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學效能的理念

教學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其成效深深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品質與成 效(張德銳,2002)。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之一,帶好每位學生是我國教育 改革的重點之一。所以,學校和教師必須尋求一種方式可以有效教導學生的 方法(馮莉雅,2002a)。本節將探討教學效能的定義、發展時期、意涵、測量 工具、向度與層面及教學效能的相關研究。

壹、教學效能的發展時期

根據陳木金(1997)的研究,教學效能可分為四個發展時期:

一、創始期

始於 1930-1960 年的美國,主要代表人物為 Wrightstone 與 Beecher 等人。

目的是評估教師表現以提供回饋和保留的作用,研究方法採用觀察法為主,

所觀察的行為是根據以往的經驗所選擇出來的,作為主觀的、期望的教學效

33

能判斷。依 Bandura 的觀點,效能感乃是個人對本身執行某依事物能力的效 能預期。特別著重認知和動機的關係。

二、建立期

1995-1965 年,主要代表人物 D.Ryans 等人,透過有系統的觀察和評估教 師及學生班級行為,來描述教與學的歷程,其所觀察的教師行為,如:警覺 性、彈性、愉快的、幽默感...等。學生行為,如:警覺性、責任、信心、反 應...等。

1965-1980 年,主要代表人物 J.Brophy、C.Evertson、T.Good、D.Grows 等 人。根據績效制度和能力本位運動的精神研究教學效能。主要目的在認定教 師行為與學生成就的相關,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關係,探討教師行為與學生 成就間的因果關係。

三、轉變期

1972 年至今,主要代表人物 N.Gage、W.Borg、H.Klinzing…等人。研究目 的在於探討教師歷程和學生成就的因果關係;以及探討所選擇的教師訓練程 序與教師歷程行為的因果關係。透過實驗變項的控制,研究變項間的因果關 係,所以各種變項需要進行操作型定義,才能使研究結果具體明確,並進而 將研究結果應用到實際的班級教學。

1978 年至今,主要代表人物 T.Good、T.Beckerman、T.Stallings 等。主要 探討教師行為歷程與學生行為歷程的相關,可提供不同班級實務的效能、課 程內容及增進學生參與學習歷程的教學行為,研究重點在於教學行為與學生 學習時間的關聯。

四、充實期

1978 年至今,主要代表人物 G.Fisher 等人。其主要目的在探討教師行為 歷程、學生行為歷程與學生學習成就的關係,可提供教師改進其上課行為,

34

注意學生學習歷程,進而增進學生學習的成就。

多項度概念研究:Aston 和 Webb 研究指出,教學效能是教師經由訓練過 程與經驗,在不同情境激勵不同學生學習,所發展的一套「一般教學信念」

與「個人教學效能訓練」,是一種階層式組織且相互影響的多項度建構概念。

其理論是根據 Bandura 自我效能理論中的「結果預期」與「效能預期」,在教 育情境中的進一步分析,對教學效能概念的釐清有高度的貢獻。

由上述發展時期可知,教師教學效能由最初教室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

進而更加重視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及整個教學的歷程;至今的運用不同情境給 予學生不同的學習,其中包含教師教學前的教學經驗、教學動機、學生先備 經驗;教學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技巧、教學方法與師生互動;以及教學後的 學生學習成效等,都是現今教學效能所注重的環節。

貳、教學效能的定義與意涵

有效的教師效能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同時也縮短了不同背景的族群之 落差,高效能教師在教學時,能熟練地運用先前經驗作為訊息處理的基礎,

以先前經驗作為教學決定的依據;在教學歷程中,能進行有效的教學準備並 善於管理教學時間;在師生互動關係方面,高效能教師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 互動與回饋,運用統整型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在解決問題 方面,高效能教師有較好的效率,能以較少的時間與努力完成事情;在教學 問題處理方面,高效能教師面對教學問題時更能產生有創造力和洞察力的解 決方法;在教學的知識庫方面,高效能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累積各種 專業實踐的知識庫,常能變通使用,運用自如,並且能自動地相互轉化(林進 材,2001)。

效能一詞起源於 1977 年 Bandtlra 的社會學習論,假設每個人對成功的期 望決定了他們面對困難時是否堅持原來的信念來完成行為。效能指個人能有 效處理周遭事物的一種特質(郭峰偉,2000)。教師教學效能之定義由於學者

35

36 則是偏重教學生產力(productivity),例如學科成就測驗。

陳慕賢

Buskist

(2002)

37

就表現的一種自我認知能力。」。

二、教學效能的意涵

教師教學效能之意涵由於學者研究目的與觀點不同而有不同論述,單文 經(1995)指出教學的活動要講求效果,務必求其成功,而後才可以說,完成了 教學的任務。

郭明堂(1995)綜合多位學者看法,歸納研究教學效能主要有以下五個 方面:1.教師特質研究:偏重教師個人特質,例如:教學熱誠、個性、領導 能力或經驗背景等。2.教學方法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教學方法的班級在學生 學業成就上是否有差異。3.教學行為的研究:探討教師在教學行為時師生的 互動關係。4.教師思考研究:學習者被視為以一種主動方式來進行學習,教 師之形象已改變為「有思考的專業者」或「能反省的思考者」。5.質的教學效 能研究:將教室視為一個溝通的情境,在這情境中,師生雙方不斷地磋商與 修正彼此觀念與行為的過程,對學生次級文化與潛在課程探討,貢獻很大。

馮莉雅(2002a) 提出教師教學效能的高低,學生對教師教學表現的意見是重要 的依據,因為學生是教學主體,也是教師上課時間接觸最多且關係最密切的 人。

吳清山(2004)指出,教師專業知能是決定教師教學好壞的必要條件,

基本上教師的專業知能除了學科之事以外,應該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

其中專業知識必須具備課程基礎、課程及教材、教學方法、教育管理、學生 學習與發展等面向;專業能力應具備教學、輔導、溝通、行政和研究能力。

而教師專業能力應包括職前教育、實習階段以及從事專業工作三個階段,且 需要在工作崗位上的進修獲得專業成長(吳清山,2005)。所以,不論是在職 前教育、在職進修都應重視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培養。

林進材(2005)提出教學效能的意涵包括下列五個重要層面:1.教學前 的思考與決定:教學前的行為和心智活動;有效能教學之教師在教學前能精 密地從事各形式教學計畫,預測學生可能遭遇的問題,並做事先的研判與擬

38

定因應措施。2.教學中的思考與決定:教師在教學活動時從事的各項與教學 有關的認知活動;在教學互動中,有效判斷訊息的重要性並組合訊息,運用 對教學的前知識、經驗統整、訊息處理,以較高層次處理教學活動。3.教學 後的思考與決定:教學結束後的反省思考活動;運用即時回饋、增強、評量、

教學反省、練習、複習及提供後設認知策略,作為檢討增進教學效能的主要 策略。4.教學策略的運用:在教學歷程中有效運用各種策略以增進教學效果 及學生的學習成就。在時間管理上,善用教學流程,並注意學科每一部分的 分配時間。5.班級經營:在教室生活中有效訂定各種常規,建立有制度規則,

以輔助學習目標的達成。

林宣嫚(2008)認為教師教學效能的意涵包含下列兩點:1.教師的自我 信念:教師教學效能是一種主觀的判斷,判斷係依據個人的信念,這些信念 包含察覺自己是否身為一位有效能教師,與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自我信念亦 包括具備教師專業知能、了解教材內容、佈置適切的教學情境、抱持積極熱 忱的教學精神等。2.有效的教學行為:有效教學分成計畫、實施、評鑑、管 理等四層面,一位有效能的教師除了理解與呈現有組織的教材內容外,也要 掌握學生特質,善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評鑑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維 持和諧的師生互動關係,暢通與家長的溝通管道,能全心投入教育工作,並 隨時反省檢討與改進教學缺失,以提升學生學習成就為依歸。

本研究認為教師教學效能的意涵應涵括教學專業知能(包含學科知識、課 程知識、編製或選用教材等)、教學方法、專業能力(含教學、輔導、溝通、

行政和研究能力),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活動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表現,整體 而論,教師教學效能的展現就是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高低。

参、教師教學效能的測量工具

研究者就教師教學效能測量工具,分述如下:

一、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教師效能量表」

1970年代從事教師效能研究的美國蘭德公司,在教師效能的評量上,只

39

用了兩個題目,以Likert五點量表方式填答,作為評量工具。題目如下(Guskey, 1988):

(一)當學生的動機和表現低落時,教師通常無法使學生有很大的改變,因為 大部份學生的動機和表現,受到家庭背景影響很大。

(二)只要教師全力以赴,即使是最難教導、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也能對他 有所幫助。

二、Gibson與Dembo的「教師效能量表(Teacher Efficacy Scale)」

Gibson與Dembo(1984)編製的「教師效能量表」係以多向度模式來測 量教師效能,其內容包含「個人教學效能」與「一般教學效能」兩個層面來,

共計16題。填答方式採用Likert六點量表(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此量 表曾經過因素分析、多重特質—多重分析方法,及班級觀察三個步驟進行考 驗獲得支持,目前許多研究者喜愛採用此量表研究教師效能。

三、陳木金的「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量表」

陳木金(1998)編製的「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量表」,檢核六項教師 教學效能指標:教學自我效能信念、系統呈現教材內容、多元有效教學技術、

有效運用教學時間、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班級氣氛。此量表以Likert 五等量表作答,用於評量國民小學教師的教學效能情形。得分愈高,代表教

有效運用教學時間、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班級氣氛。此量表以Likert 五等量表作答,用於評量國民小學教師的教學效能情形。得分愈高,代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