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五節 教師專業成長

研究者在檢視研究日誌、晤談記錄、相關文件後,針對三次循環教學活動,提出 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本節分為課程設計、教學能力、教師研究三個部分,討論教師 在發展教學計畫中的專業成長。

一、課程設計

(一)專家提供協助解決相關問題

設計以科學遊戲—泡泡為主題之教學活動,是以「泡泡」為中心,將拉泡泡科學 遊戲內含的科學原理設計成適合課堂進行的教學計畫。研究者參與由國立台中教育大 學許良榮教授所主持的「泡泡世界科普展」,發現民眾對於拉泡泡活動有濃厚的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於拉泡泡活動也如預期的喜愛,為科學原理的開啟提供了好的 開始。然而,在設計初期遭遇必須把科學遊戲放進課堂學習的框架中的課題,確實遭 遇不少困難。

研究者在大學時代及任教初期雖有過設計教學計畫的經驗,但當時的教學活動多 為「實習教師試教」的活動,不僅教學活動內容較為粗糙簡略,且活動也無反思檢討 等規劃,因此,教學計畫除了經大學時的師長檢查過,並未邀請相關專家協助檢核。

為了解決「以科學遊戲為主之科學教學活動」的設計問題,研究者在設計教學計 畫初稿完成,尚未進行實際教學活動前,即邀請大學教授、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國民 小學教師等多位專家進行教學計畫的檢核。在專家的指導下,適當修訂了教學計畫,

將教學計畫順利完成。在此過程中,研究者不僅對於泡泡遊戲的活動過程有更深刻的 認知,且對泡泡原理再一次的確認,同時,研究者也提升了教學計畫設計的能力。

(二)參考各項資料更清楚認識相關原理與活動設計

研究者在研究初期,首先蒐集相關文獻,閱讀許多科學創意活動的教學計畫,以 及坊間科學遊戲的書籍後,擬出了教學計畫的流程、計畫內容的要項等,訂出了整個 教學計畫的輪廓,而在此過程,研究者透過閱讀相關文獻,對於科學遊戲、教學計畫 等內容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在教學計畫的過程中,除了教學計畫流程與內容要項之外,為了瞭解以科學遊戲 為主之科學教學活動中的科學原理,研究者又從網路、書籍、期刊中,搜尋與泡泡相 關的科學原理。研究者發現,小小一個泡泡,包含了許多科學原理,但如何適當的在 課堂上呈現,且兼顧科學遊戲的趣味性,除了仰賴教學者的教學技巧外,也必須對科 學原理有清楚的認知。研究者在徹底瞭解關原理之後,選擇出適合進行教學活動的部 分。

另外,為了將科學遊戲設計成為可以在正式課堂上進行之科學教學活動,研究者 在研究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能力指標,以及目前教育部審定通過之教科書後,瞭 解各年段所要達成之能力指標,才得以順利完成教學活動的設計。

(三)設計教具以利教學活動進行

研究者在設計教學計畫之初,思考在教學活動三:二維泡泡中,如何讓學生多觀 察不同的二維泡泡連結。因此,研究者設計了活動式的壓克力柱組,經改良與實際使 用後,雖然此教具仍有部分缺失,但在教學中卻可讓學生觀察不同位置、不同數量的 壓克力柱子所形成的「點」,讓泡泡膜在這些「點」之間連結。研究者發現,在設計教 學活動中,也必須適當規劃或設計輔助的教具,才能使教學目標順利達成。而在此歷 程中,研究者也經歷了未曾有過的教具設計過程,對於掌握教學活動內容的能力有所 提昇。

二、教學能力

(一)在三次循環教學活動中學習解決課程設計問題

動結束後,研究者即根據所蒐集資料,修改教學活動計畫。

教學活動計畫的修改方面,在第一循環教學活動結束後,進行了較多的修改。不 僅修改了教學活動的節數,活動的進行也重新安排。第二循環教學活動後,只修改部 分細節。課程設計修改完成如附錄六。

本研究設計了以科學遊戲為主之科學教學活動,進行了三次的循環教學活動,研 究者在第一循環教學活動後,透過不同資料的蒐集,可以清楚的瞭解教學活動設計的 缺失,進行修訂;在修訂後,又進行第二循環教學活動;在修訂後,又進行第三循環 教學活動。如此不僅可以檢視修訂過後的教學計畫是否確實可行,也可以在對象不同 的教學活動中,發現教學計畫的缺失。也因為有這樣的機會,研究者在進行第三循環 教學活動時,發現教學計畫已大致完善,教學時也頗為順暢。由此可見,教學計畫在 一次次的循環教學活動中,已適時的修正教學計畫的缺失,達成完善教學計畫的目的。

(二)在教學中學習即時解決問題

研究者在教學活動中發現,以科學遊戲為主的科學教學活動考驗著教學者的教學 能力。在研究者從前的教學經驗中,教學者只要熟悉教學活動的內容,在課堂上即可 應付自如。然而,在本研究的教學經驗中,研究者發現在課堂中必須處理許多學生的 突發狀況,尤其是在科學遊戲進行時。學生常展現出濃厚興趣與興奮的情緒。因此,

教學者必須適時的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至學習目標,避免學生漫無目標的進行遊戲或 活動。另外,進行活動時的秩序與安全,也需要教學者把關,以創造快樂與安全並重 的教學環境。在研究者從研究日誌中也提出必須注意學生安全問題。。

在分組進行的活動中,小組合作的成果左右教學活動的順利與否。然而,同組學

(三)教學者在晤談過程中更能深刻反思與成長

在進行各項資料的蒐集時,研究者透過與學生晤談、與協同教師晤談,蒐集許多 重要資料。在研究者所使用的學生科學學習興趣問卷、教學目標評量、科學過程評量 等記錄中,研究者除了評量卷所呈現的資料,還可根據其中項目與學生或協同教師討 論,讓研究者的反思更深入。

在與學生晤談時發現,大部分學生均表示喜歡本研究所設計教學活動,很喜歡「玩」

拉泡泡的遊戲。雖然在學生科學學習興趣問卷上,學生認為在活動中較少口頭發言,

上課時也較偏向老師講解,但依據研究者與學生晤談時也發現,學生並非必不積極參 與活動。研究者針對此點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發言,多用提問。在與學生晤談的過程中 也深刻,晤談對於形成型評量的重要,可以幫助教師更清楚的瞭解學生學習狀況。

在教學活動進行中,研究者商請六位協同研究教師在教學活動進行中進行全程的 觀察,以及檢視教學目標的達成。在教學活動結束後,研究者並與協同研究教師進行 討論,針對教學活動中的各個項目進行不同角度的對談。在此過程中,研究者不僅針 對所蒐集的評量表資料,與協同教師逐項討論,同時也與協同教師作教學技巧的心得 交換,使得研究者在教學技巧上有所提升,且能依據協同教師意見將教學計畫作適當 修改。

研究者發現,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很少有機會針對教學內容與學生或其他教師 對談,而在這些對談中,研究者的收穫豐碩,教學能力也不斷提升。

三、教師研究

(一)學習瞭解問題與解決問題

研究者在發展學活動的課程中,透過專家指導、文獻探討與參考,以及在三次的 循環教學活動中將教學計畫精緻化,增進課程設計的能力。另外,在蒐集與組織、解 釋資料的過程中,經驗了嚴謹的研究歷程,這是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不曾嘗試過的,

對於教師的研究能力,尤其是提出問題的與解決問題能力都精進不少。

不斷自我超越。本次研究的過程,歷經三次循環教學活動,研究者於每一次的循環教 學活動後,在教學錄影帶中找尋問題,並從協同教師晤談、學生晤談等其他角度的看 法中,力求清楚瞭解問題。無形中,研究者習慣以較為客觀的立場,以瞭解問題。

瞭解問題後,教學者必須找尋適當的方法,用以改進教學。因此,透過與協同教 師晤談、教學者的反思,以求獲得實際的改善。另外,在教學現場中即時的問題,也 仰賴教學者現場反應,以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在如此反覆的經驗累積之下,教學者 的問題解決能力也就能有所提升。

(二)研究過程中增進資料分析與整理的能力

在研究初期,研究者為求教學活動能在行動中更臻完善,在參考各項資料後,擬 定蒐集各項資料的計畫。包括教師日誌、學生科學學習興趣問卷、學生學習單、學生 晤談、協同教師晤談、科學過程技能評量、教學目標評量、教學現場錄影等。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學者少有機會進行如此縝密德的資料蒐集,而透過完整的資 料蒐集,才能在教學後作深入的反思與檢討,以供教學改進之用。教學者在教學過程 中,必須完成的教學日誌,尤其提供研究者許多重要資訊。研究者發現,由於教學日 誌是即時的反思,常常在教學計畫修正時,發現許多值得參考的重要資料。因此,在 教學中的反思應是教學進步的要項。另外,與協同教師晤談也提供不同角度的觀點,

補足教學者沒有留意的地方,也是提供許多重要資訊。

因此,研究者相當重視資料的分析與整理。除了編碼與整理外,更從不同資料找

因此,研究者相當重視資料的分析與整理。除了編碼與整理外,更從不同資料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