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體演文化

一、體演文化教學法之理論

體演文化教學法基本上是吳偉克(Galal Walker)提出的。Walker and Noda (2000) 認為外語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對行為文化的理解,避免學生在使用目標語的環境裡產 生不恰當的語言與行為。為達成此目的,學生必須經過反覆的演練,以培養對目標 文化的默認記憶(default memories)。Walker (2000)在"Performed Culture: Learning to Participate in Another Culture" 一文中認為外語教學研究有四個目標:

「第一、學習用某種外語交流的目的就是要獲得在該國文化中確立意向

的能力。

第二、文化是意義的來源,因此, 使用某種特定語言的談話,要求交

流在那種特定文化框架內進行。

第三、學習體演一種外國文化,必須建構對那種文化的記憶。

第四、我們可以創造教學情景和教學方法以幫助建立一種對外國文化的記憶。」

吳偉克提出該新教學法的四年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學生虞莉,提供她對體 演教學法的理解並說明該教學法在外語教學的領域中的革命性。虞莉(2004)提出

「體演文化教學中最基本的兩個概念,一個是culture, 另一個是performance。」基本 上,為了掌握文化的概念,必須體驗文化,但要體驗文化得演練真實對話,所以體 演文化的來源是「“體驗”跟“演練” 雙璧合一(即體演=體驗+演練)。」另外,

因為這教學法很注重對話背誦和角色扮演,同時,教師必須高度重視正確性及交際 能力,因此跟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Approach)和交際能力教學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有類似的特徵。

Christensen and Warnick (2006)也提出此教學法與另外兩個教學法之差異。

表二-4:體演文化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之比較 Audiolingual Approach

聽說教學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 溝通式教學法

Performed Culture Approach 體演文化教學法

避免文法解釋 任何能幫助學習者的方式 (performance, ACT)與講授 (lecture, FACT)間的平衡來 達成

語句能力是教學目標 溝通能力是教學目標 包含語言與非語言部份的 得體文化行為是教學目標 資料來源:Christensen (2006) pp. 247-250: Comparative Chart of Performed Culture,

Audiolingualism,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rning. 翻譯整理:陳亮妤(2009)

儘管三種教學法有一些重疊的原則以及一些衝突的原則。首先,三種教學法

除此之外,虞莉(2004)對該教學法的理解是要達到以下的目標:「讓學習者在 目的語文化環境中得體、自如地運用目的語並與目的語國家的人交流,因此該方法 在教材及課堂中為學習者創造了目的語文化語境,讓學生學習並熟練運用目的語的 結構及功能。」

Shepherd (2005)的書中也提到此教學法。他說明此教學法主要要關注日常生活

的文化,也便是社會行為的境界。此教學法的日常生活文化分為很多階段,換言之,

所謂的體演文化是演示某文化群體之日常文化。他認為恰當地演示文化使母語者感 覺學習者重視與他們之間的互動,關鍵是培養更深入感情,配合中國人的行為表示 學習者對培養友誼有誠意,所以學習者便可以接觸到互動的不同層面。總而言之,

體演文化教的教學觀使學習語言屬於更全面的過程,也就是說得先定義認知行為。

中文學習者的目標不僅是學中國人使用的語言編碼,也要發揮認知與行為技巧,因 為這些技巧可讓學習者更加瞭解中國人的世界觀。

此外,Bruner (1990)認為理解記憶以及文化知識如何儲存於記憶對第二文化

教學也十分重要。他認為記憶收集(memory compilation)需要透過敘述,而且宣稱敘 述提供框架(情境),使人類理解自己與他人之經驗。經驗可以使學習者認識目標 文化之模式和框架,但仍然沒有完全記下來。Walker (2000)的看法是透過在文化遊 戲中的反覆演練就可以收集記憶及擴展目標文化的模式。Walker and Noda (2000)認 為體演文化的很大的一部分便是學習故事。學習故事屬於較大的收集記憶過程,而 且可以進行目標文化的參與。以下是兩位學者收集記憶的循環的圖與說明:

Cases/Sages

故事

文化知識與語 言知識

以文化與語言為本的記憶

文化知識:知道目標文化的知識 語言知識:語音及語用

演示/遊戲

(分數系統)

把有具體時間,地方,規則的劇本或行為演出來。 學會自動反應

故事 個人體驗過的演示或遊戲記憶。學習者離開教室有了體驗的記憶 收集 記住(memorize)

演出對話,目標文化的角色,和即興表演

Cases/Sagas 把目標文化記憶分成兩個部份

Cases: 進行在目標文化裡面的故事

Sagas: 具體人群或地方的故事。代表學習者對如何跟人們互動的

理解 第二文化之世

界觀建構

收集對文化的理解的故事。獲得了新的態度、技能、及新我意識

Walker and Noda (2000)認為在七百個小時的課堂活動內,學生將會經過許多次

這樣的收集循環。此經驗導致收集過程的記憶,而且學生在課堂外仍應用。Walker 理論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學生能夠在目標文化中有效地互動,同時獲得的記憶可以在 未來的互動經驗中幫助學生,而且到時候不用老師指導。

二、學習文化

文化是學習「真正外語」的核心 (Christensen and Noda, 2002)。Bruner (1990)論 證學習的過程要將情境內在化所以需要成員參與文化的團體互動,然後得學母語者 的反應及習慣的程式。Christensen and Noda (2002)也認為學習文化非體驗不可。Cole

(1996)與Schank(1990)提出學習者的心理發展依賴於自己經驗的程度,於是,生活在

文化當中的經驗越多越增加習得文化知識的機會,因此該文化知識可紀錄於記憶。

他們認為為了對概念建立更完整的理解,學習者得培養更多經驗的層面。他們說明 透過經驗而習得文化知識的過程有五個步驟:

第一、意識(awareness):接觸到生詞或新概念。

第二、識別(recognition):能夠讀生詞或漢字,而且可認字,但不懂意思。

第三、上下文關連(context association): 儘管能夠認識新概念,但無法自己運用。

開始依賴母語者使用的概念,因此開始把概念和情境做關聯。

第四、內化(internalization): 新概念成為自然表達能力。在此階段對新概念有 表面上的理解,但並不深入。

第五、操縱(manipulation): 習得對詞語或概念的文化涵義。在此階段能夠操控 縱詞語或概念來達到合意的效果,並所以終於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文化知識。

另外一方面,許多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框架與方式。Shepherd (2005)想出玩遊 戲的比喻,他認為體驗文化與玩遊戲相同,因為兩個皆有教練(教師)和運動員

(學生)。老師要扮演教練的角色指導學生有效地在目標文化互動。他認為玩遊戲 可以更加瞭解目標文化的世界。學生扮演運動員的角色,將將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在 目標文化使用目標語做事情,例如參加開會以及參與酒宴等。主要的目的是成為社 區裡的成員,所以需要適應目標文化的行文及認知。於是,教師得學會如何分析最 常遇到的遊戲,累積遊戲知識,創造互動。此遊戲的精髓是使學生扮演真實的角色,

合乎文化規則,反覆地做很可能在目標文化裡得做的決定,然後追求參與目標文化 的真實目的。遊戲包含許多挑戰,所以學習者可以積極地監視自己的表現,觀察其 他運動員的目的和行動,然後做最恰當的決定,最後得反思自己的表現成敗如何。

也就是說,學習者遇到文化框架的困難時,得先意識到困難,再在自己的行為上做 調整,換句話說,學生得培養好的運動員態度。不過,每一個遊戲的劇本不可能與 在目標文化遇到的情形一模一樣,不過若學生意識到類似的溝通程式以及在遊戲中 常看到的行為,學習者就可以採用學到的知識做恰當的決定。總而言之,學生參加 遊戲的過程中得建立並闡釋目標文化之念頭和意圖。然而,因為無法知道文化所有 的知識,文化教學應該著重在微文化(microculture)。微文化的運動員和遊戲較少,

所以該教學觀較實際。 學習者應該以較常遇到微文化為目標,例如校園文化,健 身房,咖啡館,書店等。

不過,第一文化的劇本(scripts)經常成為習得第二文化之障礙。所謂的劇本是 知道在刻板的情況下其他人與自己如何行動(act) (Schank, 1990)。一開始無法闡釋第

二文化的情境,因為受到第一文化知識之影響,所以造成許多誤解。不過,經過時 間,第二文化之劇本會較易懂。除此之外,Shepherd (2005)提出教學著重在母語者 之間如何互動不應該是學習者唯一要看重的部份。學習者不應該以達到目標語為目 標,因為如此的目標浪費時間及力氣,反而應該在文化遊戲當中成為可接受之運動 員,如此才是實際的目標。這樣下去學習者才能夠建設對目標文化之長期記憶。

總之,以提示為基礎之教學對掌握行為文化十分重視。Christensen and Noda

(2002)認為對瞭解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的目的而言,此教學法非常有效率。也就

是說,當學習者學習的方式得仰賴親力親為時,肯定比依賴解釋和操練來得有效。

演示(performance)是著重說話和行為的情境,因此演示有五個基本因素:1) 具體地

方,2) 時間,3) 角色,4) 劇本(script),和5) 聽眾(Carlson, 1996)。演練是參與者親身 體驗在具體情境,因為可幫助學生建設情境的知識,所以在未來面對類似的情境可

以應用(Walker, 2000)。Shepherd (2005)認為文化演示幫助學習者在許多情境下採用恰

當之行為。而且,重復接觸類似的情境的話,學習者可以漸漸地培養目標文化框架 的理解。

除此之外,為了應用體演教學法,教師得經過很多考量。虞莉(2004)提出教 師準備教案時,得考慮如何將語法點與功能應用於活動的實際情景中,換句話說,

哪些語法點和生詞適合在哪種情況下使用。因此,教師不僅要懂語法,也要懂語用。

另外,教師的角色也十分重要,「在課堂裡,教師身兼導演,演員,道具數職,不 但要知道學生正確練習,及時給予反饋,也要扮演不同角色給學生作示範,還要合

另外,教師的角色也十分重要,「在課堂裡,教師身兼導演,演員,道具數職,不 但要知道學生正確練習,及時給予反饋,也要扮演不同角色給學生作示範,還要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