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泡泡的相關科學原理

國外已經有不少以 Bubble 為主體的網站(國內尚未見此類專門網站)。柏克箂加洲 大學出版的相關書籍如「Bubble-ology」(Lawrence Hall of Science,2005);「The science of soap films and soap bubbles」(Isenberg,1992),也包含相當豐富的參考資料。本節針 對與本研究所設計教學活動相關之泡泡原理進行討論。

當我們在進行拉泡泡的遊戲時,通常會使用肥皂水等清潔劑。清潔劑的成分是酯 酸鹽類,一端具有極性,極性端在水溶液中和水分子之間有很強的吸引力,稱為親水 端;另一端則是不具極性的長碳鍊,長碳鍊端在水溶液中不溶於水,稱為疏水端(或 稱親油端);此類分子稱為「雙親分子」( 傅宗正、陳正平,民90)。清潔劑分子在水 中會團聚成一個個「微胞」,親水端向外連接水,疏水端向內。當我們在吹泡泡的吸 管等器具上沾上清潔劑的溶液,向內吹出空氣時,泡泡內的兩層肥皂分子夾少量的水 溶液構成泡泡膜,肥皂水等清潔劑能幫助保持膜維持較大的厚度。而泡泡膜上的清潔 劑分子層可以減緩內部液體的蒸發,避免泡泡太快變薄。雙親分子與水分子造成泡泡 的原理如圖1所示:

肥皂等清潔劑和水分之間的吸引力,比單純水分子與水分子之間的吸引力小,所 以肥皂水溶液的表面張力大約只有純水的三分之一( 傅宗正、陳正平,民90)。當泡膜 表面受到擾動而擴張時,也就是我們在「吹泡泡」時,表面的肥皂分子間的距離加大,

水補充進來,補充進來的水使這一小部分泡膜的表面張力變大,增大的表面張力會使 泡膜局部表面內縮,形成球形泡膜。由於自然界大部分的系統會傾向於使本身的能量 盡可能地低,這也就是達成系統最穩定的狀態。泡泡會成球形,是由於球形結構的表 面積最小,而泡泡傾向於採取表面積最小的形狀,使表面能最低最穩定(王雲五,1980)。

泡泡傾向於採取表面積最小的形狀,可使用類似圖2的正方體結構的架子來觀察所 形成的泡泡膜(許良榮、吳筱婷,民95)。在這個正方體架子所形成的泡泡膜總表面 積約為六個面之總表面積的70.7%。(正四面體則約只有60.4%)。特別的是,每個泡泡 膜接觸面必然成為120度。其他形狀的立體架子所形成的泡膜更為複雜,但都會傾向最 小面積,以達整個系統的穩定。

圖2 正方體結構的架子所形成的泡泡膜

泡膜表面積傾向最小化,如果利用肥皂水、兩塊透明的壓克力板子和一些小棒子,

就可以發現,二維泡膜也會傾向最小路徑如圖3。假設要在A、B、C、D四個城市間建 連通道路,總路徑最短的是如圖4的連接法,其中每個線段的交角都是120° 。如果增 加連接點數或其他限制條件,最短路徑的數學問題會變得更加複雜;但是因為泡膜會 傾向最短路徑,我們可實際操作上述的肥皂水、兩塊透明的壓克力板子和一些小棒子

圖 3 二維泡膜的最短路徑 圖 4 四個城市間的最短路徑連接方式

國內已有廠商販售可觸摸泡泡,許良榮(民 93)在仿效過程,試驗過白膠(萬能 糊)、三秒膠、膠水,並且變動各種比例,最後發現以黏貼紙張的膠水即可完成。方法 是用清潔劑(一般洗碗精即可),添加文具店買來的膠水(體積比約 1:5,不必加水),

均勻混合後,靜置一段時間,讓攪拌產生的小泡泡消失後,即可製作出可觸摸泡泡的 泡泡水。在配製過程中,膠水與洗碗精攪拌後,會產生乳化現象(很多小泡沫),可靜 置數小時,小泡沫就會消失,如果過於粘稠,可以加很少量的水或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