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士氣之理論與研究

本節主要就相關文獻之探討解析教師工作士氣的意義及相關理論,並 將學者所做的相關研究作一歸納統整分析。本文首先闡明士氣的解釋觀點 及意義;接著分析教師工作士氣的內涵,包括:教師工作士氣的意義、特 徵、重要性和內涵,進而界定本研究所探討有關教師工作士氣的層面;然 後分析教師工作士氣的測量;最後歸納整理教師工作士氣的相關研究。

壹、士氣的解釋觀點及意義

二、 士氣的解釋觀點

「士氣(morale)」一詞原係軍事用語,最早源自於軍事組織,意指 士兵戰鬥意志或奮勇赴敵之氣(教育部國語辭典,1996),乃精神諸力之總 和,為決定戰爭勝負之無形要素。拿破崙曾說:在戰爭時,士氣的狀況,

佔據了取勝條件的四分之三,兵力的多寡僅佔其餘的四分之一。古諺也有 云:「將士用命,士氣如虹。」、「士氣低落,潰不成軍。」均再再地說 明士氣對組織及個人之影響的重要性。

士氣自古以來即用在凝聚軍隊作戰之團體氣勢及精神的表現,其後企 業界才廣泛地應用在行政管理上,1940年代之後,教育界也開始重視教師 士氣之研究。

士氣是一種心理的感覺,也是一個抽象複合的概念,要為其下一個適 切而又能普遍為大家所接受的定義,誠非易事。同時,也有學者指出,士 氣很難加以定義及測量,雖然它是一種易於感覺的狀態,但卻是難以描述 和證實(Knezevich,1975),可見士氣的意義往往會隨著研究者之研究對 象、範疇或著眼的角度,而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士氣係源自於個人因 工作的滿足而產生一種心理狀態及情緒反應,使個人願意去執行工作任 務,也有人將它視為一種組織目標達成之團體精神的表現;有人將它視為 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達成一致性之程度,也有人認為士氣即個人需求與團

體目標交互作用的結果。茲歸納整理研究者所蒐集之文獻,就國內外專家 學者界定「士氣」的意義時,所秉持的出發點將其歸納如下,並進一步提 出研究者個人的定義和看法,以便對士氣的意義有概括性的瞭解:

(一)基於個人需求滿足的觀點

持「個人需求滿足」之觀點的學者係從「個體層次」之論點來看「士 氣」,認為士氣是經由個體對工作環境或組織管理所感受到的需求滿足,

而表現在態度上的程度;亦即,個體對於工作環境的一種心理或情緒反 應,而此種反應是起源於個體需求的滿足。

Johnsrud 和 Rosser(2002)認為「士氣」是指個人或組織團體對其 工作狀態感到滿意的程度;亦即,士氣同時包含了個人心理層次與組織目 標層次兩個範疇。

Evans(1998)認為「士氣」是工作滿足的一種延伸,換言之,當個 體持續感受到工作滿足感時,才會有高士氣的體驗。

綜上所述,採此觀點之研究者認為,決定士氣高低的關鍵是個人需求 滿足的程度或對於工作情境的滿足程度,當個人越能從工作中獲得需求的 滿足,就越具有高昂的士氣,故持此類說法也頗類似於「工作滿足」的界 定。然而,E. G. Guba 卻明白表示有高滿足才可能有高士氣,高滿足只是 形成士氣的一項原因(引自林欽榮,2002),所以個人認為將士氣視為個 人工作需求滿足的觀點,只是高昂士氣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亦即,

個體有高昂的士氣,必對其工作感到滿足,但對工作感到滿足,並不代表 具有高昂的士氣,個人的工作滿足,僅是高昂士氣的要素之一而已,尚須 其他方面的配合,才能達成組織目標。

(二)基於「團體目標實現」的觀點

持「團體目標實現」之觀點的學者係從「團體層次」之論點來看「士 氣」,認為士氣是在「團體」中產生,衡量士氣高低的準則,要視團體目 標實現的程度,換言之,團體目標的達成是組織士氣的重要表徵。

J. Griffiths 認為「士氣」是團體凝聚力,高昂的士氣在於成員能認 知且接受共同的目標,竭力實現目標,排除一切干擾達成目標的因素(引 自徐韶佑,2000)。

葉子超(1996)指出就組織而言,「士氣」乃是代表一種團隊精神;

亦即,每個成員都願意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努力。

趙其文(2002)指出「士氣」為團體或個人對其所處的組織及工作所 持有的一種綜合性態度與感受,而此種態度或感受,決定是否願意犧牲自 己,追求組織目標的實現。

基於上述,可知具有高度的團體精神及良好的組織績效,其成員皆擁 有一致性的目標及團隊精神的特性,能以團體目標為重,彼此互助合作,

屏棄一切干擾因素,完成共同目標的組織,是具有高昂士氣的組織,以此 觀點來界定士氣,頗類似於對組織效能或組織績效意義的界定,認為士氣 是在團體的情境中運作的結果,沒有團體,就沒有士氣可言,也由於個人 體認到工作的滿足係得自於團體,所以願與成員彼此分享共同目標,為實 現組織目標而努力。

(三)基於「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相融一致的觀點

持「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相融一致之觀點的學者係從「個人和 團體行為互動層次」之論點來看「士氣」,認為士氣是個人與組織交互作 用過程中,「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的相融一致性之程度,是士氣高 低的重要參考;亦即,當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愈符合時,士氣愈高昂;反 之,則愈低落。

R. Stagner 認為「士氣」應有三方面考量:(1)個人目標;(2)團 體目標;(3)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相關性。在個人與團體互動過程中,

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一致時,士氣最高昂;反之,個人目標與團體目標背 離時,則士氣最低落(引自郭為希,2004)。

Briggs 和 Richardson(1992) 定義「士氣」是一種被組織成員所接受

的共同目標及達成目標信心的情感。

林欽榮(2002)認為「士氣」具有雙重涵義,就個人而言,它代表一 個人工作需求滿足的程度與工作的精神態度,就組織而言,它代表一種團 隊精神,即每個成員願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努力的程度;亦即,組織整個情 境的綜合狀態。因此,士氣代表組織成員個別利益與組織目標是否一致的 結果。

綜上所述,即可知團體的目標是否獲致個人的認同,是個重要的關 鍵,因為當個人能認同團體目標時,將會願意為目標的達成而努力,表現 出積極合作的態度,即所謂高昂的工作士氣。

(四)基於「個人」與「團體」交互作用以促成雙贏的觀點

持「個人」與「團體」交互作用以促成雙贏之觀點的學者係從「社會 系統層次」之綜合論點來看「士氣」,認為士氣是個人與團體交互作用下,

個人需求和團體目標一致時所產生的認同感,不但使個人的需求獲得滿 足,也能實現團體的目標,在此認知下,團體目標的完成是個人成就動機 的一部分,從而願意主動積極地投入時間與精力於工作情境中,並與組織 成員共享願景,從而凝聚成員意識,發揮團隊精神,完成組織的目標;當 然,這也是多數學者所接受的。

I. McLaine (1988)定義「士氣」為一種信心、決心和意志,且會讓 個人自我犧牲,並擁有對職責、工作需求的自我激勵態度,以及期待自我 成為組織的一份子(Dladla,2005)。

Hoy 與 Miskel(2004)指出,組織成員的士氣內涵應包括以下三項:

(1)認同感(認同作用),即個人需求和組織目標相一致認同的程度;

亦即,目標的共同性(2)隸屬感,即角色期望和個人需求動機之間的一 致程度(3)合理性,即角色期望合乎邏輯並適合達成組織目標的程度。

因此,Hoy 與 Miskel 對士氣的論點,正是「個人」與「團體」交互作用以 促成雙贏的展現。

徐韶佑(2001)指出「士氣」係成員的個人期望與組織目標交互作用 後需求滿足的心理狀況,產生對組織的認同,願意全心投入工作,發揮團 體凝聚力,來提高組織效能,實現組織願景的程度。

吳宗立(2003)認為「士氣」是動態的與複雜的,可視為個人在工作 上的滿足感及組織團結表現。

由上述可知,當個人需求和組織與角色相符,就會對組織產生隸屬 感,願成為團體的一員,隸屬感越高,對自己的組織、本身的職責與角色 期望就越高。因此,士氣是個人與團體交互作用以促成雙贏的結果,在這 過程中個人需求獲得滿足,且個人認同組織的目標,產生和諧一致的情 形,也因此個人願意為團體付出心力,與團體的其他成員互助合作,謀求 團體目標的實現。

三、 士氣的意義

綜合上述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士氣所下的定義,研究者認同士氣乃基於

「個人」與「團體」交互作用以促成雙贏的觀點,並以此為出發點認為士 氣是為一種心理狀態,係經由個人與團體交互作用而產生,就個人而言,

士氣即透過共同合作之過程而獲致需求的滿足,因而樂意去做他必須做的 事情,感覺個人和團體的目標一致,充滿精力、熱忱及自律的去執行任務,

並有強烈的意願達成團體目標;就團體而言,士氣是一個團體的「團隊精 神」,一個具有高昂士氣的團體,其凝聚力、參與、效能和穩定性都高,

也具有目標一致與共同感的特點;亦即,融合「個人士氣」與「團體士氣」

之雙贏的結果。

貳、教師工作士氣的內涵

一、 教師工作士氣的意義

綜觀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工作士氣的定義可知,其所根據的觀點也和上 述已探討過的士氣相類似,可區分為四大類,其中又以秉持第四種觀點(基

於個人與團體交互作用以促成雙贏的觀點)來為工作士氣下定義,最為普 遍,最受眾人接受,茲歸納說明如下:

曾榮華(1997)認為「工作士氣」是個人透過團體活動的參與,而獲

曾榮華(1997)認為「工作士氣」是個人透過團體活動的參與,而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