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式

四、教學設計

筆者完成需求分析以後,再開始設計基於體演文化教學法的初級華語口語教 學的模式。筆者將根據文獻探討、需求分析的結果以及教學設計理念與原則來設計 最適合美國人的教學模式。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式

一、中文學習者訪談

筆者在洛杉磯學區的一所公立高中:USC Magnet School,認識一位華語老師,

因此可以到那邊訪談二十八位學生。在現場筆者把學生分成六組,一組有四至五個 學生。筆者先講解訪談內容並向受訪者解說訪談問題,再請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將 討論結果寫在問卷上。問卷的問題皆是開放式的,因此學生用短句或者完整句填答 問卷。學生討論與填問卷的時間大約一個小時。這一班的學生正在上中文二(第二 級的中文課),學習中文的時間大約一年。學生皆是在美國長大的非華裔,但兩位 學生有韓文背景,一位有越南語的背景,同時約十位有西班牙語的背景。進行訪談 的目的是為了了解美國學生跟中國人接觸的經驗以及對華語口語與文化教學的看法 與需求。

表三-1:受訪華語學習者的基本資料 學生人數 28

學校 USC Magnet School 年齡 14-17歲

學習華語的時間 一至三年 母語 英語

二、華語教師訪談

筆者通過Skype或電話來訪談十位美國的高中老師,五位是非母語者,五位

是中文母語者。進行訪談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華語教師對語言課程中融合語言和文化 的想法以及聽取教師們的口語教學經驗。因為筆者在2012年暑假參加星談項目認識 許多以英文為母語的華語老師,因此筆者找他們採訪。至於以中文為母語的老師,

筆者請自己念大學的教授推薦幾位中文老師。筆者先將訪談問題寄給老師們,然後 約定時間在Skype上或電話(Google Voice)上進行訪談。訪談的時間是二十至四十分 鐘。訪談的時候,筆者用iPad上的Quick Voice軟體錄音。

表三-2:受訪華語教師的基本資料

教師編號 母語 任教單位 州 教學年資

NNT01 英語 Patrick Henry High School 明尼蘇達州 1

NNT02 英語 Oneida-Herkimer-Madison BOCES 紐約州 4

NNT03 英語 Berkeley Preparatory School 佛羅里達州 13

NNT04 英語 Hackley School 紐約州 7

NNT05 英語 The Potomac School 維吉尼亞州 5

NT01 中文 University School of Milwaukee 威斯康辛州 10

NT02 中文 Stevenson Robert Louis School 加州 4

NT03 中文 Beckman School 加州 10

NT04 中文 Los Altos High School 加州 18

NT05 中文 Westridge School 加州 6

三、現行教材分析

筆者按照全美中小學中文教師協會2004年的中文教材調查的結果選擇分析五

本在美國高中最常用的初級華語教材。然而,儘管第六本(Chinese: Communicating in

the Culture)不是在全美中小學中文教師協會的調查結果裡面,但筆者認為這本教材

對本論文的目的有關係,因為是吳偉克(Walker)編寫的。本論文分析的教材包括六 本:

1. Yao, T. & Liu, Y. (2009). Integrated chinese. Boston: Cheng & Tsui Company, Inc.

2. Chang, P., Mackerras, A. & Yu, H. (1999). Hanyu for beginning students. Boston:

Cheng & Tsui Company, Inc.

3. Fredlein, S. & Fredlein, P. (1991). Ni hao. Toowong: Chinasoft Pty Ltd.

4. Ning, C. (1993). Communicating in chines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5. Liu, X. (2010). New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

6. Walker, G. & Lang, Y. (2004). Chinese: Communicating in the culture. Columbus:

National East Asian Languages Resour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