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教學設計

一、差異性教學設計

(一)起點行為-數學能力評估工具

在差異性教學中學習者的起點行為是教師們首要掌握的訊息,因此在本 研究主要針對幼兒在數學領域上的個別差異問題,因此在進行教學之初,用 自編之數學評估工具為每一位幼兒進行一對一的數學能力評估,目的是要掌 握每個幼兒的起點行為,並根據其起點行為為孩子設定學習的目標。

(二)學習傾向-學習區情境布置

Howard Gardner’s 在 1983 年的研究中提到在教室裡多元智能的學習提 供了一個主要的驅動力,對學習者不同學習型態的認同,更有力的支持了差 異性教學 Sternbery(1988,1997)更增加了分析、創造力、實際智力等元素,讓 實施差異性教學的老師可以從更多元的角度來思考學習者的學習模式,善於 應用學習者最佳的學習模式進行有效教學(Loeser, J. ,2008)。

基於上述的原則,在教室的情境布置中設置了多樣的學習區,以符合幼 兒不同學習傾向的需求,如語文區、勞作區、彩繪區、科學區、益智區、大 積木區、小積木區、樂高區、娃娃家、數學區,等不同的學習情境,讓幼兒 可以在當中以自己的學習傾向學習,並按著自己學習的速度前進。

(三)課程規劃 1.教學目標

對差異教學來說,一個有利而清楚的關連課程是一個絕對必須的條件。

若無法清楚定義學習目標,則差異性教學無法成其功。為了成功的界定差異 化教學的內容、過程、結果,教師必須清楚的去瞭解他們期待學習者在課程 結束後能學會什麼概念和技能(Loeser, J. ,2008)。Tomlinson(1999)曾說 在做差異課程規劃的第一步是最艱辛的。要使課程達到有效的教與學,我們 必須知道我們希望獲得的結果是什麼,而根據我們所預定的目標進行課程規 劃。當我們要開始規劃差異性教學的課程時,我們要考慮必須的課程內容,

學生的技能及促進學習的資源。

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思考兩個方向的問題一是主題課程的學習目 標,一是針對數學領域差異性學習的學習目標茲分述如下(表 3-15):

表 3-15 主題課程與數學領域差異性學習目標

主題教學目標 數學領域學習目標

1.對生活環境充滿好奇 2.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精神 3.能關懷愛惜地球上的小生物

4.能主動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5.學習與人合作

6.培養耐心

7.學會將所觀察到的事物做紀錄

1.在自己的起點行為上更上一層樓 2.學習在生活中應用數學技能 3.能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4.學會兩種以上新的數學概念

5.學會兩種以上的數學操作技巧(如測 量、統計)

2.課程內容

讓幼兒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學習,是最快引起幼兒學習興趣的方式之 一,因此在課程內容上,選擇與幼兒生活相近的「蝸牛」為主題,因在研究 場域的四圍環境有諸多農作物,農民也配合農會推廣無毒農業,因此在鮮少 使用化學藥劑的田間常見許多的蝸牛,特別在下過雨的日子,校園也都到處 可見蝸牛的蹤跡,因此藉著幼兒熟悉的事務來進行主題教學,並在教學的過 程中除了一般的認知課程之外,特別安排數學領域的差異學習內容,希望在 這樣的教學活動中,讓孩子在數學領域的學習上都能有成長。在過程中教學 者將不斷的進行教學反思與教學改進,並觀察孩子學習上的成長與教學成 效。茲將教學活動流程圖(圖 3-1)及主題概念網(圖 3-2)、教學中預期可 提供數學學習機會之分析表(表 3-16)說明如下:

教學活動流程圖

設定主題

問題探討

發展數學相關學習如預 測、統計、分類、比較…

等(以分組、學習區、

個別學習的方式進行)

評估、觀察學習狀況

產生新的探究 焦點或興趣中 心

產生新的探 究焦點或興 趣中心

概念獲得

圖 3-1 教學活動流程圖

主題教學與數學概念網

蝸牛

蝸牛大追蹤 生存條件 蝸牛家族 蝸牛的構造

蝸牛地圖

食物

最愛 食物 排名

環境 蝸牛的種類

蝸牛的特性

蝸牛 的休 息站

蝸牛的大小

超級比一比

重 量

身 長

圖 3-2 主題教學與數學概念網

表 3-16 預期提供數學學習機會分析表

學習性質,及預期學習者獲得的技能來做規劃。在研究場域的作息時間上,

安排有合作學習的時間、分組時間及學習區時間,並有團體分享的時間讓幼 兒發表、分享自己的學習,每天上午約有一個半小時的主要學習活動,在這 段時間可視教學內容進行個別學習、分組學習、合作學習、學習區學習等,

下午約有四十分鐘的時間可以進行分組活動、小組教學活動等,作息時間安 排如下(表 3-17):

表 3-17 一日作息時間表

時間 活動內容 備註

7:30~8:00 入園

8:00~8:30 晨光時間 閱讀、故事媽媽…

8:30~9:00 戶外活動 (每週三、五自然探索)

9:00~9:30 點心時間

9:30~9:50 團體活動 討論、分享、課程說明 9:50~11:20 主要學習活動 學習區、分組活動、

合作學習…

11:20~11:50 收拾、分享 11:50~12:30 午餐 12:30~14:40 午休 14:40~14:50 床務整理 14:50~15:20 點心時間

15:20~16:00 綜合活動 小組教學、分組活動…

16:00 放學

作息時間雖有安排,但非常具有彈性,將依實際課程進行的情形及幼兒 學習的情況隨時做調整,這也是差異性教學的教室中很強調的一個原則。

(五)教師的角色

在差異性教學的教室中老師的角色是環境的預備者、教材的提供者,也是為 孩子搭建學習鷹架的重要協助者,老師必須敏銳於幼兒的學習需求,適時的提供 合適的教材,觀察幼兒學習的情況作合適的分組,讓孩子可以藉著同儕間的合作 學習,加速學習的腳步。除了每天記錄教學省思、幼兒的學習觀察記錄之外,也 參照Tomlinson(2001)中提出幾項可供教師檢核的項目(如表 3-18)來檢視自己 的教學及情境安排。(摘譯自Tomlinson,2001)

表 3-18 教師工作檢核表 教師工作檢核表

□學習者瞭解課程目標

□學習者瞭解自己在團體中被期待的角色,並投入學習使團體運作順暢。

□課程規劃與進行跟目標一致

□大部分的學習者都能找到工作的樂趣

□小組的課程內容植基於每一位組員的技能、興趣,需要每位組員的投入與參 與。

□課程內容對學習小組成員具有挑戰性

□課程內容的設計需要組員的合作跟分享才能達成。

□時間的設定是彈性的

□教師對課程各個面向具有深入的瞭解

□為未能跟隨小組步伐的學習者另有計畫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協同教師或支持團體進行反思與對話

□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後能知道自己下一階段的學習方向

(摘譯自Tomlinson,2001)

(六)教學限制

差異性教學對學習者的學習有許多正向幫助,然而它的實行仍然存在著 一些限制,最明顯的就是教師人力資源上不足的問題,差異性教學重視學習 者的個別差異,教師必須視其差異點安排適性的課程,這需要耗費老師許多 的準備時間。依照每個學習者不同的學習傾向老師必須準備多種不同的學習 途徑,以供學習者做選擇,在教材資源的預備上也是一大考驗。針對這兩部 分的問題,試圖解決可能有的困境:

1.徵求志工家長參與教學:邀請有專長、有意願的家長進到教室中協助 教學活動。

2.藉助社區資源:邀請社區專長人士提供專業諮詢、指導。

3.放慢改變的步調:跑得快,不如走的穩,因此在這次的研究中,先就 數與量概念的部分來進行差異性教學探究,而非全部的學習領域,亦是 考量大幅度的調整在師資、教材準備上都是很大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