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第三節 教學者省思

研究者對於這四個月的教學及研究有以下的省思:

首先,是有關於班級狀況的部分。在教學的現場,有著許多的變數和突發狀 況,即使有著詳細的規劃,也無法完全的能夠掌握教室現場的情況。因此研究者 深深體會到突發狀況的處理之能力之重要,也深感在非自己專長領域的知識的不 足,應多透過相關的資源、活動充實自我。

再來,關於教學設計方面,在一開始,研究者對於課程的設計只著重在教材 和活動的豐富性上,而忽略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學習成效。導致在教學時有種不 斷被時間追著跑,不斷的求新求多,卻沒注意到學生的疲憊感。幸好,在研究諍 友的協助下,對於教學活動有了調整與修正,使的教學愈來愈順暢,學生的學習 成效和學習興趣也因此有了提升。

最後,在歷經多次的計畫、行動、觀察、反省和回饋的歷程後,研究者深感 研究諍友的重要性。若非有研究諍友們專業的建議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分享,在

135

教學活動以及其他相關的困難之解決將無法順利進行。因此,除了謹記這些教學 意見和經驗外,更覺得應該要繼續的培養自己的專業知識,使自己的教學能更有 效。未來也希望能夠將自己的專業和經驗給予其他人回饋與幫助。

136

137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第十四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

安桂清(2005)。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方略,教育發展研究,10B,58-60。

佐藤學(2004)。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鍾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黃郁倫、鍾啟泉譯)。臺北市:天下雜誌。

佐藤學(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黃郁倫譯)。臺北市:天下雜誌。

佐藤學(2013)。學習革命的最前線。(黃郁倫譯)。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122-125。

吳佳芸(2013)。誰寫歷史,歷史寫誰:學習共同體教師精進教學歷程分享。教 師天地,185,55-57。

吳怡靜、何琦瑜(2007)。英語力-敲開全球化大門。天下雜誌,2007 年教育 專刊,28-31。

李真文、羅寶鳳(2013)。學習共同體為基的差異化教學探究。教育研究月刊,

9(16),20-35。

李嘉齡,陳盈足,洪照明,孔俊傑,鄭志宗(2007)。Vygotsky 近側發展區(ZPD)

的理論意涵及其在教學研究上的啟示。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 105 期 國小主任儲訓班專題研究集。

林侑勢(2009)。無所不在協同學習系統之建置與應用成效分析-以國小蝴蝶生 態教學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138

俞吾金(主編)(2007)。杜威、實用主義與現代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施彥如(2010)。以概念構圖為基礎之無所不在協同學習心智工具。國立臺南大學 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夏正、江趙勤(2010)。試論學習共同體的培植-以上海寶山區團結小學的實踐 為例。博士文苑,95-104。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 量。臺北:心理。

徐俊龍(2013)。「學習共同體」理唸與實踐的對話。新北市教育,6,85-86。

高翠鴻(2012)。興味淋漓,其樂也陶陶:「學習共同體」理念在班級經營的應用。

新北市教育,5,35-39。

張仁平、馬暉、丁春明、王珺、趙希敏、于志芹(2012)。《靜悄悄的革命》:一 場根植於實踐的教育文化變革,青島教育,5,9-18。

張青松(2013)。學習共同體在國文教學之實踐成效與建議─以 101 學年度中正 高中一年級國文科為例。中等教育,64(3),171-127。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股份有限公司。

張智鈞(2011)。以大型多點觸控螢幕進行數位遊戲式協同學習活動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華(2012)。參訪日本學習共同體的迴響─穿梭在客位與主位之間的思維撞 擊。教師天地,180,72-77。

陸韻萍(2014)。協同學習融入國中英語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新北

139

市。

曾振富(2013)。學校生活教育在「學習共同體」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2),52-57。

黃郁倫(2011)。激發學習的快樂與潛能─「學習共同體」在日本教育改革中的 導入及實行。教師天地,171,39-42。

葉惠如(2014)。國中數學學習共同體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未出版,嘉義市。

劉智豪、卓淑梅(2012)。喚回自己成為教師的熱情與使命─學習共同體之啟發 與應用。教師天地,180,82-83。

歐用生(2013)。日本小學教學觀摩─教師專業成長之意義。教育資料集刊,57,

57-75。

蔡景雲(2014)。協同學習對國中學生英語口說能力與學習動機之效益。國立高 雄市範大學,高雄市。

鄭瑞錡(2014)。協同學習法融入國民小學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 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銘傳大學,桃園縣。

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辦公室(2013)。新北市。

鍾啟泉(2010a)。佐藤學著。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北京市:教育科學。

韓景春(1996)。教育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成熙(譯)(1995)。George R. Knight 原著。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Geiger, George R. (2004)。杜威:科學的人文主義哲學家。(李日章譯)。新北市:

康德出版社。

140

Slavin, Robert E. (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張文哲譯)。臺北市:台灣 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西文文獻

Achmad Nizar Hidayanto, Stella Tantra Setyady (2014).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mpact of Collaborative Tools Utilization on Group Performance University Students. volume 13 issue 2.

Alavi, M., Wheeler, B. C., & Valacich, J. S. (1995). Using IT to reengineer business education: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lelearning. MIS Quarterly, 19(3), 293-312.

Anne Goodsell, Michelle Maher, Vincent Tinto, Barbara Leigh Smith and Jean

MacGregor(1992). “What I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 Sourcebook for 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on Postsecondary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Barkley, Elizabeth F., Cross, K.Patricia & Major, Claire Howell (2005).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John Wiley & Sons,Inc., San Francisco.

Barrows, H., S. (1998). The Essential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 63(9), 630-632.

Biott, Colin & Easen, Patrick (1994).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Staffrooms and Classrooms.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ondon.

Brown, F. A. (2008).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e EAP classroom: Students’

perception. ESP World, 17, 1-18.

141

Chi, M., Leeuw, N., Chiu, M., & Lavancher, C. (1994). Eliciting Self-Explanation Improves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Science, 18, 439-477.

Chih-Cheng Lin, Hsien-Sheng Hsiao, Sheng-ping Tseng, Hsin-jung Chan (2014)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Learning English Vocabulary Collaboratively in a Technology-Supported Classroom. 13(1).

Dillenbourg, P., Baker, M., Blaye, A., & O’Malley, C. (1996).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E. Spada & P. Reiman (Eds.), Learning in humans and machine: Towards a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science (pp.

189-211). Oxford: Elsevier.

Gallimore, R., & Tharp, R. (1990). Teaching mind in society: Teaching, schooling, and literate discourse. In L.C. Moll (Ed.), Vygotsky and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sociohistorical psychology (pp.175-20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undy, S. (1987). Curriculum: Product or praxis. Philadelphia, PA: The Falmer Press.

Gulin Yolageldili, Arda Arikan(2011). Effectiveness of Using Games in Teaching Grammar to Young Learners. Elementary Education Online, 10(1),219-229.

Gunn, C., & McCallum, A. (2005). Climbing grammar mountain: An interac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English Teaching Forum, 43, 38-41.

Holmberg, B. (1983). Guided didactic convers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In D.

Sewart, D.Keegan, and B. Holmberg (Eds.).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114-122).London: Croom Helm.

Johnson, D. W., Johnson, R.T. & Smith, K. A. (1991). Cooperative learning:

142

Increasing college faculty instructional productivity.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DC.

Josh Mcnicoll, Jang Ho Lee (2011).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ritique:

Collaborative consciousness-raising tasks in EAL classrooms. Volume 10, p.

127-138

Josh Mcnicoll, Jang Ho Lee (2011).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ritique

Collaborative consciousness-raising tasks in EAL classrooms.10(4), pp. 127-138.

Kreijns, K., Kirschner, P. A., & Jochems, W. (2003). Identifying the Pitfall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3), 335-353.

Langford, Peter E.(2005). Vygotsky’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sychology Press, NY.

Margrethe Mondahl, Liana Razmerita (2014)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arning:

Collaboration and Social Learning – a Case-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argrethe Mondahl, Liana Razmerita. (2014).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arning:

Social media, Collaboration and Social Learning – a Case-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12(4).

Moll, Luis C. (Ed.) (1990). Vygotsky and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Y.

Newcomb, T. M., Turner, R. H., & Converse, P. E. (1965). Social psychology: the study of human interacti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Y

Ratner,C. (1991). Vygotsky’s sociohistorical psychology and its contemporary

143

applications. Plenum, NY.

Salomon, G., & Globerson, T. (1989). When teams do not function the way they ought t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3, 89-99.

Snodgrass, Dawn M. & Bevevino, Mary M. (2000).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Middle

& Secondary Schools. Eye on Education, NY.

Vygotsky (1978). Mind in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

Wertsch, James V.(1985). Vygotsky and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Mind.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US.

144

附錄一 參與研究同意書

參與研究同意書

親愛的家長,您好:

本人是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的公費生,我是李依安。本學程 是師資培育之學程,以致力於培養優秀、有能力之國小教師為目標。本人也已具 有教師證,且有英語教學之背景及英語教學經驗。目前正進行一項有關英語教學 的研究,研究主題為:運用「協同學習」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習興趣。目的在於 了解如何透過一個新的教學概念來提升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本研究成果可做為此教學活動在台灣的國小中之具體實施方式,讓更多的老 師能夠了解此教學活動,期許經由這樣的上課方式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能夠更有 成效。此教學活動重視孩子在學習上的興趣,希望能夠使孩子對於英語的學習有 更多正面、正向的引導。

貴子弟的參與以及您的同意和支持對本研究來說是最寶貴的資源和最大的 鼓勵。

研究的時間約三個月,從 103 年的 10 月至 103 年的 12 月底,將在週一的早 自習及本學期的英語課進行協同學習的英語教學。教學內容都是使用校內的英語 教材以及相關的補充教材,因此絕不會影響到貴子弟英語學習進度,請家長放 心。

一、研究參與原則:

(一)願意遵守研究者所進行之英語教學課程及規劃之活動。

(二)願意配合完成與研究相關之活動單、問卷、訪談、錄影音紀錄。

(三)願意參與研究之課程及活動,以提升英語學習興趣。

二、研究與參與合作原則:

(一)隱私原則:研究過程中若學生有不願意回答的問題,都可以拒絕回答。

145

(二)保護原則:對研究過程中所有的資料(含問卷和錄影音)加以保密,僅供於本 研究使用,不得公開任何資料。

(三)分享原則:學生和家長享有閱讀與複製研究資料的權利。

(四)終止原則:研究進行的期間,學生和家長有權利終止參與本研究。

若家長對於本研究有任何的問題或是想法,都可以與我聯絡,希望您 能同意讓貴子弟參與本研究,非常感謝您的協助。敬祝 順心、健康

單 位:臺中教育大學

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顏佩如 博士

研 究 生:李依安

連絡電話:XXXX-XXX-XXX

146

參加者同意書

經過閱讀及研究者說明後,本人充份瞭解上述內容,並願意參與本研究。

立約人簽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者簽名: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 月 日

家長同意書

經過閱讀及研究者說明後,家長充份瞭解上述內容,並願意讓學生參與本研究。

□同意

□不同意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長簽章:________________

2014年 月 日

147

附錄二 問卷授權同意書

148

附錄三 英語學習興趣問卷

運 用 協 同 學 習 提 升 國 小 四 年 級 學 生 英 語 學 習 興 趣 之 行 動 研 究

149

150

附錄四 教學省思日誌表

運用協同學習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

教學紀錄與省思 ( 日期: 單元: )

 教學紀錄

 學生反應

 教學省思

151

附錄五 觀課紀錄表

152

附錄六 訪談大綱

運 用 協 同 學 習 提 升 國 小 四 年 級 學 生 英 語 學 習 興 趣 之 行 動 研 究

第一次訪談大綱

日期:

1. 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英文?

2. 有沒有在校外補習?

3. 對英語的想法/感覺是什麼?

4.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

運 用 協 同 學 習 提 升 國 小 四 年 級 學 生 英 語 學 習 興 趣 之 行 動 研 究

第二次訪談大綱

日期:

1. 以前上英語課有分組上課嗎?

2. 以前上課的方式這學期有一樣嗎?不一樣的地方在哪?

3. 當你遇到學習英語上的問題時,你會開口請教別人嗎?

4. 你覺得現在這樣的上課方式怎麼樣?

5. 這樣的上課方式你有比較喜歡上英語課嗎?

6. 對於英語的想法/感覺是什麼?

7.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

154

運 用 協 同 學 習 提 升 國 小 四 年 級 學 生 英 語 學 習 興 趣 之 行 動 研 究

第三次訪談大綱

日期:

1. 這學期這樣的上課方式你覺得怎麼樣?

2. 這樣的上課方式有比較喜歡上英語課嗎?

3. 當你遇到學習英語上的問題時,你會開口請教別人嗎?

4. 對於英語的想法/感覺是什麼?

5.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5

附錄七 英語教學教案

 第二單元 單字教案

 第二單元 句型教案

 第二單元 日常用語教案

 第二單元 課文教案

 第三單元 單字教案

 第三單元 句型教案

 第三單元 日常用語教案

 第四單元 單字&句型教案

2014 英語教案 U.2 單字

156

English Lesson Plan

Designer

李依安

Date 2014.10.8 Time 40 mins Topic

Unit. 2 Is this your watch?

Material

Super Wow 3

Ss Analysis

forth grades students

Objective

Ss can say and read unit 2 vocabulary.

Sounds book bag, key, pencil box, watch, bottle

Teaching Procedure Time Aids Evaluation Warm up

 Classroom management

3’ video  Ss can understand what T says.

 T shows a picture to Ss and asks them what they see in the picture.

 T asks some questions to make Ss to share their opinions:

1. Do you have anything in the picture?

2. Do you like it?

3. Why do you like it?

 After the discussion, T introduces today’s vocabulary:

book bag, key, pencil box, watch, bottle

5’ ppt  Ss can use their own words to express.

 Ss can pay attention to the T.

Presentation

 T shows the picture of the vocabulary first.

 T teaches Ss to say the word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sound.

 T teaches Ss to say the word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s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