 研究者自 2019 年 9 月起,於桃園某科技大學擔任產學班華語課教師, 從自己班級學生觀察,以及與其他華語課同事討論,發現大家遇到的問題大 同小異。而其中,最大也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學時少、學習動機低。產學 班印尼學生每週只進學校一天,一天當中除了兩個小時的華語課以外,其餘 時間排滿了各科系專業課程。且以研究者所教班級為例,學生週一來學校學. 2.

(15) 第一章 緒論 習,週二到週五,甚至是週六,都得在合作企業工作。 研究者在學期開始之際,讓產學班印尼籍學習者填寫過背景調查問卷, 其中四題詢問學生在不同環境之下,使用中文的頻率為何,場所分別是宿舍、 公司、學校、出去玩的時候,如圖 1-2 所示:. 圖 1-2 產學班印尼籍學生在不同場所說中文的情況. 從圖 1-2 中可見,當學生面臨「一定要」的情況時,如在公司、出去玩, 「總是說中文」的比例就會提高;然而「偶爾說中文」這一項不管在哪個場 所,總是最高分,研究者推測,可能是印尼學生群聚活動習慣,在宿舍、在 學校都是與印尼同學為伴,因此說中文的機會也相當少。除此之外,校方也 有精通中文的印尼籍輔導老師,學生「一定要」說中文也能進行日常溝通的 機會不多,學習動機自然也就不高。 另外,與一般語言中心的華語課堂小班制不同,產學班華語課每個班的 平均人數落在 30 人至 38 人左右,加上學生上課時常與同桌聊天,考試時也 總是會分享答案,課室經營不可或缺,且在人數眾多的情況下,教師很難平 均分配話量,讓每個學生都能開口說中文,也很難透過一般課室操作,確定 每個學生都能理解掌握課堂內容。 再加上目前規定所使用的教材為《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由於由校方 統一購入,教師無法隨意更換教材,或是使用自編教材,以印尼學生的動機 及學時來說,《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的詞彙量偏多;且教材中翻譯使用英 文,並不是每個印尼籍學習者英文都很流利,教師在不能將英文當作教學媒 介語、也不懂印尼語的前提之下,在有限時間內,有效上課讓學生理解吸收,. 3.

(16)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綜上所述,學時少、動機低、班級人數過多、教材無法更換、教師不懂 學生母語等,不僅造成教師教學時的困難,也無法均等提升學生的語言程度。 此外,通常華語教師所受的專業知識、理論,或是實務教學經驗訓練,針對 的都是類似語言中心小班制、動機高的課堂,並無培訓應付像本研究中的教 學對象一般情況。.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呂必松(1996)提到,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學習相異點有四:一、學習 環境和方式不同,二、學習目的和動力不同,三、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四、 語言習得過程不同。這四個不同點,也是教師教學困難的來源。除了語言環 境、學時少、班級人數過多,與教材不適用等大方向問題,學生團體內部動 機高低的差異、於中文學習上付出的時間多寡、對於教師所教授之內容吸收 落差等,也是教師規劃教學內容時,必須要考慮的。 研究者同時是產學班華語課授課教師,擁有的專業知識、實務教學訓練 或是長久以來累積的經驗,都是跟小班制、較為積極的學習者有關,面對產 學班印尼學生的華語課,很多在一線教學現場發生的情況也是第一次經歷。 在經過每週的教學實踐後,將觀察到的問題、現象與教學難點記錄下來,並 在每一次的課堂後反思與修正或調整教學步驟;透過各種研究工具蒐集來的 資訊,以及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反饋,評估教師目前所使用的教學方式與 實際操作成效,並具體說明教學流程的安排與設計,以供日後教授類似教學 對象或課型的華語教師作為參考。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二: (一). 透過教學反思與課堂紀錄,改良課程設計,擬定出教學大綱與教學. 流程範例。 (二). 根據學生學習成績與課程反饋,評估教學實施成效,並提出教學建. 議,提供華語教師日後參考。. 4.

(17) 第一章 緒論. 二、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提出一個研究問題: 如何透過反思設計出適合產學班印尼籍學習者的華語課程?. 第三節 論文架構 本文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啟發研究的背景與動機,並提 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針對目前較少人提及之大班教學,規劃出適合的教 學流程。第二章文獻探討,首先整理出教學反思的意義與做法;其次爬梳語 音/聲調、詞彙、語法的教學與練習技巧,找出針對產學班華語課,何種技 巧適用與不適用;再次透過文獻闡述教師教學理念。第三章研究方法,講述 教師使用的各種研究工具與流程,介紹研究參與者的背景。第四章課程分析 與教學設計反思,針對課上所使用的教材及教學對象的學習背景分析,並說 明教師的課室經營理念,及根據 Gibbs 提出的「反思循環理論」的六步驟, 反思與優化教學大綱、教學目標與流程。第五章教學實踐反思與成效評估, 描述教學流程與教學步驟的具體操作,分析學生學習成績與課程反饋,評估 教學成效。第六章研究結果與結論,敘述實際應用於教學時的注意事項與建 議,總結本研究的限制,與闡明未來發展。.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新南向專班 政府於 2016 年起推動新南向政策,其中為加強國與國之間的教育文化 交流,鼓勵大專院校開設「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外國青年短期技術 訓練班」、「短期專業技術師資培訓班」,以上三者通稱為「專班」。4. 二、產學班 本文所討論的簡稱「新南向專班」為此三者當中的「國際學生產學合作 專班」;其中「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是以取得學位為目的的學位班,「外 國青年短期技術訓練班」、「短期專業技術師資培訓班」則是以技術訓練為 4. 參考自經濟部工業局,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補助技專校院辦理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網頁 https://www.italent.org.tw/Resource/Plan/54/GP20191200002。. 5.

(18)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主的非學位班。產學班學生除了在大學上課以外,剩餘時間都在與學校合作 廠商的安排下,進行工作訓練。. 三、大班 語言教學課堂依照人數多寡,將班級分為最常見的一對一個人班、2-4 人小班、5-15 人以上的團班;師大國語中心教師群則認為,10 人應為語言 5. 有效教學的最高上限。. 四、綜合課 一般來說,語言分為四個方面的技能:聽、說、讀、寫。有別於專門訓 練特定語言能力的課堂,如:聽力與會話課、閱讀訓練課、寫作課等,「綜 合課」則將四種能力包含其中,課堂上教師運用各種教方法學與教具,訓練 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5. 參考自師大國語中心刊物《語象》第 85 期(2010 年),頁 6。. 6.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敘述反思於華語教學的 意義與做法;第二節歸納與整理適用於產學班華語綜合課的教學與練習技巧; 第三節說明研究者教學時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包括直接教學法、聽說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與合作學習法。. 第一節 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師習慣用評量來衡量學生的能力,他們相信評量是最能直接反映出教 學目標是否實現的結果,也根據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判斷自己的教學優劣 Guskey(2003)。然而,評量總是出現在一段學習歷程之後,教師根本無法 即時修正自己教學上的誤區,以致於教學雙方都很受挫。 要能即時修正教學時的問題,就要透過反思。Schon(1983)提出兩個 概念,一為「對行動反思」(Reflection-on-action),另一為「行動中反思」 (Reflection-in-action) 。 「對行動反思」意指教學實踐的前後,利用過去所學 之理論知識、教學經驗等,檢視思考如何改進能更完善。「行動中反思」則 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針對當下發生的問題進行反思、調整與處理。 「反思」研究是一門學問,且並非研究者的研究主題。在此僅針對反思 運用於華語教學上的意義和做法來探討。. 一、教學反思的意義 教學反思並非只能用於課後,也可用於課前或課堂上。尹小芳(2006) 談到,反思是教師對過去的經驗或知識,主動且具目標導向的思考行為。王 錄梅、冷澤兵(2007)指出,教學反思是有目的性地,對過去經驗或正在實 踐當中的課堂,以及這些教學內容的蘊含的理論或假設,所進行的認知加工 過程。單中惠(2002)談到,反思讓教師在實際進行課堂操作之前,便對課 程目標有了明確的了解,使教師能深思熟慮自己的教學安排,換句話說,反 思更具目標性地引導教師設計教學內容,去達成給自己設定的教學任務。 許健將(2008)提到,根據 Dewey(1933)的說法,當教師在教學中遇. 7.

(20)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到困難、麻煩或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就會開始反思。Dewey(1933)也說,反 思會促使知識增長及教學優化。丁樂(2010)提到,教師在課堂結束後,將 自己的教學過程作為研究對象,反省優缺點,除了能有效積累教學經驗,也 能優化教學設計。王希海(2008)指出,教師自主進行教學反思,有以下三 種優點:一、能提升教學能力,二、能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三、對教師的 專業發展很有幫助。宋如瑜(2009)提到,新手教師在剛踏入教學這條路時, 可於每次課後反省當天的教學情形,記錄發生的語言或是文化問題,以及如 何解決的方法;另外,如要持續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感測與處理教學問題 的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綜上所述,首先,反思並不只在教學結束後進行,教師在備課時,可利 用過去積累的經驗或專業知識,設立教學目標或課程設計,甚至預設學生偏 誤,提前安排進教學內容,降低偏誤發生率。其次,無論課前或課後反思, 都能為教師帶來許多好處,除了能讓課程設計更臻完美,也能增強專業能力。 如中國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所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 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二、教學反思的做法 如前一段所說,反思並不限於課後,然文獻當中課前反思的探討仍比課 後反思少。根據 Dewey(1933)的說法,教師反思開關的啟動,必須從遇到 困難、麻煩,或是無法立即處理的經驗開始。那麼如何開始教學反思的實際 操作呢? 張保杰、馬林青(2010)及尹小芳(2006)即將反思分為教學前、中、 後。教學前反思指教師將自身具有的理論知識、經歷經驗,融入教學設計當 中;教學中反思指課堂進行時,對於自身表現和學生反應,隨時保持警覺; 教學後反思指課程結束後,通過自己或他人的有效評價,改善課堂設計。.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丁樂(2010)提到反思流程應如圖 2-1 所示:. 圖 2-1 反思流程圖. 另外,還將反思方式分成三種,教案點評式、重點記載式、前後對比式。 教案點評式指教師於課後,在備課教案上紀錄課堂上的情緒感受、問題或心 得,給予點評;重點記載式指將教學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部份,無論好壞 都記錄下來;前後對比式指將課前與課後,與教師預期相反的情況,相互比 較,思考後記錄下來。 王亞娟(2010)總結出四種反思方法:一、反思總結法:觀察自己或觀 摩他人教學實踐之後,記錄下教材、教學活動、教學法的使用等優缺點;二、 對話反思法:於課堂結束後,將自己所觀察到的相關問題或現象,與其他教 師交流;三、錄像反思法:架設器材錄錄下自己上課的影像,從第三者的角 度觀看與反思;四、行動研究法:可利用訪談、測驗、問卷調查等方法,分 析問題與原因,修正之後再設計新教案,透過此種方法可解決教學過程中的 難題。 王錄梅、冷澤兵(2007)指出反思途徑有四種:一、撰寫教學日誌。教 師先確定日誌分項,有了明確的大綱之後,可以知道課堂上要觀察什麼,用 以解決課上發生的問題與困擾,其優點是日誌格式、紀錄的平台都沒有嚴格 規定;二、尋求同伴對話。當遇到難題時,可與同事相互討論,個人的知識 或經驗有限,透過交流分享,能借鑑他人經驗或想法,有效解決問題;三、 閱讀理論文獻。用理論支持自己的教學活動設計或式課式安排。當教師發現 不了自己的教學問題,閱讀理論文獻不僅能指引教師找到解決方向,也可幫 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四、徵求學生意見。教師藉由學生反饋,掌握學生需. 9.

(22)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求,了解自身教學優缺,對學生或老師都能獲得好處。 王希海(2008)指出改進教學的反思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教育敘事 研究,也就是撰寫教學日誌,能檢視自己教學上的不足之處,進而提出修正 方法;二、典型案例剖析。找出一個典型的偏誤、事件、現象,深入研究, 將其記錄下來,待將來類似情況發生,就能快速找到解決辦法;三、檔案袋 法。將教師的履歷表、教案、反思記錄等等,整理、蒐集,紀錄教師的進步 與成長,推進教師自我優化;四、課堂調查。通過與學生對話,掌握學生對 課堂、教師的意見,強化教師對課程安排的了解。 Gibbs(1988)提出了「反思循環理論」 (The Reflection Cycle) ,將反思 過程分為六階段,如下圖:. 圖 2-2 Gibbs 反思循環理論. 這六個階段「描述」 、 「感受」 、 「檢視」 、 「分析」 、 「結論」 、 「行動計畫」 , 分別需要反思者做些什麼,說明如下: (一). 描述:描述我要反思的事件,包括完整的背景資訊,比方說:參與. 對象、發生地點、如何發生等。 (二). 感受:說明事件發生當下我的情緒或感受、學生或是事件參與者的. 心情可能為何、事件結束後我的想法如何。.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三). 檢視:檢視事發當下我做了哪些處理、別人或是教學對象又是什麼. 反應、我這樣處理的優缺點是什麼。 (四). 分析:做了處理以後,事情變好或變壞了,為什麼會那樣?有沒有. 理論或專書文獻,可支援我的處理方式,或提供我更好的處理方法。 (五). 結論:紀錄這次事件讓我學到什麼、若是再次發生,我怎麼做會更. 好、面對類似事件,我需要培養哪方面的解決能力。 (六). 行動計畫:如果類似情況再發生,我會有什麼不同的處理方式、更. 具體的計畫我需要培養的能力、我如何確定下次我一定會做得不一樣或 是更好。 從以上所說,了解反思的方式、作法,以及背後的用意。然而,即使反 思可以是自由的紀載教師的上課紀錄,執行時也有一些原則是需要注意的。 呂洪波(2012)指出,撰寫反思紀錄時,有四項原則需要避免:一、避免只 問不答的反思。當教師在課堂遇到難題時,寫下心中所有的困惑,同時也應 該重視如何解決問題,不能只是單純紀錄問題;二、避免單純個體的反思。 一個人的知識經驗有限,教師可以向同事、資深教師諮詢,或是多多利用備 課會議或是教師會議,與同事們討論;三、避免淺表彌散的反思。反思並非 隨筆小記,有些教學問題也非一時一次性就能解決的,應該找出問題核心, 展開持續性的反思,深入問題根源;四、避免形式單一的反思。反思形式若 是過於單一,難免流於過度主觀,且省 思假若過於自由或嚴謹,都不能「持 續」 、 「深入」地進行。. 三、小結 面對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教材、國籍、人數等因素,隨之產生的教學問 題也千變萬化,即便教師已獨當一面,但與初出茅廬有資深老師看課時不同, 再也沒有人能即時給予回饋,這時,反思就是最好提升自我的資源。陳美玉 (2008)談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持續要求自己不斷改進,秉持這個信念, 才能使自己教學專業上的成長,和實際的教學行動產生連結,獲取有效的教 學成果。. 11.

(24)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就研究者針對產學班華語課自我反思經驗來說,行政單位作業需要,時 常有突發情況需要中斷課堂或借用學生等,加上學生人數多,教學、活動操 作、作業等問題難免也比較多。反思內容包含日期、課堂進度、出缺席情況、 學生反應,以及教師所遇到的問題,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提供教師專業成 長的養分。身為華語教師,要能「持續」 、 「不斷」檢視自身的問題、增進專 業知識或技能,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成本最低但是卻最直接、有效的 辦法,且形式自由,在教學忙碌、狀況百出之時,一樣可以做到。. 第二節 課堂教學技巧 崔永華、楊寄洲(1997)提到,課堂教學技巧指的是具體的教學方法, 包括教學時教師用來讓學生理解及掌握語言技能的手段,如圖片展示、動作 演示等,與操練方式如替換練習等。教學技巧分為兩大類,一是按照語言項 目的學習分類,如語音、詞彙、語法、漢字,二是根據語言技能教學分類, 如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由於教師並非針對特定語言技能授課,故將採 用第一類按照語言項目分類來探析文獻。 崔永華等(1997)指出,每一種課型或語言項目固然有許多教學技巧可 選擇使用,然教學時實際採用的教學技巧,最好能符合以下四點原則: (一) 根據教學目的選擇教學技巧。 (二) 使用技巧要有明確目的。 (三) 應當優先選擇交際性強的技巧。 (四) 優先選用節省時間的技巧。 下面研究者將整理各個學者專家提出的語音/聲調、詞彙、語法的教學 技巧,並分析適不適用於產學班印尼籍學生的華語課堂。. 一、 語音、聲調教學與練習技巧 (一) 語音教學技巧 1. 張新明(2012).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①.. 靜態展示法:利用五度聲調圖、發音器官圖等,教師一 邊展示,一邊同時示範發音,請學生跟著模仿。但此方 法不適用於零起點學習者。. ②.. 動態演示法: A. 手勢法:例如利用卷起的手掌向學生演示翹舌音的 發音特點。 B. 誇張法:利用誇張的嘴型,或延長發音來突出語音 特點。 C. 對比法:如發送氣音 ptk,與不送氣音 bdg,可拿一 張小紙片吹出氣流,使學生了解兩者的不同。 D. 帶音法:例如學生發不好 e 音,利用拉長已學過的 o 音,嘴角向兩側咧開,即可發出 e 音。. 2. 張和生(2006)、趙金銘(2009) ①.. 演示法:透過直觀方式讓學生掌握發音部位與方法。如 板書演示、借助實物演示、利用圖表演示。. ②.. 對比法:欲改善學生的發音難點,先利用學生母語與中 文進行對比,找出相似處,並告訴學生兩者發音部位、 發音器官的異同。. ③.. 誇張法:發音時嘴型誇張,讓學生在視覺、聽覺感受更 清晰,容易模仿。. ④.. 手勢法:利用手勢或動作,輔助學生發出正確的語音。. ⑤.. 拖音法:延長發音,使學生能聽辨語音,如單獨發﹝ɿ﹞ 音是比較難的,教師可先發 s、sh 輔音,將音程延長, 慢慢去掉輔音,即為﹝ɿ﹞音。. ⑥.. 帶音法:利用學生已經學會的語音,引導學生發出語音. 13.

(26)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難點,如當學生發不出 e 音,教師可先帶讀 o 音,嘴角 慢慢像兩側延伸,就能自然發出 e 音。 ⑦.. 分辨法:通過視覺或聽覺來辨析語音異同,只要能辨別 出,就能發出正確語音。如送氣與不送氣音。. ⑧.. 固定法:採用該語音容易讓學生看見的模仿特點,教師 固定發音部位,讓學生觀察。. ⑨.. 模仿法:教師直接說出語音,請學生跟讀。. 3. 張輝、楊楠(2006) ①.. 模仿法:學生跟著老師說出語音,須要求教師發音標準、 正確,可建議學生帶一面小鏡子,觀察教師嘴型後,再 看自己的嘴型是否相同。. ②.. 演示法:可利用圖表、手勢、實物、板書、多媒體演示, 優點是能教為直觀地讓學生知道發音部位與器官。. ③.. 對比法:對比中文裡相近的音素,也可為中外語對比。. ④.. 帶音法:以舊帶新,以易帶難。例如學生發不出 ü 音, 教師可先發 i 音,舌位不變,再將嘴唇攏成圓形,就能順 利發出。. ⑤.. 誇張法:可以是誇張的嘴型、發音過程,或是誇張的板 書書寫,突出發音重點,使學生容易理解。. ⑥.. 聽辨法:透過聽覺來分辨某個語音的對錯,例如教師可 以先說一次正確發音,再模仿學生發錯的音,讓學生辨 別。. 4. 崔永華、楊寄洲(1997) ①.. 帶音法:用一個學生已經學過的、或是母語中有的語音, 帶出發音部位或方法相似的語音。. 14.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②.. 借助體態或實物:利用體態或實物幫助學生調整或修改 發音。例如當學生發不好 an 音,請學生用上下排牙齒輕 咬住舌頭,就可發出 an 音。. ③.. 描述法:向學生說明該語音的發音部位與器官位置,再 進行發音示範與練習。. ④.. 對比法:將中文的語音系統與學生母語進行對比,或是 中文內部對比。. ⑤.. 誇張法:利用誇張手法幫助學生掌握和模仿發音。例如: 誇張板書、嘴型、響度,或是延長音程、加大音量等等。. 表 2-1 各家學者所說語音教學技巧(由筆者整理). 張新明 (2012) 張和生 (2006)、 趙金銘 (2009) 張輝、楊 楠 (2006) 崔永華、 楊寄洲 (1997). 演示 法. 對比 法. 誇張 法. 手勢 法.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拖音 法. 帶音 法. 分辨 法. 固定 法. 模仿 法. V. V. V. V. V. V. V. V. V. V. (二) 語音練習技巧 1. 張新明(2012) ①.獨唱或合唱四聲法:可讓每個學生輪流說出 ā á ǎ à,也可讓 集體輪流說出,例如讓第一組說出 ā、第二組說 á。 ②.對比辨音法:按照發音部位或發音方法進行對比練習,例如. 15.

(28)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b、p、m 都是雙唇音,即可同時進行練習。 ③.指辨法:在黑板上寫出學生無法輕易分辨的音,如 z、c、s/ zh、ch、sh,教師讀出一個音,請學生指認。 ④.音義結合法:選擇常用詞彙,讓學生練習聲調,例如「二聲 +二聲」:郵局、銀行、學習。 2. 崔永華、楊寄洲(1997) ①. 模仿練習:學生重複教師發音;可以是集體模仿(齊唱)或 是單獨模仿(獨唱)。 ②. 認讀練習:讓學生看著字讀出語音;可以是辨聲認讀(聲母 如 b/p)、辨韻認讀(韻母如 an/ang)、辨調認讀(相同聲母及韻 母組合,變換聲調讓學生練習)。 ③. 聽辨練習: A. 指辨聲母:教師讀一個音,請學生找出,如教師說「pa」 , 學生得指出是「b」還是「p」。 B. 指辨韻母:教師先將兩個要學生指辨的韻母寫於黑板 上,例如 an/ang,聽到 an 請學生舉左手,聽到 ang 則舉右手, 若是不含這兩個韻母,就比出叉。 C. 指辨音節:寫出兩個相似音節於黑板上,教師讀,請學 生指出正確音節。例如教師說「zhu」 ,學生得找出「chu」還是 「zhu」;也可進階練習多音節。 D. 指辨聲調:教師說出一個詞,學生得比出相對應的聲調。 E. 辨別對錯:使用是非題方式,教師發音,請學生聽辨對 錯。例如教師說「zhuān」,學生題本上是「chuān」,就要寫上 X。可用來辨別聲母、韻母、聲調或音節。 ④. 選擇練習:給學生三到四個選項,教師先發音,讓學生選. 16.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出對的答案。例如教師說「jiàocái」,學生得從「A.jiāo cài ào lái. C. jiào cái. B. ji. D.jiào cài」當中找出對的選項。可用於選擇. 音節與聲調。 ⑤. 填空練習:教師說出一個詞,請學生填題本上的空缺。如 教師說「zázhì」 ,學生題本上為「___á___ì」 ,那麼學生得填上「z」 、 「zh」。可用於聲母、韻母、聲調、音節的練習。 ⑥. 聽寫:教師讀,請學生聽,再寫下來,可用於聲母、韻母、 調號、音節、句子、漢字的書寫練習。 ⑦. 讀寫練習:根據漢語拼音寫出漢字,或是根據漢字寫出漢 語拼音。 (三) 聲調教學技巧 1. 丁迪蒙(2006) ①.. 將高低明顯、易分辨的兩個聲調組合教學。例如:一聲+三聲、 二聲+四聲。. ②.. 教三聲時,先教半上 211,不要教完整調值 214,較為自然,也 比較容易發音。. 2. 張和生(2006) ①.. 以自覺模仿為主,以必要的語音理論知識指點為輔:當學生一 值無法正確發音,一味地模仿並不能起作用,這時教師需要簡 單告訴學生,發音器官語與活動過程,讓學生理解進而發出正 確的語音。. ②.. 從易入手,由易到難:例如教聲調時,先教一聲、再教四聲、 三聲,最後才教二聲。. ③.. 以舊引新,以新帶舊:如先教過 a、o、ai、ei,再加上 u 就變成 ua、uo、uai、uei。. 17.

(30)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④.. 突出難點,反覆操練:根據不同母語的學習者,找出發音難點, 如很多語言裡沒有 zh、ch、sh,就需要不斷練習。. ⑤.. 音形結合:視覺與聽覺結合,加深學習者印象,如寫聲調時, 不要寫成「一ˊˇˋ」 ,應該寫成「 ̄/√\」 。. ⑥.. 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效率:直觀教具包括圖片、字卡、板書、 手勢、動作等。例如訓練學生說出該聲調時,可以搭配手勢比 劃。. 3. 崔永華、楊寄洲(1997) ①.. 調整聲調教學順序:先教一聲、四聲,再教三聲、二聲,對學 生來說較好掌握,但是練習時須按照順序,一、二、三、四聲, 讓學生把聲調聽習慣,鞏固聲調概念。. ②.. 利用手勢:發不同聲調時,搭配相對應的手勢,可幫助學生發 對音。. ③.. 利用頭部動作:例如發一聲時,眼看前方,頭部從左向右移動, 發二聲時,頭部從稍低位置上抬。. ④.. 帶音法教二聲:許多學習者無法順利發出二聲,調值不夠高, 教師可先發四聲,聲帶變緊後,再發二聲較為容易。. (四) 聲調練習技巧 1. 丁迪蒙(2006) ①.. 聽辨聲調:教師可隨易說出一個詞,請學生說出聲調。如教師 說「吃飯」,學生得說出「14」。. ②.. 聲母和聲調不同、韻母相同的聽音訓練: Bā. dá. shǎ. là. Chá. mā. pà. fǎ. Tǎ. gá. cā. zhà. 18.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Sà ③.. ná. kǎ. tā. 看漢字聽語音:利用常見漢字做聲調對比訓練,請學生看字讀 出語音。例如:叫、腳;哭、苦;糖、湯;東、凍;九、舊; 好、號;旅、綠;魚、雨。. ④.. 聲、調、韻配合訓練:可分成單音節、雙音節、三音節與四音 節的詞,教師說出一個詞,請學生說出聲調,若說錯,教師則 讀出聲調給出正確答案,或模仿學生給的聲調組合,直到學生 說對為止。範例如下: 【單音節】 T:山。 S:一聲。 T:田。 S:一聲。 T:不對,不是天,是田。 【雙音節】 T:山水。 S:13。 T:田地。 S2:14。 T:不對,不是「天地」 ,是「田地」 。 【三音節】 T:科學家。 S:121。. 19.

(32)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T:營業員。 S2:212。 T:不,營噎員。(模仿發出 212 的「營噎員」) S2:222。 T:不,營爺員。(模仿發出 212 的「營爺員」) 【四音節】 說一不二. 一窮二白. 不三不四. 丟三落四. 四捨五. 入……。 2. 崔永華、楊寄洲(1997) ①.. 唱四聲:教師帶讀、學生跟讀,聲母、韻母可變換,但一定要 完整唱出四個聲調。可以齊唱、獨唱或輪唱。. ②.. 定調練習:固定聲調搭配,但可變換聲母和韻母。例如固定一 聲加上一、二、三、四聲,如:Tātīng tādú. ③.. tāxiě. tākàn。. 聲調搭配練習:教師可隨易搭配聲調,練習聲調發音,也可利 用帶音法的方式,帶出學生較難發正確的聲調,例如四聲+二聲。. 二、 詞彙教學與練習技巧 (一) 詞彙教學技巧 1. 張新明(2012) (1).. 直接翻譯法:將目標語詞彙直接翻譯成學生母語,或是讓學生 自行查詢辭典掌握詞義;但此方法不可多用,會讓學生覺得教 師專業不足。. (2).. 直觀展示法:分為靜態與動態兩種,靜態可透過圖片、實物, 如「鉛筆」、「桌子」等詞彙;動態則是教師直接示範,展示動 作動詞,如「走」、「跑」 、 「跳」等。. 20.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語素分析法:告訴學生每個語素的意思,再講解組合在一起為 何義,如「特產」, 「特」是特別、 「產」是產品, 「特產」就是 這個地方特有的產品。. (4).. 語境釋義法:把詞放在句子裡,利用上下文說明詞彙意思。如 「貪汙」,「他是公司的會計,但他把錢放在自己的口袋裡」 。. (5).. 比較辨析法:可以是兩個中文詞彙比較,如「東西」作為方位 詞時,兩個字都是一聲,作為物品時, 「西」得讀成輕聲;或是 中文與學生母語(或外語)比較,如中文「參觀」 、 「訪問」、 「看 望」 、 「拜訪」 ,英文都是「visit」 ,需要透過語境舉例說明四者之 間的差異,以免學生搞混。. (6).. 以舊釋新法:用學生已經學過的詞彙,解釋新詞。如學生已經 學過「季節」 、 「春天」 ,當在學「四季如春」時,教師可以說「四 個季節都像春天」 。. (7).. 漢字分析法:從漢字構字角度出發,一般多從部首解析起,如 帶有「木」部的,多與樹木相關,像是「森、林、樹」等。. (8).. 符號標示法:若是國際通用符號,則可直接使用於教學,如數 學的加減乘除。. 2. 丁迪蒙(2006) (1).. 通過自查辭典讓學生自己解決詞義:先讓學生閱讀課文,若有 不懂的詞語,教師讀給學生聽,學生按照發音自行查閱字典學 習詞義。. (2).. 語素釋義:解釋某個語素的形音義,以及構詞方式。如:先讓 學生查詢辭典,知道「操場」的「場」為何義,教師再告訴學 生「場」跟別的語素搭配,表示什麼樣的地方,如:廣場、運 動場、機場、戰場等等。. (3).. 對比釋義:將中文與某一外語在詞義和用法上的差異,講解使 學生理解異同。如: 「做」遊戲、 「打」乒乓、 「拉」提琴、 「彈」. 21.

(34)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鋼琴,英語都是「play」。 (4).. 情境釋義:針對學生可能會犯的詞語搭配錯誤,教師準備日常 化的例句說明。如: 「乾脆」生詞表中英語翻譯為「simple」 ,學 生可能會造出「今天的作業很乾脆」這種錯句;這時教師先講 解「乾脆」的意思還有「動作快捷、說話直接」等意思,舉例 說明「家裡可能沒人,我們乾脆去外面吃吧」 。. (5).. 語境釋義:用學生體驗過的真實經驗,設定語境,進而從中理 解詞義。如「湊合」的語境設計為「第四節課下課已十二點, 你喜歡吃的菜已經賣完,不想去別的地方吃,怎麼辦?」 , 「湊 合吃吧」。. (6).. 從語用角度釋義:學生一般只知道詞義,不了解還有語用條件 的不同,教師應該解釋說明,多設計些實際、日常的句子給學 生理解。如「很」只表示程度,沒有情感色彩; 「太」則具有某 種強烈的感情色彩。. 3. 張和生(2006) (1).. 圖標法:透過具體的實物或圖片,展示說明新生詞。. (2).. 直譯法:將生詞翻譯成英文或學生母語。. (3).. 以舊帶新法:用學生學過的詞彙解釋生詞,如「逝世」就是「死」 , 再補充兩者使用差異。. (4).. 義素分析法:分析生詞組合的詞素各代表的意義,再說明該生 詞的意思。如「保鮮」,「保」是保持,「鮮」是新鮮,「保鮮」 即為「保持新鮮」之意。. (5).. 模擬法:為另一種類推法。例如學生要學「火車站」 ,因為以前 已經學過「汽車站」,為「汽車停靠、乘客上下車的地方」 ,可 推敲出「火車站」為「火車停靠、旅客上下車的地方」 。. (6).. 語境教學法:不解釋詞義,先用學生母語或英文簡單翻譯,列. 22.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舉多種例子,讓學生從例句當中理解詞義與用法。 4. 崔永華、楊寄洲(1997) (1).. 聽寫:請學生輪流上台寫出教師所說之生詞,寫完後教師可針 對漢字書寫給予點評,可藉此檢查學生回家預習的情況;也可 以是教師讀出生詞釋義,請學生寫出生詞,如教師說「為了向 別人表示尊敬或感謝贈送的東西」 ,這時學生就得寫出「禮物」 。. (2).. 領讀:教師朗讀生詞,學生跟著讀。. (3).. 認讀:看教材或投影片上生詞,請學生說出該生詞,教師可針 對該生詞說明形、音、義。. (4).. 卡片:教師出示卡片,請學生認讀,若是學生無法讀出,再翻 至卡片寫有英文翻譯及漢語拼音的另一面。. (5).. 實物:該課生詞若有實際物體可展示,如鉛筆、桌子等,教師 可直接指向實物,請學生說出。. (6).. 圖片展示:展示圖片,請學生說出生詞。. (7).. 以舊詞釋新詞: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詞彙,解釋當課新生詞。 例如新生詞為「姑姑」 ,示範如下: T:S1,你有姑姑嗎? S1:有。 T:請你告訴我,姑姑是爸爸的? S1:是爸爸的姐姐。 T:還有呢? S2:爸爸的妹妹。 T:對了。所以? S3:姑姑是爸爸的姐姐或妹妹。. 23.

(36)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8).. 根據語素推測詞義:根據以前學過的舊語素,推次生詞的意思。 如以前已學過「店」 ,那麼學生就能推敲出「服裝店」是「賣衣 服的店」。. (9).. 形象釋義:利用圖片、實物、畫圖、投影片等形象化教學方式 來解釋詞義。如學生時常搞混「看」 、 「看見」 ,教師可展示兩張 圖片,一張指是眼部照片,另一張眼部照片的瞳孔中倒映出人 影。. (10).. 表演:某些動作動詞,教師可自己或請學生表演,加深學生對 生詞的印象。如「抬、提、拉……」等詞。. (11).. 利用語境釋義:透過學生經驗過的具體情況製造語言環境,如 「湊合」這個詞,示範如下: T:今天電視有足球比賽,何塞最喜歡看足球比賽(真實情 況),他打開電視,電視不太清楚,可他又非常想看。怎麼辦? S:湊合看吧。. (12).. 例句釋義:教師給學生幾個例句,使學生在例句當中理解詞義。. (13).. 利用上下文釋義:有些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會有不同解釋,教師 透過上下文,在具體的語境中,說明詞的特定含義,學生可同 時掌握用法與語義。. (14).. 近義詞比較:教師可通過詞義的差別、褒貶,或是詞的用法, 比較詞義相近的兩個詞彙,如保護、保衛。. (15).. 反義詞對比:用學生學過的詞,反義對比出生詞。示範如下: T:「表揚」的反義詞是什麼? S:批評。. (16).. 擴展詞義:除了講解當課該生詞的語義與用法,也可說明還有 其他用法與詞義,如課文中提到「春節的活動一般要到正月十. 24.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五日元宵節才全部結束」 ,教師也可將「一般」還有「普通」(這 個很一般,沒有意思)、 「一樣」(他跟弟弟一般高)的意思介紹 給學生。 (17).. 歸納詞義:將學生學過的某個詞,其所具有的不同語義或用法, 歸納總結。例如「好」 : 那本書很好。(「好」表示優點多、使人滿意的) 票好買嗎?(「好」表示容易) 我買了好幾斤蘋果。(「好」用在數量詞前表示多) 外面好冷。(「好」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身,並帶感嘆語 氣). (18).. 漢外對比:在中文裡有不同的動詞,翻做英文時只有一個詞, 如「玩」遊戲、 「打」球、 「彈」鋼琴等等,英文都譯作「play」 , 對比之後可避免學生使用錯誤。. (19).. 翻譯:若有一個詞在外語裡很難找到相對應的詞,教師解釋起 來辛苦,可直接翻譯節省大量時間。. (20).. 問答: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來理解詞義及用法。如「幹」 , 示範如下: T:「幹」是什麼意思? S:「幹」是做的意思。 T:可以說幹什麼? S:幹活兒、幹事、幹工作。 T:S1,下午你做什麼? S1:我學習漢語。 T:S2,下午你幹什麼?. 25.

(38)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S2:我洗衣服。 T:S3,在日本你幹什麼工作? S3:我是老師。 (21).. 學生講解:讓學生講解新詞,教師再給予修正或補充,可練習 口說、活絡課堂氣氛。. (22).. 詞語搭配:外語翻譯中和中文不同的詞,或是常見/固定詞彙 搭配,教師可舉例說明。如英文「wear」 ,中文可能是「穿」或 「戴」 ,直接告訴學生「穿+衣服、褲子、鞋子、襪子」 ; 「戴+帽 子、眼鏡、手套」。. (23).. 直接說明:不利用圖片或是實物,直接向學生解釋詞義、用法 等。. (二) 詞彙練習技巧 1. 張新明(2012) (1).. 實物展示:展示一面是漢字、一面是拼音的字卡,先給學生看 漢字那一面認讀,若是學生認讀不出,再翻至拼音那一面公布 答案;也可利用圖片展示動作,請學生說出動詞,如「跳舞、 唱歌」等。. (2).. 循環追問:以學生要學習的詞彙為目標,展開一連串相關提問。 以生詞「前邊」為例,示範如下: T:你們在我的哪兒? S:我們在你的前邊。 T:你們的前邊是誰? S:我們的前邊是老師。. (3).. 選詞填空:給學生多種選項,選出正確的答案。範例如下:. 26.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明天晚上,我去看電影______在家裡看電視。 A.還是 (4).. B.或者. C.還. 連線搭配:左邊是生詞,右邊是生詞解釋,讓學生找出相對應 的並完成連線。範例如下:. (5).. 節約. 趕緊. 連忙. 一次又一次. 用功. 不浪費. 再三. 學習努力. 判斷正誤:寫出錯句,請學生改成對的。範例如下: A:明天你千萬要來。 B:放心吧,我千萬來。. (6).. 口頭解釋:讓學生用中文解釋詞義。如「左右為難」學生可以 說「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 (7).. 完成句子:讓學生用適當的詞來完成句子。如「昨天,我去書 店買了一本______。」 ,學生可填入「書、辭典」等詞。. (8).. 替換詞語:教師給出例句,在希望學生替換的詞彙下畫線,請 學生填入另外適當的詞彙來完成句子。如「你應該努力學習」 , 學生可將「努力」替換成「刻苦、認真」。. (9).. 擴展詞語:教師指定一個生詞,請學生擴展成短語,如「學習」 →「學習漢語」→「努力學習」→「學習一年」 。. (10).. 詞語聯想:給學生一個關鍵詞彙,說出與其相關的其他生詞, 如「戀愛」,學生可說「約會、愛情、結婚、吵架」等詞。. (11).. 模仿造句:教師給出一個生詞或句型,請學生造出句子。. (12).. 認讀詞語:教師可找一張廣告傳單,將上述商品編號,讀號碼. 27.

(40)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請學生告訴你物品及價格。 2. 張和生(2006) (1).. 填空:填寫難詞、虛詞、同類詞語等等。. (2).. 造句:根據教師提供的詞彙,造出句子。. (3).. 詞語搭配聯繫:利用提供的詞語,找出互相搭配的詞彙。. (4).. 詞義選擇:對照生詞與語義,找出相同的,聯繫起來。. (5).. 推斷詞義:根據部首、上下文等推敲詞義。. (6).. 寫出所給出的詞語反義詞。. (7).. 寫出所給出的詞語近義詞。. (8).. 配字成詞。. (9).. 詞語接龍。. (10).. 同義詞語辨析。. (11).. 看圖猜成語。. (12).. 用工具書查出詞語的意思。. (13).. 從課文中找出符合所釋義的詞語。. (14).. 選擇正確的一組詞語:給出挖空的例句,請學生根據例句內容 找出正確的詞彙選項。. (15).. 易混詞語辨析:區辨近義詞或近音詞,如「權力」、 「權利」 。. 3. 崔永華、楊寄洲(1997) (1).. 記憶練習:幫助學生記憶詞義和發音,及詞彙搭配練習。 A. 直接問答:教師直接提問,學生回答。 T:法郎是哪國的錢?. 28.

(4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S:法郎是法國的錢。 T:法國的錢叫什麼? S:法國的錢叫法郎。 B. 利用圖片:請學生看圖片說出目標生詞。 C. 實物:直接利用現有的實物組織練習。 D. 體態和動作:教師表演動作,請學生說出生詞。 E. 說出同義詞:教師說出一個詞,請學生快速說出同義詞。如教 師說「爸爸」,則學生說「父親」 。 F. 說出反義詞:教師說出一個詞,請學生快速說出反義詞。如教 師說「生」,則學生說「死」。 G. 說出動詞賓語:教師說出一個動詞,學生得說出與其搭配之賓 語。如教師說「看」 ,則學生說「看朋友」 、 「看親戚」 、 「看病」 等等。 H. 說出動詞:教師說出一個名詞,請學生說出與其搭配之動詞。 如教師說「藥」,則學生說「開藥」、 「吃藥」 、 「拿藥」等等。 I. 說出量詞:教師給一個名詞,請學生說出與其搭配的量詞。如 教師說「書」,學生則說「一本書」。 (2).. 辨別練習:利用學生以學過的知識,判斷或選擇新詞的辨析練 習。 A. 辨析一個詞的不同用法:教師先解釋一個詞的不同詞義,給出 不同詞義的例句,請學生辨別不同例句各為何種詞義。適合用 於中級水平的學生。如「打算」的三種詞義: 小張打算在這裡多住幾天。(準備) 在新的一年裡,你有什麼打算?(計畫). 29.

(42)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你應該多為大家打算打算。(想、考慮) B. 選詞填空:根據句子的語境、詞性或詞義,填入正確的選項。 C. 改錯:學生須找出例句中錯誤的部份並了解其改正的原因。 D. 辨別詞語類別:找出同類與非同類詞語,請學生說出原因。如 下: 中國. 蘇聯. 日本. 法國. 倫敦. 黃瓜. 茄子. 蘋果. 土豆. 胡蘿蔔. 火車. 馬. 愛 (3).. 恨. 汽車 吃. 飛機. 喜歡. 輪船. 害怕. 理解練習:學生須了解詞義,並能說出或使用生詞。 A. 用漢語口頭解釋。 B. 概括成語或俗語:教師給一個語境,請學生說出目標成語 或俗語。如教師說「杭州是最美的地方」 ,則學生說「上有 天堂,下有蘇杭」 。 C. 詞語聯想:教師先說一個詞,再由學生輪流且快速地說出 相關詞語。如教師說「蔬菜」 ,則學生說「黃瓜」 、 「土豆」 、 「茄子」等詞。 D. 畫面聯想:教師給出一張圖,請學生輪流且快速地說出聯 想詞語。如畫面為「年輕的姑娘」 ,則學生說「少女」 、 「年 輕」、「美麗」、「青春」 、 「夢想」等詞。. (4).. 用法練習:通過詞語的實際應用,幫助學生掌握詞語的用法。 A. 模仿造句。 B. 用指定的詞語回答問題。 C. 用指定的詞語提問並回答。. 30.

(4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D. 造句:教師給予語境、詞語提示、圖片提示,再請學生造 句。如「看樣子」 : E. 擴展短語:如「洗澡」可擴展成「洗澡了/洗了澡/洗著 澡/洗過澡/洗過一次澡/洗沒洗澡/洗澡洗得很快」 。 T:看他像是個日本人,你對他說? S:看樣子,你是日本人,對嗎? T:你看天陰得很厲害,像是要下雨。 S:天陰得很厲害,看樣子要下雨。 F. 根據語言環境,用指定的詞語對話:教師給出一個語境與 目標詞彙,學生跟句教師所說,編出一個含有目標詞彙的 對話。 G. 用指定詞語復述故事:教師先講一個故事,學生理解後, 用目標詞語說出相同的故事。 H. 填關聯詞語:教師給出一個短文,將其中起連接作用的詞 與挖空,讓學生填入。. 三、 語法教學技巧與策略 (一) 語法教學技巧 1. 張新明(2012) (1).. 要體現規範性、穩定性:有些口語常說但並非是規範語法,在 教學時就不適合教給學生,如「有字句」。. (2).. 要針對難點和學生易犯的錯誤:若是學生來自同一個國家,最 好進行母語和目的語對比,找出兩者的異同,如此一來,可預 測學習難點,進行強化教學。. (3).. 語法、語義、語用相結合:三者結合說明,才能使學生更為理 解該語法。例如「孩子只是打破了一個盤子,你何必罵他呢?」 ,. 31.

(44) 印尼產學班華語課教學反思研究 語法上是反問句;語義上是「不必」的意思;語用上則表達「不 滿、責怪」對方做法。 2. 張和生(2006) (1).. 對所教內容必須做淺化和簡化處理:教師不能將理論或研究結 果未經吸收轉化,就直接向學生說明,應該將語法條理化、具 象化、公式化或是圖示化,讓學生一目瞭然。且應按照程度將 語法分級,簡化語法定義與功能,將最普遍、精華的部份先交 給學生。. (2).. 將對比或比較貫穿在教學的始終:可分成三個部份,第一是中 文內部對比,教師對比相近語法的定義、形式、功能,比如「正、 在、正在」 ,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第二是中外對比,例如學生常 受母語負遷移影響,產出「我是漂亮」這樣的病句。第三是中 文正確與錯誤形式對比,一、可以是教師直接解釋說明,二、 在教師解釋語法規則前,讓學生先學會如何使用該語法,再針 對學生輸出的句子進行說明,三、結合上述兩種方式,先讓學 生造句,教師再講解語法規則,並給出一個典型例句,請學生 檢視自己所產出的句子,對照範例,進而掌握該語法的用法。. (3).. 自識、自檢的自主學習過程:給出大量範例讓學生自己觀察發 覺該語法之結構與特點,如「把字句」 。自檢則是學生學會使用 該語法之後,可利用該語法規則檢查自己寫過的東西。. (4).. 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教師的功能在於輔助學生學習,學生才 是課堂中心,因此教師應該注意自身話量,並通過各種練習, 讓學生掌握與鞏固語法。. 3. 張輝、楊楠(2006) (1).. 情景法:教師在自然或半自然(圖片或投影片的展示)的狀態下, 透過人、物、動作等,說明該語法的定義及用法。如語法「NP+ 在+處所詞+動詞+著」,示範如下:. 32.

(4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T:(教師拿著自己的書問學生)這是誰的書? S:這是老師的書。 T:(教師將書放在桌子上)我的書呢? S:在桌子上。 T:這個句子還可以說成「您的書在桌子上放著」 。 接著再透過兩三個語境的示範,學生自然就會了解與掌握該 語法。 (2).. 提問法:透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引導出該語法的定義與用 法。示範如下: T:現在你們在學習漢語,你們要學習幾年? S:一年。 T:S1 要學習一年。S1 學習什麼? S:學習漢語。 T:S1 要學習一年(的)漢語。 接著再透過兩三個語境的示範,引導學生說出該語法。. (3).. 以舊帶新法: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語法,帶出目標語法。例如 教師在黑板上先寫下人名(麥克) 、時間(2007~2008) 、行為(學 習漢語) ,學生用過去學過的語法說出「麥克從 2007 到 2008 年 學習漢語」 ,這時教師問「2007~2008 年是多長時間?」學生回 答「一年」 ,教師說「這個句子還可以說成『麥克要學習一年(的) 漢語』」。. (4).. 句子合成法:用學生熟悉的句子結構,將目標語法合成在一起 說出。如「那個人穿紅衣服,那個人打籃球打得不錯」 ,示範如 下:.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現場觀課 錄影觀課 觀課後會談 小組長紀錄 教專規準 外部觀點... 現場觀課 錄影觀課 觀課後會談 小組長紀錄 教專規準

集體備課 (教材 教法 評量) 公開授業/觀課 (分享 錄影) 共同議課 (反思 紀錄)..

鼓勵老師彼此相互觀摩,比較風格或策略 以小組團隊的方式,相互分享教學錄影

鼓勵老師彼此相互觀摩,比較風格或策略 以小組團隊的方式,相互分享教學錄影

7401。(三)受詴者同意書附錄-撤銷同意書選 項:TCVGH Withdrawal Addendum ICF Version: 1.0, Date: 07 May 2018 Adapted from: TWN Chinese Withdrawal Addendum ICF Local Version

紹興二十九年, 朱熹校定《謝上蔡語錄》,將世間流傳的《上蔡 語語錄》中, 有「詆程氏以助佛」者,予以刪除,(註 43 )上蔡是

捐贈財產清冊及證明文 件、董事名冊、戶籍謄本 及印鑑;設有監察人 者,其名冊、戶籍謄本 及印鑑、法人登記書影 本及法人印鑑、董事會 議紀錄、直接監機關同

記錄在電子課本 P.11。.. 播放「不同物料的傳熱速度」影片,請學生觀察實驗過程及 結果,並記錄在電子課本 P.13 上。.. 10. 課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