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近年來學習華語的人口日增且中國經濟發展正受到全世界的矚目。中國的文 化,語言也因此成為熱門的學習項目,帶來所謂的「華語熱」。根據美國現代語言 協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的統計,從2006至2009年之間學習華語的人數增加 到18.2%,共計有60,976個學生修華語課(Furman, Goldberg, and Lusin, 2010)。另外,美 國學生到中國留學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在2012年的秋天,成都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統計指出,中國在美國學生選擇留學的國家中排 第五,一共有14,596個美國學生前往中國留學 (I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2) 。再者,美國高中生選擇參加中文Advanced Placement Test (2007年開辦)的人數 也越來越多,根據2010年的統計,考AP中文的考生有6,388,到了2011年則有7,970 考生(AP Chinese Language Score Distribution, 2010, 2011)。以上的統計都顯示美國社會 對華語與中國文化越來越感興趣。

於是,為了因應此現象,華語文教學研究也開始積極地發展更有效率的教學 理論。1996年,美國國家外語學習目標大綱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提出所謂的5C的原則- 溝通 (Communication)、文化 (Culture)、貫連 (Connections)、 比較 (Comparisons)、和社區 (Communities)。其中一個原則-「文化」,被認為是外 語課程中最為重要的部份。周思源(1991)認為:「達到一定規模的語言內容,最主要、

最深層的部份便是文化。」然而,文化的概念很廣,因此Hammerly (1985)將文化進 而分為:成就文化 (achievement culture)、信息文化(informational culture)、和行為文化

(behavior culture) 三個部份。在外語教學中教學者與學習者常面對一些與文化相關的

問題,例如為何屬於某一個文化的人有如此的行為?為何不同文化的人在一個日常 生活都面對的場合的反應都不一樣?身在特定文化族群中是否會受到該文化微妙的 信念或世界觀的影響呢?因此在這三個文化的概念中,行為文化的建立應該是外語 教學中最該受到重視的。

由於語用學與社會語言學指出學習文化對於外語教學的重要性,因此行為文 化特別吸引許多外語教學研究者的注意。行為文化與人們溝通有密切的關係,因為

基於體演文化教學法之初級華語口語教學設計-以美國高中生為例

許多溝通涵義來自於社會和文化背景,而不是語言的因素(Tang, 2006)。為了加強學 生對於行為文化的認識,俄亥俄州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吳偉克教授(Galal

Walker)提出一個以體演為主的理論叫做「體演文化」(Performed Culture)。此理論指

出為了在目標文化有妥當且效率的表現,學習者必須回想目標文化的默認回憶

(default memories),而不是依賴於自己的文化去面對。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以英語為母語的美籍中文學習者,因為不了解中國人的行為文化以及在實際 場合使用的語言,與中文使用者交際時經常過度依賴自己的文化和母語。也因為如 此,這些學生的行為常被認為過於美式,甚至被認為沒有禮貌。筆者的母語為英語,

同時也是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也曾因為不了解中國文化而依賴自己的母語 知識,導致以下語用偏誤:

遇到同學:

筆者: 你好! 你好嗎?(英語:Hi! How are you?!) 中午在學校:

同學問我: 你要不要吃?

我: 不要,謝謝。 (英語: No thanks.)

我相信很多美國的初級學習者也會遇到同樣的語用問題。而筆者經過六年多 的中文學習,開始對以上的偏誤有了新的理解。首先,筆者因為太依賴教材裡面提 供的對話,因此以為「你好」等於英文的「Hi!」。中國人會認為過度使用「你好」

有明顯的美國特徵1。實際上,中國人只跟不熟的人或長輩問候「你好。你好嗎?」。

換句話說,對話的地方,時間,說話者的角色,和聽眾都影響到中文的問候方式

(Christensen and Warnick, 2006)。其次,因為當時筆者不太了解如何使用中文來拒絕,

因此同學請我試吃時,我自然而然依賴自己的母語翻譯而回答「不要,謝謝」。在 這個情境說「不要」對中國人來說有一點強烈,而且顯得不禮貌。中文母語者在這

1Wang, P. and Sun, S. (1986). A great wall. New York: W & S Production.

個情況下可能會說「不客氣 ,你吃。謝謝」,避免直接說「不」拒絕他人 (Tang,

2006)。因為此現象,所以吳偉克教授才提出新的教學法,讓學生接觸到真實情境,

減低學生在面對目標文化時產生語用上的錯誤。

除此之外,美國學生聽不清楚對方加話語時習慣對中文母語者說「請再說 一次」。這句話對以中文為母語者聽起來沒有禮貌。聽不懂或聽不清楚時應該說

「對不起,您是說...?」。此問句比較真實且比較有禮貌。Chu (1997)認為現在的華語 教學過度強調語法與結構的正確性,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學習者學習外語主要要透過教材的對話來學習,但是一般來說,對話不會提 供對話中的人物該扮演什麼角色的解釋。例如,人物角色之間的關係、情境何在、

什麼時候進行等。而且,很少的教師會提供這些信息(Christensen and Warnick, 2006)。 因為教材的缺點及教師之忽略,導致了學生在實際對話時被視為不禮貌的結果。胡

文仲(1985)認為「禮貌錯誤比語法錯誤更難令人寬容」。

另外,東亞語言教學一直以來都依賴英語教學的理論,忽略了東亞語言教學 中特有的需求(Christensen and Warnick, 2006)。將英語教學的理論應用在東亞語言上 常會遇到不適用的情況。相反地,體演文化教學法是個以文化為中心的教學理論,

因此比較適合應用在華語教學上。而且,中文和其他東亞語言,對以英語為母語的 學習者而言,屬於「真正之外語」,因為東亞語言,尤其是中文和日語,與其他印 歐語系的語言比起來,需要大約兩三倍的時間才能夠達成同樣的流暢度(Christensen and Noda, 2002; Christensen and Warnick, 2006)。也因此,中文複雜的本質使得教學觀 必須與印歐語系的語言不同。

Shepherd (2005)認為美國人對中國人的行為文化或認知之理解不足。美國學習

者學習中國文化之後,得知道如何在中國文化中做事情,否則很難使用中文跟中國 人互動。許多美國的中文學習者之所以對中國行為文化之理解不足,是因為他們目 前不願意接受目標文化的世界觀。很少的美國學生學中文的理由是要接受中國的世 界觀。美國學生為了在中國文化有效地跟人們互動,就必須學習中國文化的基本價 值觀。因為美國向來偏向培養自我中心的文化,在未掌握足夠的文化技巧就與本地 人互動時,學習者常會強迫他們配合自己的行為,因此學習者只能留在大多數中國 人的圈子外面。

基於體演文化教學法之初級華語口語教學設計-以美國高中生為例

第三節 研究目的

許多美國學生因為對於中國行為文化的了解不足,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並未 建構較廣泛的中國文化記憶,因此跟中國人交談經常產生語用上的偏誤。為了幫助 美國學生透過語言課程培養中國文化的記憶,可以利用上課學習的切身經驗,實際 運用在未來可能身處的全中文社群,本研究的目標即是透過分析體演文化理論建立 一個以體演文化教學法為基礎的初級華語口語教學模式。

以下為本文主要的研究問題:

(一)跨文化交際

1. 中國與美國的行為文化有什麼不同?

2. 有何教學方法可以加強美國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

(二)體演文化教學法

1. 體演文化教學法有什麼特殊性?

2. 體演文化教學法的優缺點是什麼?

3. 如何應用此教學法在華語口語教學上?可以應用哪些教學技巧和活動?

(三)初級華語口語教學

1. 初級口語教學與中高級的口語教學比較有什麼特殊性?

2. 在初級階段,使用母語跟目標語的比例多少?

3. 初級口語教學中可以應用怎麼樣的教學活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體演文化教學法

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吳偉克(Galal Walker)認為語言與文化無 法分開,因此提出新的教學理論,稱為「體演文化教學法」。此教學理論特別針對 東亞語言教學,目的是透過真實語料以及反覆的演練來增加學生對目標文化的理解。

同時,為了避免學生依賴自己的文化而違反目標文化的規則,他們得建設目標文化

的記憶(Walker, 2000)。透過此訓練,學生在未來可以有效的面對目標文化。 此教學

法之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習者在目標文化互動得很自然使目標文化的母語者感到自在 (Christensen and Warnick, 2006)。

(二)成就文化 (Achievement Culture)

依據Hammerly (1985)的定義,成就文化是:「歷史悠久的事物與思想概念,一

般所謂古代文化或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進展過程中的產物」。例如說,哲學、宗 教、文學、藝術、建築。

(三)信息文化 (Informational Culture)

依據Hammerly (1985)的定義,信息文化是:「一個社會所注重的資訊:歷史、

關於社會的事實或特色」。例如說,歷史、政治、經濟、地理、人口、工業、資源。

(四)行為文化 (Behavioral Culture)

依據Hammerly (1985)的定義,行為文化是一種社群之日常生活行為及思想方

式。 例如說,飲食習慣、打招呼方式、如何在餐廳點菜、如何交換禮物等。

(五)初級程度

本論文對於的「初級程度」的定義,依據的是CEFR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的「A1」等級描述,同時也參照TOCFL (Test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的「入門級」對於建議考生的描述:在非中文地區學了一至兩年

的中文,或在華語使用地區學習三個月中文;學時為180小時以下的學生。

(六)口語教學

口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及交際能力,必須與書面語有所區別。

本文所設計的的口語教學希望讓學生在非正式的場合能夠以口頭表達自己的思想,

與他人進行交談,因此要注意到學生的語用以及發音和語調。

(七)美國學生

本論文的美國學生是指母語以及家庭語言非華語的美國人士,他們必須是從 小在美國生活、成長並且以英文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