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係探討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士氣之關係。本章分為四 節,第一節論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提出待答問題,第三節對重要名 詞加以解釋,第四節說明本研究方法與步驟,最後界定本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人類社會交往的發生、存在與維持,係先透過語言的交際,在互動中,

社會成員間的情緒作用也扮演著關鍵性角色,並不遜於語言,這是因為情 緒透過微妙表情或動作之管道來傳遞個人內心的訊息,所以「情緒」是人 類社會生活和人際互動中不可缺乏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情緒可以是人 與人相處間的潤滑劑,也可以是破壞人際的致命殺手,如同「水能載舟亦 能覆舟」的道理一般,深深地影響自己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人際關係及工 作效率等。Gardner(1999)修正其在1983年對智能的定義,強調智能是指 在自己的文化脈絡下,其問題解決及創作產品的能力,並認為未來社會所 看重的將不再只是人們能否有效處理數理邏輯工作的能力,而是其能否有 效處理「人」的能力;亦即,個人如何處理所謂「人」的問題之能力。Goleman 於1995年出版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將情緒智力區分為認 識自己情緒、妥善管理自己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與人際關係管 理之五大層面(張美惠譯,1996),並在2006年再次特別強調人生的成就最 多只有20%歸因於智力,另外80%則受其他因素影響,在這當中情緒智力 占有重要地位,故「EQ」高的人善於「情緒管理」,在人生各個領域都較 佔優勢(張美惠譯,2006)。因此,今日的工作職場中,情緒管理能力的具 備將是決定一個人成敗與否所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這也正是我們今日探 討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和時代意義之所在。

自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 1996 年 12 月 2 日提出《教育改革總 諮議報告書》以來,迄今已超過十年,而《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經行政院 核定距今亦已逾十年,多年來,教育部即秉持著開放、多元及鬆綁的精神,

陸續推動多元的教改工作,實踐教育創新的願景,例如:國中小學九年一 貫課程的實施、師資培育的多元化、教科書一綱多本、校園民主之教師會 與家長會的開放等改革措施,這些一一出現的多元性革新,從課程改變到 制度、行政組織、教師、教材、教學與評量,可說是改頭換面,深深地影 響校園生態。當然,教師工作環境亦跟著丕變,所面臨的問題比以前更複 雜,故教師責任也跟著加重,其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等現象也就接踵而來。

同時,在國小教師壓力的調查分析結果中顯示,教師若無法適應這些 壓力,易產生焦慮、厭煩、緊張、沮喪、憤怒、害怕及生氣等負向情緒反 應,且可能表現出對工作缺乏熱誠、對學生失去關心以及對教學感到厭倦

(江欣霓,2001;李彥君,2002;何柔慧,2002;邱義烜,2002;陳火川,

2005;黃智慧,2003;郭耀輝,2003;魏美香,2005)。教師工作壓力會 影響教師的情緒,而情緒管理又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效能、工作滿意度和 班級經營效能(江欣霓,2001;李欣慧,2005;李彥君,2002;孫菁璣,

2002;魏美香,2005)。所以教師如能以適切方式來調適情緒,將可減低 或消除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不良情緒反應。當然,情緒調適得宜,將有助 於其工作意願、觀念的提升及良好穩健的情緒激發,便能樂在工作,持續 對教育的熱忱;相反地,若無良好策略作因應,可能引發各種負向情緒反 應,自陷於情緒困擾中,便會對學生失去愛心,對教學失去信心與耐心,

出現工作無力感與職業倦怠,那麼教學工作便成為一件苦差事,故教師需 要具有較高的情緒管理能力,來調整工作壓力,以發揮其教學及班級經營 的效能。因此,教師如何面對工作壓力伴隨而來的情緒,進而接納情緒而 勇於超越情緒,是當前一個值得重視與關注的議題,故探討國民小學教師 情緒管理的現況如何?即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F. J. Roethlisberger(1941)曾說:「士氣之於組織,猶如健康之 於有機體」(轉引自鄭彩鳳,1999),即說明工作士氣對於組織的影響是無 庸置疑,對於組織的成敗更是其決定性的因素。因此,現今不論在公共行 政界、企業界、商業界、產業界及軍隊中都一致認為提昇成員工作士氣是 一項重要的課題,對於正在推動教育改革的教育當局更是難以忽視。歷任 的教育部長皆曾說教師是推動教育搖籃的手,所有的教育改革政策最後能 不能成功,教師係扮演著關鍵性角色。Boyd(1994)也認為教育改革要能成 功,需要教師的意願、參與及推動之配合,一旦教師工作士氣低落或沒有 精力參與,教育改革的推動將是窒礙難行。就學校而言,教師是學校組織 的核心人物,教師是否認同學校、奉獻心力與努力投入教學工作即成了學 校效能的重要條件(Postell,2004)。是故教師工作士氣的高低與否是 教育改革成效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同時,Johnsurd 和 Rosser(2002)也 指出:高度工作士氣的團體,成員努力不懈達成組織目標,努力將工作做 到最好,而成員的離職率與疏離感也較低,所以組織中的領導者其終極目 標即在激發與維持成員的工作士氣。綜上所敘,教師工作士氣對於教育品 質良窳及教育改革成效的影響至深且鉅,換言之,教師工作士氣的高低直 接影響教育品質及教育改革的推行,沒有工作士氣高昂的教師,就沒有良 好的教育品質,教育的改革也就很難成功,其重要性實不可忽略。再者,

基於國民小學階段的教育是整體教育的紮根工作,唯有健全的國小教育,

才可以為整個教育品質與發展札下穩固的根基。因此,使研究者萌生對於 國小教師工作士氣進行研究的念頭。

近年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排山倒海而來,法制上,有教育基本法、國 民教育法及教師法的增修或制定,使得學校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動,開啟了 校園民主之大門,校園民主化已成為國中小學的主要發展趨勢,如:教師 具有結社權,可成立教師會參與校務(教師法第八章第二十六條)、家長擁 有參與校務發展和為子女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和內容的權利(教育基本法第

八條第三項)以及遴選校長的權力(國民教育法第九條),這麼多的法令 改變,導致校園生態環境的丕變,有人認為學校行政、教師會與家長會三 足鼎立的局面將為學校注入一股新生的力量,使得學校更充滿活力,然而 也有人提出這將導致學校環境變得混亂和失序,徒增困擾。在課程和體制 上,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更是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的一大挑戰,如:不同 以往分科課程的七大學習領域實施、統整課程編寫以及一反過去統一版本 的教科書開放等,再再地考驗第一線教師是否真能調整自我心態,積極面 對挑戰,激盪出工作士氣與熱忱,或者是疲於應付緊鑼密鼓的變革,不知 所措,喪失衝勁,甚而感到厭倦,不再將教學當作是一種樂趣。2006年11 月份的《天下雜誌教育特刊》對於教育改革下的教師進行訪談,發現由於 政策實施未完全考慮到基層教師及不足的相關配套措施等,造成有超過一 半的教師表示「教學變得有些困難」。Churchill(1997)也指出:教育 制度的大幅度改革及來自太多非教育系統的改革呼聲,會帶給教師負面的 感受與降低教師的工作士氣。故國內推動的教改是否真如學者與教育當局 所望注入一股力量,或者是讓原本寧靜的校園脫序,讓教師無心教學。因 此,目前教師的工作士氣如何?是提升了或是下降了?是身為教育最前線 的研究者之疑問,所以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士氣的現況如何?乃本研究 動機之二。

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重視情緒管理的研究,這幾年更陸續出現對教 師情緒管理的研究(李彥君,2002;林約宏,2001;邱姮娟,2005;孫菁 璣,2002;黃景文,2005),從中可發現大部分研究對象皆為國中、小教 師;然而,在性別刻板的印象下,一般人都認為女性較男性更能覺察自己 的情緒和他人的感受,且較能自我坦露、善解人意,那麼不同性別的教師 情緒管理能力是否真的有差異?此外,情緒管理是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 漸趨成熟?學歷的高低與情緒管理有關聯性?情緒管理和維繫美滿的婚 姻關係有直接的相關?服務年資越長是否代表其情緒管理一定愈高?主

管階級的主任或組長的情緒管理是否比一般科任與級任教師高?情緒管 理是否與學校規模大小與任教地區的多寡有關呢?亦即,教師是否因個人 背景因素與學校背景因素之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情緒管理能力,值得進 一步加以研究,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事實上,影響教師工作士氣的因素眾多且複雜,江志正(1996)研究 指出,影響士氣的因素可歸納為工作者(教師)本身的因素,如:性別、

年齡、學歷、職務、服務年資和身心狀況等;服務機構環境的因素,如:

服務地區、服務機構規模、待遇、工作環境設備以及升遷管道等;交互影 響因素,如:溝通與領導方式等因素。國內許多研究者也同意工作士氣是 受到個人背景因素與學校背景因素的共同影響(林婉琪,2000;邱國隆,

2000;徐韶佑,2001;陳冠之,2005;郭為希,2004;鄭清波,2002;黎 珈伶,2003;嚴靜娜,2000)。本研究則歸納言之,影響中部四縣市國民 小學教師工作士氣,在個人背景因素方面,包括:性別、年齡、服務年資、

婚姻狀況、最高學歷與擔任職務等,至於學校背景因素方面,則包括:學

婚姻狀況、最高學歷與擔任職務等,至於學校背景因素方面,則包括:學