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跨文化交際

一、跨文化交際學習之本質

根據美國國家外語學習標準(National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文化新的概念包含三個P的因素:文化視野與觀念 (cultural perspectives)、文化產品 (cultural products)、和文化習性 (cultural practices)。文化視野與觀念是一個文化中的 成員的共同態度及價值觀。文化產品包括文學作品、筷子、繪畫、傳說、習俗、和 教育制度。文化習性是行為的模式以及篇章。美國國家標準認為與其著重在文化產 品及習性,不如更強調目標文化的價值觀、思維、和社會態度(Tang, 2006)。換言之、

文化教學非重視文化視野與觀念不可。從以下的三個文化要素互動圖可以看出來三 個文化要素皆有關聯,而本研究最看重的是文化觀念。

(default memory),得了解目標文化中本地人的行為。Tang (2006)認為學習外語的學

生不應該僅學篇章,他們得更進一步了解文化的涵義,也就是說,學生不僅得知道 化交際是跟社會關係的變化,以及如何有效地適應有關。Sapir-Whorf假設說未兩種 語言相似到可代表同樣的社會現實(social reality),不同社群的生活屬於不同的世界。

就算中文與英文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了解兩個文化的跨文化交際仍然非常重

要。Geertz (1973)指出若不了解母語者行為的意思,學習者不算真的懂目標文化的

行為。因此,若從第二文化無法取得意思,學習者便會依賴自己的文化去了解

(Walker, 2000; Shepherd, 2005)。比方說,中國人習慣問候:你吃飽了嗎?。若不了解

為何中國人如此問,美國學習者或許認為那位中國人想邀請去吃飯,其實「你吃飽 了嗎?」只是一種問候的方式。再者,不了解中國人男女有別的觀念就會冒犯中國

文化觀念

Products 文化產品

Practices 文化習性

文化,譬如,男生在用餐時想跟女生談話時得考慮到男女關係。

畢續萬(2009) 認為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直接到目標文化環境待

一陣子是不足的,更可能反而對學習者有害。他認為學生除了要有第二文化的知識 及在目標文化生活的經驗之外,為了通過跨文化適應的門檻,學生要有跨文化理解

和移情(empathy)的能力,學會接受目標文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由“局外人

(outsider)”變成“局內人”(insider)。」

於是,畢續萬對於跨文化學習提出一個“冰山”的比喻。他認為像冰山浮在 基本觀念以及思想過程都不同(Shepherd, 2005)。信念體系(belief system)對跨文化交際 研究十分重要,因為信念體系是我們思想與行動的核心。信念體系告訴我們世界如

部份是價值觀。 價值觀是引導我們判斷是非,追求良善,如何生活,及何為值得 付出生命的原因。

美國受到希臘哲學家的影響,因此思想與中國人不同。中國的流行思想與行 為兩千年來都受到儒家的影響(Tang, 2006)。既然兩個世界,西方與東方有明顯的差 異,陳溫菊(2009)認為「如果交際雙方是先對兩種不同的風格有所了解,交際時能 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方式」。了解文化價值觀幫助我們欣賞他人的行為以及意識到 自己的行為(Samovar, 1998)。

Kluckhohn, Kluckhohn, and Strodtbeck (1960) 提出分析文化模式的四個價值觀取 向變項,包括人類本質、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時間取向以及行動取向。

1. 人類本質。因為美國受到清教徒的影響,美國人相信「原罪」(original sin) 的概念,就是美國人可不斷地改善自己。只要遵守規則便可被救。信佛教的文化反 而認為人類進入此世界都是好人,是自己的文化造成邪惡。

2. 人類與自然界(nature)之間的關係,因為不同概念會影響到人類慾望、態 度、和行為的框架。美國文化鼓勵大家征服自然的力量。換言之,人類與自然界有

異化(alienation)。中國文化與其他亞洲國家認為人類的生活與自然界之間無論如何

必須取得和諧。

3. 時間取向。人類對過去、現在、未來的關注對人際互動有影響。過去取向 的文化包括很多亞洲文化。過去取向的文化重視過去的事件,認為歷史、宗教的成 立、和傳統對文化非常重要,因此「過去」對他們的判斷及做決定有很大影響。反之、

美國是未來取向的文化。未來取向的文化強調未來,認為未來將比現在來得壯麗。

美國人認為未來比現在所做的事還重要,換言之,未來才是真正的快樂。

4. 行動取向(activity orientation)。美國是行動取向的文化,所以美國人偏向好 安排每天的行程。佛教和印度教比較認為心靈生活比物質生活重要,因此他們花許 多時間冥想和沈思如何改善自己。

基於以上的文獻能看出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小同大異。在文化模式方面最明 顯的差異是美國崇尚個體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中國則傾向集體文化

(collectivistic culture)。美國最大的特徵是個人主義。若有人不顯示個人主義,美國

人會覺得很奇怪。美國人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強調自我與他人的不同。美 國人也認為個人目標勝於家人或老闆的期望。這樣的文化不重視團體的看法,因此

他們會按照自己的利益、隨時換教堂或換工作。同時,美國人也非常重視平等,甚 至勝於社會階層。在家裡不鼓勵正式的交流,所以經常把小孩當作大人來對待。

至於友誼和同事的感情,美國人也支持平等的交流。於是,支持社會階層的文化跟 美國人習慣的互動有觀念上的衝突(Samovar, 1998)。

中國社會與美國不同。通過教育及紀律培養中國獨特之價值觀,譬如孝順、

道德、及謙虛等的觀念 (Shepherd, 2005; Ye, 1995)。Shepherd (2005)認為為了完全理解 某一種社會,非學習這些特點以及影響該社會中,人們做決定過程的因素不可。

Tang (2006)提出在兩千年來,儒家的教誨是中國的流行思想,在人際交際方

面直接影響中國社會的思想與行為。每個人為了達到「道」,追求儒家的核心概念:

「仁」。仁的意思是當一個真實和老實的人,這並不表示說的話要反應現實,反而 是要考慮到其他人的需求和感覺。換言之,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那就是孔子有名的教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儘管現實並不那麼良好,

中國人仍然傾向說正面的話。另外,張學智(2000)提出人的目的是「敬人」,要尊敬 他人,也因此導致了「去自我」的現象。

Yum (1988) 認為儒家的本質有三個:仁、義、和禮。與Tang一樣,Yum也認

為「仁」是儒家的核心。「仁」是互助互惠的概念,但要意識到社會地位,展示不 同的「階層性的愛」。「義」和「仁」的表現有密切關係,因為不仁者則不義。義是 不重視個人的利益和利潤的精神,而且幫忙別人或對別人好時,不要求對方回報。

「禮」則與前面提到的概念不同,因為「禮」是行為的形式而不是思想。Yum解釋:

「禮是人類行為中的普遍規則,禮節規範的基礎」。「禮的功能便能使團體間關係從 陌生進入熟識」(吳峻安)。

另外一方面,中國人對男女之間的互動與西方人不太一樣。Shepherd (2005)提 供一個美國中文學生在中國大陸山東省的經驗。那位學生看到一個女生穿上外套時,

問「我可以幫妳穿上外套嗎?」(May I help you with your coat?)。此學生違反了中國 文化的規則。一般來說,在山東,除非是自己的妻子或母親,山東男人不會幫女生 穿上外套。根據Shepherd在中國生活多年的經驗,他發覺在山東若男人跟女人單獨 在一起會受到懷疑,因為其他人將懷疑兩個人有親密的關係。根據Ye (1995)的研究,

對異性的讚美也有限制。在西方文化,讚美女生是普遍的禮貌,但在中國文化中不 允許這樣的交流,所以中文裡有一句:男女授受不親。Hsu (1953) 的對比研究發現,

之所以中國人避免直接讚美異性的外表是因為外貌對傳統的中國文化有性的涵義,

但不表示中國人完全忽略外貌。

既然美國是個體主義的文化,中國則是集體文化,與中國相同的集體社會包 含巴基斯坦、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台灣、中國、和秘魯。依據Triandis (1990)的統 計,大約百分之七十的世界人口住在集體社會。根據Samovar (1998)的定義,集體社 會的人依賴自己的親屬、家族、和機構的照顧來交換承諾和忠誠。Triandis的定義 是集體主義認為團體的需求,目標,和觀念勝於自己的需求,而且要服從團體內的 信念,避免把自己自團體中分離,要盡力地配合團體內的成員。

三、人格特質

文化本質十分複雜,因為除了信念和價值觀外仍包括許多文化取向。文化皆 培養本組群的人有共同的世界觀,因此導致人格及行為上的不同 (Samovar, 1998)。

Shepherd (2005)提供了他領導美國學生去中國留學時發生的事件。一個中國人向一

個美國留學生說她很驕傲,然後那個學生便問老師:「我沒有做什麼跟在美國不同 的事啊,為什麼中國人視為我驕傲呢?」。另外一件事有一個中國室友批評他的美 國室友的讀書習慣、整理能力、及飲食習慣。那個美國學生反應說:「在美國,我 們不批評別人除非那個行為影響到我們」。Shepherd對此事件的分析是中國人覺得這 樣的批評是為別人好,是一種關心方式,而且在中國文化概念中提供合理批評是朋 友的責任。此外,中國人的文化為了表達招待與優異,他們有堅持地提供酒和香煙 的習慣,美國人反而覺得被冒犯。至於用餐文化,在中國客人要配合主人(host), 美國文化則主人配合客人。由於文化與人格上的不同,中國人對美國人有負面的印 象。中國人覺得美國人很直接、驕傲、隨便、和膚淺。

既然Shepherd (2005)的經驗顯出中國人對美國人有負面的印象,美國對中國人

的特徵也有意見。Song (1985)說中國人的特點與西方的差別在於中國人很涵蓄、內 向、愛保持和諧、過度體貼、矜持等。Tang (2006) 的文章提出西方人認為中國人的 話語難以理解、高深莫測,而且他們認為中國人不愛表達、不積極、及論證能力很 差。Tang解釋在西方文化,積極是正面的人格特徵,而且能夠很清楚很簡潔地表達

的特徵也有意見。Song (1985)說中國人的特點與西方的差別在於中國人很涵蓄、內 向、愛保持和諧、過度體貼、矜持等。Tang (2006) 的文章提出西方人認為中國人的 話語難以理解、高深莫測,而且他們認為中國人不愛表達、不積極、及論證能力很 差。Tang解釋在西方文化,積極是正面的人格特徵,而且能夠很清楚很簡潔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