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賦予教師彈性教學空間,展現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教師 專業自主的理念。除了教科書,教師應廣泛應用各種資源設計科學教學,以達九年一 貫的課程彈性化與學校本位以及教師發展課程的理想。長久以來,也有很多專家學者,

將遊戲的精神納入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使學習者能有效的提升學習成效與學習興 趣。研究者在參與由台中教育大學許良榮教授所主持「泡泡世界科普展」中發現,參 與的民眾和小朋友對泡泡此一活動展現濃厚的興趣,因此研究發展以科學遊戲-泡泡為 主題之教學活動。本章分四節,分別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 詞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者在國小任教數年,發現國小學童對「遊戲」有無法言喻的喜歡。「遊戲」是 大家幼時的美好經驗,喜歡遊戲乃人類的天性(徐麗雪,民 90;陳忠照,民 89;Sanders, 1996),然而在一般人的心中,遊戲卻是負面價值大於正面價值的(吳志衍、楊裕富、

李傳房,民 93;詹志禹,民 86),古語亦云:「業經於勤,荒於戲」。其實,許多遊戲 中包含許多可探索的科學原理,楊淑朱(民 84)也指出,從觀察兒童的遊戲行為中,

也可以發現兒童在遊戲中可以學習到許多技巧及獲得許多知識。而遺憾的是,在現行 的課程中,並沒有很多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快樂學習的機會(吳宏達、陳淑華,2005)。

蘇育任(民 82)表示,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成學習的最佳效果,優良的教學 設計應能使學生能直接有目的的參與各項活動,在活動中產生高度的興趣。綜觀在目 前所實施的課程中,低年級生活領域課程的教材中有安排科學遊戲或活動,這些科學 遊戲或活動包含了許多可探索的科學原理,但在我國低年級實施這些科學遊戲的過程 中,並無深入了解其科學過程及原理,大部分的目的及教學目標均只在與現象的呈現 與觀察,很可惜的是,這些活動在高年級並不會再出現,例如「泡泡」這個單元,在 康軒版生活課程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三課,以及南一版生活課程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三課。

教材內容的前段,通常是以現象作為引起動機,再經由實驗操作、討論、收集資料等 過程深入探討,基本上是符合「活動本位」的理念,透過實做後再引出科學概念,並 學習科學方法與培養科學態度(許良榮,民 93)。為了符合「生活科技」的領域內容,

各版本的教材在每一單元的後段均加入許多「科學遊戲」、「玩具製作」、「動手做」的 內容,表面上看來,教材內容活潑了、有趣了,但實際上這些內容通常是課程結束前,

作為「點綴」、「彈性運用」的活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因為這些遊戲引發學習 動機,而只是在主要內容的學習結束後,「為遊戲而遊戲」。甚至因為時間運用、場地 等因素,這些可有可無的活動被教師省略或刪除了。潘怡吟、王美芬(民 92)指出,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師教學,極少使用能增加學習興趣的遊戲型態教學。也有研 究顯示,教室內的遊戲被教師接受的例子並不多見(楊淑朱,民 84)。

目前國內科學教育的推行中,除了學校裡的教與學,還時常舉辦科學活動與科學 競賽,其中例如台灣科學教育館所舉辦的「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遠哲科學教育基金 會所舉辦的「科學趣味競賽」、「國際數理奧林匹亞競賽」等,這些科學活動與科學競 賽辦理多年,富教育性、多樣性、趣味性,能引發學生創造力與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也為國人所熟知。但是,近年來教育改革中的多元入學方式,希望在學生入學時,採 認其個別學習成果,這些科學活動的參與往往是加分的重點項目(邱月良,民 92)。

因此學生在參加此類活動時,其態度和觀念已變質,也無從體驗這些活動原始設計時,

提升科學學習興趣、增進科學技能等等立意(林堂麗,民 92)。科學遊戲或科學活動,

若能在平時的教學中實施,或許較能避免此一問題。

教育部在九年一貫課程修訂目的中明白的指出,九年一貫課程釋放課程決定權與

坊間也有許多與科學遊戲相關的書籍。研究者發現,科學遊戲書籍內容常包含步 驟(文與圖)、用具、原理、照片,小朋友或使用者只要「按圖索驥」即可完成科學遊 戲,而原理的部分只靠文字敘述或圖片加以輔助。若無有經驗的教學者或家長陪同操 作及解說,小朋友恐怕很難了解遊戲中的科學原理。這些科學遊戲若能經過有經驗的 科學教學者發展成有系統的教學計劃,在課堂中實施,也許會比直接操作科學遊戲書 籍中的科學遊戲,來得更有意義。

拉泡泡是許多兒童幼時美好的經驗,許多人對泡泡都有美好的記憶。但是,我們 對泡泡瞭解多少呢?研究者在參與由台中教育大學許良榮教授所主持「泡泡世界科普 展」中發現,參與的民眾和小朋友對活動內容都有濃厚的興趣。物理學家凱爾文爵士

(Lord Kelvin, 1824-1907)曾說:「吹一個泡泡,好好觀察它。你可以用一生的力量對 它進行研究,並不斷獲得物理學的知識。」( 傅宗正、陳正平,民 90)。小小一個泡 泡,不僅能帶來歡樂,更可把此歡樂作為學習科學的動力。

科學課程若能以遊戲為出發點,以科學遊戲為呈現科學概念的主體,探討以科學 遊戲為主題的科學原理,理應更能引起學習動機,引發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在日常生 活中發現科學、研究科學的能力。因此,本研究欲以科學遊戲為起點,發展以科學遊 戲-泡泡為主題之科學教學活動,探討其科學原理,並期望能提昇學生之科學學習興 趣。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遊戲是什麼?許多學者表示,很難為它下定義,也缺乏一定的共識(段慧瑩、黃 馨慧,民 89;郭靜晃,民 81;潘怡吟、王美芬,民 92; Reid, 2001)。由於科學遊戲 為學生帶來的歡樂與學習,仍有不少教師運用科學遊戲來進行教學(林堂麗,民 92)。

國內有很多研究是把遊戲「融入」課程中,本研究則是將遊戲作為課程的主體,因此,

本研究希望能透過行動研究過程,探討發展以科學遊戲—泡泡為主題之教學活動,並 解決在此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 發展以「科學遊戲-泡泡」為主題之科學活動是否會遭遇困難,應如何改 善?

(二) 學生對「科學遊戲-泡泡」為主題之科學活動之學習興趣的反應及學習成 效為何?

(三)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有何專業成長?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科學遊戲

(一) 科學遊戲是在有目標的情境下,彈性規則中進行的活動。

(二) 科學遊戲的活動過程中,必須包含二項以上的「科學過程技能」。

(三) 科學遊戲的設計需包含學習者動手操作的程序。

(四) 科學遊戲必須能有效提高兒童學習科學興趣。

(五) 具明確的判斷標準以判斷科學遊戲的完成,而在標準內,接納不同的遊戲 結果。

二、科學學習興趣

本研究所謂之學習興趣,是指修訂自鄭嘉裕(民 93)所開發之科學學習興趣量表

(附錄一)的評量結果而言。

三、學生學習成效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在本節中主要分兩部分說明,一為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另為本研究的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只探討以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主之科學活動,採用以遊戲為主之科學活動。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之學校—台中市某國小作為試教的對象,由於本研究所欲進行 之教學活動,是小朋友在低年級曾經經驗過的科學遊戲,在高年級時再次進行此科學 遊戲時並探討其科學原理,本研究中教學活動設計即以高年級學生為對象。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只探討以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主之科學活動,採用以遊戲為主之科學活動,

研究同時是為在研究情境中促進研究者的專業成長,因此並不宜做過多的推論。

另外,本研究選擇國小低年級(一、二年級)在課程中所出現的「泡泡」此遊戲,

設計成適合高年級(五、六年級)使用之科學活動,並針對高年級學生進行試教活動。

研究結果並不宜推論至其他年段。

在教學活動設計部分,考量試教時間與場地安排,本研究設計十節課的教學活動,

較適合於彈性課程中,以外加於原本課程的方式進行。其結果不宜過度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