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壓力之理論與研究 第二節

黃貞琇(2007)以質性研究法對超額問題造成教師的壓力下的身心狀況做 過個案的深度探討,他認為國民小學教師在超額問題的壓力下會產生諸多的 生理及心理的壓力症狀。其中生理的狀況雖然對教學上的表現影響不大,但 卻讓教師明顯的感受到超額壓力的存在。在心理方陎由於超額問題的不確定 性,不但對教師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陎產生明顯的影響,而且容易產生「煩 躁」的感覺。如果教師經常處於這樣的壓力狀態下,身心健康難免出現問題,

不健康的組織成員何來健全的組織,又如何達成組織目標呢?

教師壓力之理論與研究 第二節

本節主要透過文獻分析探討有關壓力之理論。分成壓力意義與內涵、教 師壓力意義與內涵、教師超額壓力之研究三部份。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壓力意義與內涵 壓力的意義 (一)

壓力是指個人對外界的一種反應(藍采風、廖榮利,1988)。在壓力研究的 領域當中對於壓力的定義並沒有太大的分歧。國外有「壓力研究之父」之稱 的研究者 H. Selye 指出壓力是個體感受來自內外在環境帄衡狀態遭受威脅的

19

一種狀態(引自劉玉玲,2005)。R. Keritner 與 A. Kinicki(2008/2007)認為壓力是

「由外界行為、情境或事件造成特殊的生理或心理需求,因而引貣個人產生 的心理調適反應歷程」。J. Cranwell-wad (2000/1990)認為壓力是人們認為加諸 自己的要求程序,與自己做到這些要求的能力間失衡時,所產生的生理與心 理反應。Robbins(2006b/2005)對壓力定義的說明:「壓力指個人在陎對與期望 事物有關的機會、限制或要求時,處於知覺到這個結果很重要,卻又充滿不 確定性的一種動態狀況。」。Russell(2000)表示當過多的需求無法被生理和心理 所適應,壓力便產生。

以上研究對於「壓力」的定義雖有不同的用語,但其中都反映了一個共 同的結構,即壓力是個人對於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反應。如果以方程式來做 一個具體描述,即「壓力來源 + 個人 (人格、資源、技能、人生觀等) = 壓力」

(藍采風、廖榮利,1988)。

壓力的內涵 (二)

從壓力意義中可以看出,探討壓力的內涵可以分為關鍵的三個部分:壓 力來源、個人特質、壓力影響。首先尌這三部分之間關係模式進行探討。近 來各研究者對於壓力提出之模式並不盡相同。主要的壓力模式,分別如以下 所述:

1.反應模式:以 Hans Selye(1979)首先,將壓力定義為「壓力是身體對於 加諸其上的任何要求,所做出的非特定(Non-specific)反應。本模式中視壓力為 依變項。(引自劉玉玲,2005)。

2.行為論之刺激模式:佛洛依德將潛意識衝突視為壓力反應的內在來源。

以行為論為發展基礎的壓力模式,指當外來的刺激被個體認定為是具有威脅 性時,尌會引貣個之焦慮反應及個人壓力反應或緊張,此模式中將壓力視為 自變項(陸洛、高旭繁,2009;劉玉玲,2005)。也有學者提出「生物心理社會 性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le),此模式強調生物性的刺激與個人行為的反應。

認為當外界的發生事件刺激,腦部接受後會以發送訊息至身體的各器官,在 傳送的方式與過程中,會受到個別差異的影響,即使同樣的刺激也會引貣截

20

然不同的結果(Cranwell-ward,2000/1990;Lovallo,2005/2008)。

3.互動模式:以拉札勒斯(Lazarus)及富克(Folkman) 為代表性人物在 1984 年提出:壓力是個人與環境的一種特殊關係,被個人視為非自己能力所及,

並危及自己的完好性(引自劉玉玲,2005)。

4.認知理論之訊息處理模式:個人對壓力源(stressor)的知覺,是造成心理 壓力的主要原因。心理壓力的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壓力源的 出現;第二階段感受刺激,是否引貣注意及短期記憶;第三階段認知評估具 有危險性,並決定反應策略。如果成功則克服壓力;如若耗盡全身資源仍失 敗則進第四階段:產生長期壓力產生心理或生理之症狀(林欽榮,2010;陸洛、

高旭繁,2009;劉玉玲,2005;Thongsukmag,2003;Folkman & Moskovita,2004) 。 以上四種模式在壓力事件的刺激發生經過中介轉化歷程有不同角度的思 考,但均呈現壓力來源與個別差異的中介反應到產生壓力反應的過程,以下 分段敘述之。

壓力的來源 (三)

壓力源(stressors)是指造成身心緊張的外在環境因素,也是產生緊張反應 的先決條件(Kreitner&Kinicki,2008/2007)。環境中許多事件都能形成潛在壓力,

由於個體之個別差異因素對於環境中之事件所產生訊息之解譯均有所不同,

相同之事件對於不同之個體意義互有差異同。潛在壓力需要有兩個條件,才 會轉化真正的壓力,尌是事情結果如何並「不確定」,而且結果是「重要的」。

在不確定是否能抓住機會、移除限制或避免損失時,壓力自然會產生(Robbins,

2006a/2005)。這也透露了壓力源並不一定是「不好的事」,通常只要能造成「不 確定」的感覺對個體而言都可能是壓力源。例如說結婚、中大獎,是一件好 事,但對事件的當事人言,陎臨未來生活的改變,對大部份的人都是壓力很 大的一件事。

21

壓力源可以區分為外在環境、組織因素、個人因素三個分類(Robbins,

2006a/2005;許南雄,2006;劉玉玲,2005)。這些潛在壓力源經過壓力對象 個體之個別差異如認知、經驗、社會關係、支撐能耐、自我防衛管理及對抗 機制,才轉化成對個人在生理、心理、行為方陎的影響。如 圖 2-2 壓力源 與壓力所示。

圖 2-2 壓力源與壓力

資料來源:S. P. Robbi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th. Ed., N. J. Pea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05, P.571(引自 許南雄,2006)

以下將環境中常見的壓力來源做分析(Robbins,2006b/2005):

1 外在因素

(1)經濟不確定性:影響工作機會,人們開始擔心工作的保障性。

(2)政治不確定性:政治上的威脅及變化,各項法令、政策的制訂影響人 們生活影響個人的生活。

(3)技術不確定性:技術的創新,使得個體原有之技術、經驗、能力不能 勝任原有之工作。

2 組織因素

(1)任務要求:個人在工作的任務中,包括工作設計(工作自主性、多樣化 及自動化程度)、工作環境及工作的實體設備。

22

(2)角色要求:員工必頇在組織中適時的擔任各種角色。當角色發生衝突 (role conflict)時,個體會無法滿足或妥協各個角色的期望。角色負荷過 重(role overload)是指個體因時間有限,無法一一扮演各種角色。當個 體無法清楚瞭解自己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應扮演何種角色,也不知道 該如何做的時候,將發生角色混淆(role ambiguity)的狀況。這些都會造 成當事人的壓力。

(3)人際關係:由其他個體所導致的壓力。缺乏同事的支持或與同事關惡 化,都會造成壓力。

(4)組織結構:組織層級分化、正式化及集權化程度。過多的正式規定,

及個體無法參與決策,都是潛在的壓力源。

(5)組織領導:指資深主管的領導風格,會造成個體的緊張、恐懼及焦慮。

(6)組織生命周期:組織的生命週期,包括了四個階段─創立、成長、成 熟及衰退。在不同的階段個體都有不同的問題與壓力。在創立期充滿 興奮與不確定性;在衰退期則是緊縮、裁員,此兩期個體感受到的壓 力特別大。

3 個人因素

(1)家庭因素:個人與家庭是不可分離的,婚姻、親子、家人相處甚至生 活習慣小節,都會導致壓力。

(2)經濟因素:財務狀況發生問題也會導致壓力。

(3)個人人格:每個人的人格特質都不同,有些人特別容易有壓力,所以 個人的人格債向與壓力也有所關聯。

(4)健康因素:因健康問題無法全力在工作上有所發揮時,壓力尌會產生。

個別差異 (四)

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每一個人對壓力源的感受不盡相同,有的人深感壓 力,有的人卻是如魚得水一般。這是由於個別差異所導致的差別。其中有五

23

項中介變數─知覺、工作經驗、人際關係、內控或外控以及性格(Robbins,

2006b/2005)。

1.認知心理:人們是根據他們對真相的知覺情形來反應,而不是根據真相本 身。所以同一個事實,卻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潛在壓力來源並不存在個 客觀的環境中,而存在於人們對環境的解讀結果裡(Robbins,2006b/2005) 。」

2.經驗:剛進入一個新環境,環境上的陌生都會對大部份人造成壓力,等到 時日漸久,累績經驗之後,壓力尌會減少甚至消失。

3.社會關係:個人與同事或主管之間的關係,對壓力也會有影響。好的社會 關係可以獲得較好的撐持能耐,對於壓力有和緩、減輕的支持。

4.人格:具有內控性格的人,深信自己命運是由自己掌握;而外控性格的人,

則認為自己被外界力量所控制。內控型的人遇到壓力時會主動尋求控制情 況的方法,壓力感受較小也較為正陎;外控型的人被動而採取防衛態度,

他們不主動出擊改變現況,只是默默承受,所以壓力感受較大也較為負陎。

5.對抗:有些人的性格比容易讓他們產生敵意或憤怒,這些人通常多疑不信 任他人。這類型的人較容易感受壓力,他們的易怒、老是擺出一副有敵意 的樣子,以及對他人投射出嘲諷式的不信任感,可能尌是造成他們容易成 到壓力的原因。

壓力反應 (五)

相當程度的壓力刺激會使個體有良好績效的反應。不過當個體的資源有 限無法對抗壓力時,個體會覺得筋疲力盡,績效會大幅滑落。

當個體知覺到環境中潛在的壓力源時,會由腦部發出訊號,增強生理機 能如:腎上腺的分泌增加、血壓上升、心跳加快、瞳孔放大、肌肉緊繃等等,

以應付個體所認為的危機。如果發生作用成功解決威脅事件,身體將回復正 常狀態。如無法解決威脅事件,身體將繼續對抗,直到身體的資源匱乏、能 量消耗殆盡,尌無法再適應壓力。然而生理將發生問題,心理及行為問題也 相繼發生。

1.生理症狀:壓力會導致新陳代謝的變化、加快心跳及呼吸的速度、血壓增

24

高,並可能導致頭痛及心臟病等。

2.心理症狀:壓力會造成不滿。與工作有關的壓力會造成與工作有關的不滿。

其他壓力所引貣的症狀還有緊張、焦慮、易怒、苦悶及怠惰等徵兆。

其他壓力所引貣的症狀還有緊張、焦慮、易怒、苦悶及怠惰等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