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及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及相關理論

ㄧ、工作壓力之定義及相關理論

(一) 工作壓力的定義

中外學者賦與了「工作壓力」不同的定義,Beehr and Newman(1978) 認為工作壓力是指與工作有關的因素與工作者發生交互作用,因而改變 工作者的身心狀態,以致失去正常的功能;Macneil(1981)認為工作壓力 是工作情境中許多內外在的變項與個人人格特質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現 象,若個人察覺到工作情境中發生某種狀況,以至於威脅其心理平衡時,

此種現象即構成壓力。

朱敬先(1995)在整理了其他國內外專家學者之理論後,將工作壓力 的定義分為三類:

1.工作壓力為個人在工作上之需要與個人資源無法配合所造成。

2.工作壓力會對個人工作環境特性造成干擾。

3.工作壓力指個人處在紛雜紊亂之環境之中所產生的生心理反應。

陸洛(1997)認為工作壓力不是一種靜態間斷的現象,而是一種持續 在改變的動態歷程,是個體與環境不斷協調和互動後的特異化結果,由 此可知主觀性、互動性、歷程性和特異性就是工作壓力本質之所在;李 玉惠(1998)認為「工作壓力」之定義可從刺激、反應、互動等三個層面 來作界定,認為壓力是刺激的觀點主張「工作壓力」是指工作情境裡可 察覺會引起壓力的工作事件;認為壓力是反應的觀點主張「工作壓力」

是對情境持之以生氣、沮喪等等較消極的反應;認為壓力是互動的觀點 主張「工作壓力」是對負性工作環境察覺後轉變而成的一種反應與行為。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5)將工作壓力定義為個人在工作情境中,精神 與身體對內在和外在事件的一種生理與心理反應,這種反應會導致個人 心裡不舒服或有壓迫感受,且主張工作壓力具有其主觀性、個別性、價 值性、危害性。

27

莊淑灣、呂錘卿(2005)則認為工作壓力是個人主觀知覺到工作要求 或是實際工作負荷量超過他的能力,導致個人身心失衡,因而產生威脅、

挫折或無力的感受;張春興(2006)指出壓力是個體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 脅的緊張狀態,此種緊張狀態使人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許瓊文 (2010)將工作壓力定義為:個人在工作環境中,當內在能力及可運用資 源,與外在工作環境需求產生交互作用,發生無法調適的狀況時,所造 成身心失衡的狀態

綜合中外學者之論點,歸納出「工作壓力」之定義為個人在其工作 職場或環境中遭遇到令生理或心理感受到壓迫、緊張、威脅的狀況,使 得個體的身心靈狀態改變,且此狀況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調適或解決,

此種現象即可稱為「工作壓力」。

(二)工作壓力的來源

壓力源(stressors)即為壓力的來源,在生活中,壓力的來源來自四面 八方,可能來自家庭、工作、事業、感情、經濟等不同面向。張春興(2007) 認為壓力的來源可能包含了日常生活的變化、生活中大小瑣事、及個人 心理方面的因素。

Cooper(1983)曾提出六大工作壓力來源分別為:

1.工作本身之因素。

2.組織中的角色。

3.工作上與他人的關係。

4.生涯發展與成就。

5.組織結構與氣氛。

6.家庭與工作

由其中可看出,來自工作或職場方面的壓力對人的生理、心理之影 響不容小覷。

28

Smith(1981)認為工作場所之壓力源,有下列幾項:

1.實體工作環境:指的是相關硬體設備是否舒適。

2.組織上的因素:包含了組織支持,工作涉入,工作參與,事業發 展等。

3.工作負荷:工作負荷過高或過低。

4.工作時間:時間壓力,值班,加班等。

5.工作角色:角色不明確,對他人的責任,工作衝突,會計責任,

職權,自由裁決控制,工作階級等。

6.工作任務:工作的複雜性、變化性、明確性、技術性或能力之運 用程度。

Parker and Decotiis(1983)則主張壓力有以下三種來源:

1.外在環境因素:包括了經濟、政治、技術三方面的不穩定性及不 確定性。

2.組織因素:包含管理階層的領導風格、人際關係的要求、組織的 結構、任務的要求、角色的要求、組織演化的階段等等。

3.個人因素:包含家庭方面之因素、個人經濟狀況、個體的人格等。

Greenberg(1996)認為工作壓力來源有以下五種:

1.工作的本質:包含不佳的工作環境、時間的壓迫、外在面臨的危 險、工作所帶來的負荷等。

2.在組織中的角色:包含個人之角色是否定位模糊、角色是否會產 生衝突、對其他人的責任感、組織界限範圍等。

3.個人生涯的發展:包含工作中是否缺乏安全感、個人對生涯之抱 負期許、有否得到上級提拔等。

4.工作上的關係:包含與上司同事間相處狀況等。

5.組織的結構與氣氛:包含參與決策之程度、個人行為受限之程度、

接受諮詢之程度等。

29

歸納上述理論,可知工作壓力來源其實是受外在的工作環境、與工 作相關的因素、個人生心理因素三大主軸影響最為巨大且各因素間亦是 相互牽連著,且又另因每個人不同的性格、年齡、職業、工作環境、同 事間人際關係、主管的態度等其他因素,造成個人工作壓力之來源不全 然相同。相同的工作性質卻可能因個人的人格特質相異、感受之不同而 產生不同的工作壓力。

(三)工作壓力的相關理論

目前的工作壓力理論多從社會學及生物學的方向來探討,相關探討 之理論有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個人-環境相適理 論模式」(Person-environment Fit)、壓力循環模式」(Stress cycle)、Jacobson 的壓力模式、Ivancevich 和 Matteson 的工作壓力模式等等,以下則分別 敘述之:

1.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由Engel(1977)首創,此模式認為健康和疾病,是由生物的、心理的 和社會的等三個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引起,而且這三個因素同時也會被健 康和疾病所影響。其中在心理因素層面包含了人的行為和心理歷程,而 心理歷程是指行為背後的內在動力,會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歷程包括 情緒、動機、壓力、信念、疼痛和人格特質等層面。之後陳慶餘、吳英 璋(1987)則將理論延伸,指出個體在面對壓力及調適困難時,應深入思 考生活中的壓力或致病因素所帶來的要求為何、身體構造與功能上產生 何種變化,以及可用以對抗致病因素與生活壓力的資源為何、自身所運 用的調適策略及其效果為何、面對壓力的負向反應為何、以及影響情緒 的認知因素。另將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以圖示方式呈現於下圖2-2-1:

30

2-2-1 生物心理社會取向之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呂碧鴻、李宇芬、吳英璋、陳秀蓉、陳慶餘、鄭逸如 (2003,22-32)

2.個人-環境相適理論模式(Person-environment Fit):

李永承(2010)在研究中將 French and Kahn 在 1962 年提出人與環境 主客觀的配合情形是主要的壓力來源之論點加以解釋,研究指出兩位學 者以相適(fit notion)的論點來探討人與情境互動關係之壓力源,而所謂的

「相適性」則可分為個人需求與環境供給的相適程度及個人能力與環境 需求的相適程度兩類。當外在情境的需求超過個人能滿足這些需求的能 力時,或無法滿足需求,卻被視為有嚴重後果時,都會產生壓力,而壓 力的大小取決於個人與環境的相適程度

3.壓力循環理論模式(Stress cycle model )

是由陳聖芳(1999)轉引自 Glemch(1988)整理了其他理論後所提出的 以下四類論點:

(1)壓力來源:係指受到壓力因的刺激或是增加在個體身上的特殊 要求,包含了期望、人際關係、工作負荷、薪資等等。

(2)個人知覺:即對壓力的知覺,其反應包含互相影響之生理、心 資源

構造與功能

生活壓力

調適策略

正向反應 負向反應

健康 疾病

31

理兩方面。

(3)因應反應:個體面對壓力各自有其因應之方式,例如人際關係 上、身體上、態度上等等,而因應方式以具彈性為佳,且需顧慮社會及 心理等因素。

(4)結果:個體因為長期身處於負面壓力之情境中,而產生之身心 方面疾病。

4.Jacobson 的壓力模式

由 Jacobson(1986)所提出的工作壓力模式,其中又以以下三種模式 最為受矚:

(1)需求(need)模式:個體為避免因缺乏滿足感而產生焦慮等反 應,故需經常與各種社會關係進行互動。

(2)交互(transaction)模式:當察覺到的外在要求超過知覺到的資 源,且對個人之幸福感有負面影響時,壓力即會產生。

(3)變遷(transition)模式:「變遷」是壓力的來源之ㄧ,其中包含了 獲得、失落、心理變遷等方面。

5.Ivancevich&Matteson 的工作壓力模式

由 Ivancevich&Matteson(1980)所提出,包含五種變項:

(1)來自社會的壓力源 (2)個體對於壓力的知覺

(3)個體面對壓力之反應,包含了生理、情感、行為三個層面。

(4)個體長期處於壓力反應中身心之狀況。

(5)屬於個人或情境的制約變項。

綜合整理上述之理論,可得知個體自身所處之社會、生活環境等皆 能成為壓力的來源,而自身適應所處環境的能力、面對及處理壓力的反 應及態度、能承受壓力的程度等是否足夠,則會影響自身之後的身心靈 狀態,所以如何調適自己去面對來自各個面向的壓力實為重要,如無法 適當處理,長久累積必會造成生理心理上沉重的負擔。

32

二、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及相關理論

(ㄧ)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Kuchinsky(2006)在研究指出,教師、醫師、社會工作者是美國公認 的高壓力職業中排名前三名的職業,可見教師們在工作上承受了不少壓 力。除平日授課備課外,班級的經營、學生事務處理、與家長的應對、

研習評鑑的參與、進修、家庭、子女等等,紛雜的事務讓教師分身乏術,

造成教師工作壓力及負荷日俱增加。

學者專家賦與了「教師工作壓力」很多不同的定義,不過多是採取 比較負面的看法或觀點,另外也將探討的範圍延伸至教師的壓力情境、

壓力知覺及壓力反應等部份(葉子明、楊健炘、白凢芸,2011)。

Kyriacou(1977) 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在面對對其尊嚴或相關 福利有威脅之狀況,但自己卻不完全具備解決上述狀況之能力時,內心

Kyriacou(1977) 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在面對對其尊嚴或相關 福利有威脅之狀況,但自己卻不完全具備解決上述狀況之能力時,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