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教學設計

第二節 教學設計之原則說明

四、教材選擇

設立教學目標以後,為了達到訂定的教學目標,教材選擇得要經過一些考 量。首先,教材要符合美國外語學習的標準,也就是說教材要圍繞著五大C與三種 溝通模式的原則設計。再者,為了使學生產生既正確又符合文化規則的中文,教材 要有真實的對話。而且,為了加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與行為文化的理解,教材中亦 要提供真實語料,例如菜單、火車時間表、路標等。Chu (1997)認為好的教材要提 供正確的語言、恰當的文化信息、以及有效的功能性說明。

除此之外,經過學習需求分析的調查,其他因素對選擇教材也非常重要。教 材必須有趣味性;對話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若有五彩繽紛的教材圖片以 及豐富的互動式活動,就可以增加美國高中生對學習中文的動機。Chu (1997)也認 為教材的內容要更新,因為更新的教材才能注意到語言變化將如何應用在現代社會 中。雖然在第四章的教材分析中可以看出吳偉克編寫的教材(Chinese: Communicating

in Culture)在六本教材之中對行為文化內容著墨最多,且在結合語言與文化的方式

上最成功,但實際上,該教材的內容缺少趣味性,此外,該教材在零起點階段不介 紹漢字,與一般高中課堂的需求有所出入。於是,考量上述諸多要素後,筆者決定 採用《中文聽說讀寫》Level 1 Part 1 第三版為主要教材,同時也會加入其他輔助教 材。儘管此本教材不是很重視行為文化,但因為此本教材趣味性十足,對話情節具 故事性的,對話內容很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是美國高中最常使用的初級教材,所 以筆者認為本教材最符合本研究與學生的需求。至於其他輔助教材,筆者會使用

《中文聽說讀寫》提供的軟體、練習本以及自己準備的學習單等。不過,依據體演 文化教學法的理念,此本教材在融合語言與文化的方法方面不是很完整,因此教師 還需要補充文化情境以及行為文化信息。

第二節 教學設計之原則說明

筆者決定按照Richards and Rodgers (2001)構成教學法摘要圖來仔細地說明本論 文中所設計的教學模式,將使用哪些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第一步是決定教學觀,下 一步是教學設計,最後是教學過程。Richards and Rodgers (2001)的構成教學法之主要 因素及次要因素摘要圖如下: method

教學觀 approach 設計 design 過程 procedure

一、教學觀 ( Approach)

本教學設計的整體教學觀主要圍繞著體驗文化教學法之原則,但是也運用 溝通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與跨文化交際教學之理念。本設計採用的三 種教學法模式如下:

之焦點

• 依賴記憶對話來學習目標文化之世界觀,

以及加強口語能力

• 以ACT與FACT課為設計框架 溝通式教學法 • 以交流互動為核心

• 養成四項溝通能力:語法能力、社會能 力、篇章能力、策略能力

• 很重視語言的功能,但大多著重在語言結 構的教學,而不教學生如何在實際的場合 使用

發音

跨文化交際教學 之理念

• 強調文化對比

• 學生對本文化的世界觀念的了解與目標文化的世界觀念的了解 一樣重要

筆者在決定設計方向的過程中,將體演文化教學法與溝通式教學法的理念間 有衝突的部分,盡量調整,以期在兩個理念間保持平衡。譬如,溝通式教學法認為 教師與學習者要脫離語言的正確性,更接近實際的溝通,因此,該教學法只要求達 到可理解的發音。反之,體演文化教學要求學生產生準確的發音。於是,此教學設 計要將兩個教學法的差異做平衡,因此將以要求學生的發音接近母語者為教學目標,

但不像體演文化教學法那麼嚴格。

二、教學設計 (Design)

(一)、教學組織

以ACT與FACT為框架:

體演文化教學法的課程可分成兩個部分:ACT與FACT。ACT著重在培養程序 性的知識,使學生練習演示對話。換言之,ACT課主要要給學生機會在具體的文化 情境下演練。FACT則主要是培養陳述性的知識,也就是說,在該課上主要是討論 語言與文化、例如說明語法點、詞彙的用法、如何交換名片、如何道歉等。整體而

言,FACT課鞏固語言的知識以及社會與文化的內涵,所以學生可理解如何有效地 應用學到的信息來進行有意義的交流。ACT課給學生大量的機會複習、練習、並應 用學到的知識。ACT課要全部使用目標語,但FACT課可使用學生的母語。在此架 構下,ACT與FACT課皆十分重要。然而,因為本論文的對象是初級學習者,

Christensen and Warnick (2006)認為ACT課與FACT課的理想比例是4:1;根據第四章的 需求分析,學生表達課堂上應該使用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五的中文。因此,一堂五十 六分鐘的課可分為四十五分是以ACT為主,剩下的十一分則是以FACT為主。或者 也可以視教學目標而定,一堂課也可完全是ACT課或者完全是FACT課。按照

Christensen and Warnick (2006)的比例原則是一週五節課其中四節課是ACT課,一節是

FACT課。

(二)、 教學活動

1. 以演練為主要任務,以情境為核心

體演文化教學法的主要要素之一是要圍繞演練的精髓。以演練為本的教學可 使學生練習程序性的知識,建設目標文化的記憶,將學到的語言與文化自動化,

進而產出既自然又流利的中文。上課時,學生得不斷地記憶對話,利用上課時間演 出對話。不過,演出對話非提供社會情境與文化情境不可。若無情境,學生只能產 生語言,但無法與母語者進行有意義的交流。於是,Walker (2000)與Christensen and

Warnick (2006)認為教師得提具體且詳細的情境。情境的信息包括:交流的場合、交

流的地點、說話者跟對方之間的關係、參與者扮演的角色、以及現場的聽話者為何。

再者,Walker (2000) 認為語言與文化是無法分開的,而且教文化應該以行為文化為

重,因此除了提供詳細的情境之外,也要提供行為文化的信息,例如肢體語言 (body language)及體態(body gestures)也都十分要緊。

2. 教學活動分類

教學活動應該按照固定的順序來進行。從控制性的活動(controlled activities)開 始、再進行半控制性的活動 (semi-controlled activities),最後是自由性的活動(free

activities)。控制性的活動要求固定的答案,半控制性的活動則增加自由的程度。最

後,自由性的活動需給學生自由發揮語言能力的空間,但仍然在教學目標的範圍內 (Crooks and Chaudron, 1991)。筆者按照Crooks and Chaudron (1991) 之活動分類方式、需

求分析的結果、以及自己的判斷來選出最適合初級程度學習者的課堂活動,整理出

dialogue):按照課文的句型來

加自己的信息

即興對話、模擬對 話(simulation):按照 老師提供的情境來

信息交換(information exchange)、描述圖片

其他同學演練情境化的對話,學生演練時要投入角色,盡量學習及模仿中國人的行 為文化。除了配合課堂上的活動之外,學生也要遵守課堂上的語言的規定,也就是 在ACT課中,學生僅允許跟老師與同學們說目標語。然而,FACT課則比較有彈性,

學生能說英語,但為了保持說中文的環境,學生仍然要盡量使用中文。學生也要參 與在FACT課所進行跨文化交際與文化討論,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看法及經驗。

最後,這門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學生也要有更高的自我要求,

若有小的問題,必須學著自己解決。

(四)、教師的角色

老師的角色對學生的學習精神與效率十分重要。Bruner (1996) 認為教師的角 色並不僅是學生的榜樣,也要將自己追求的標準成為學生的目標,換言之,為了引 導學生學會行為文化,學生要以達到老師的期望為目標。虞莉(2004)則認為教師不 僅要懂語法,也要懂語用。她提出這樣的看法:「在課堂裡,教師身兼導演,演員,

道具數職,不但要知道學生正確練習,及時給予反饋,也要扮演不同角色給學生作 示範,還要合理有效地安排道具設置場景引導學生使用新的語法點。」為了增加學 生對課文的社會語言的理解,教師要提供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練習表現 (perform)的機 會。另外一方面,教師要鼓勵並說服學生接受背誦的學習法。既然許多美國學生也 許不願意背誦,教師就得想出更有效的方式說服學生。同時,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 並加強學生的口語能力,教師不但要有標準又正確的發音,也要準備許多互動式的 活動。再者,教師也要說服學生說真實的中文。由於在ACT課只容許說中文,在初 級階段,老師要懂得使用容易理解的語言輸入,幫助學生聽懂。另外,為了培養獨 立的學習者,教師要教導學生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要成為的教練,引導學生成為 中國社會中的成員。最後,老師的教學法要反映教學目標。

(五)、教材的角色

除了使用主要教材之外,為了進行有效的教學,教師得視主要教材不足之處,

再準備補充教材。既然主要的教材是綜合性教材,教師就必須準備針對口語與文化 方面的補充教材,例如第四章之需求分析中所提到的,學生喜歡看影片來學文化。

為了讓學習的過程更有趣,教師可以使用主要教材提供的CD,也可以準備其他充 教材,例如學習單、圖片等。

三、教學過程 (Procedure)

每一節課的安排可不必完全一致,FACT課也可以安排在熱身活動後面,接 續ACT課。除了以上的流程安排模式之外,一節課也可以完全是ACT課或者FACT 課。

(二)、應用教學法之方式

根據Richards and Rodgers (2001),教學活動的過程可分成三個層次:語言呈現

(presentation)、語言練習(practice)、及反饋(feedback)。其中語言呈現指的是教師如何

使用教學活動來呈現新的語言內容並澄清目標語。語言練習指的是教師如何使用教 學活動來練習語言。最後,反饋是教師在語言輸出方面給學習者回饋的過程與技巧。

使用教學活動來呈現新的語言內容並澄清目標語。語言練習指的是教師如何使用教 學活動來練習語言。最後,反饋是教師在語言輸出方面給學習者回饋的過程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